【翻译】英超战术史——压迫战术(终篇)

本文译自Michael Cox 《The mixer》第八章 Post-possession(后传控时代)第二篇 Pressing Issues




从本质上说,这也是继续维拉斯-博阿斯执教理念的一种尝试,这两名教练都痴迷于高位压迫。这两段任期之间,热刺由前布莱克本流浪者1994/95英超冠军队长蒂姆·舍伍德执教,他是一名保守老派的教练,似乎忽略了英超每个时代的战术发展。舍伍德主打4-4-2,他认为“每个球员都只会称自己为10号位球员,因为他们不能进球”,并且声称不能理解防守型中场存在的意义。离奇的是,就像他经常向媒体强调的那样,他是热刺在英超时代胜率最高的主帅。但事实证明,舍伍德只是一个实用的短期教练,他缺少预见新时代的眼光。
波切蒂诺的热刺在压迫上并不像他执教的南安普顿那么靠前,但同样专注于前压和快速封锁对手。他们在边路传递时也更聪明,当对手在对方边路控球时,让边中场回收到中间,然后将对手向边线围堵。阿根廷人在热刺的第一个赛季,2014/15赛季,战绩起伏不定。有时候热刺的压迫非常有效,逼迫对手交出球权,发动快速反击,例如九月北伦敦德比的第一粒进球,马蒂厄·弗拉米尼想在己方后场控住球权,这时克里斯蒂安·埃里克森冲向了他,把球偷走顺给了埃里克·拉梅拉,纳塞尔·查德利接到后者的传球巧妙打进。这正是波切蒂诺想要的,在高位展开积极的逼抢,然后快速直接地反击。但是在其他比赛中,热刺的压迫让防守出了漏洞,由瑞恩·马森和纳比尔·本塔莱布组成的年轻中场组合缺乏必要的防守落位纪律性。

2015/16赛季,情况得到了明显改善,热刺对冠军发起了冲击。正如施耐德林在南安普顿时概述的那样,压迫战术需要足够的训练时间去完善,热刺执行波切蒂诺的战术理念时也更流畅了。个人能力的提升也同样重要:运动能力强、技术出色的中场球员登贝莱重新回到了首发;强壮的中卫埃里克·戴尔被改造成了中场球员,并在新位置取得了成功;体力充沛的新援德利·阿里也至关重要;出色的中卫托比·阿尔德韦雷尔德在波切蒂诺的老东家南安普顿效力一个赛季后也来到了热刺,在继任者罗纳德·科曼的执教之下,他也能进行高效的压迫。托比和比利时球员扬·费尔通亨组成了强大的中卫组合,他们都成长于阿贾克斯青训学院,那里非常强调压迫战术。阿尔德韦雷尔德谈论道:“我们按照战术训练,踢的是压迫足球,从中锋到门将,每个人都配合其他人一起压迫。我们是一支渴望胜利的球队,没有真正的超级巨星。我这辈子都没有像在波切蒂诺手下这么努力过。”
球员体能在第二赛季也明显更加充沛,一部分要得益于波切蒂诺极高强度的训练课。“老实说,季前准备有段时间可不好受,”哈里·凯恩感叹道,他也是波切蒂诺执教后的主要受益者,“连着上两堂训练课,有时候要把我自己逼到极限。”热刺两名进攻型边后卫丹尼·罗斯和凯尔·沃克的进步肉眼可见的,他们的不断跑动奠定了热刺的战术框架。热刺经常比其他英超球队跑动距离更长,甚至有时候高出很多,例如4-1战胜曼城和3-0战胜曼联这两场比赛。有人认为热刺太依赖压迫了,但是事实证明这套战术在攻防两端都起到了作用。波切蒂诺执教热刺的第二个赛季拥有最多射正次数(场均6.6次,比第二名阿森纳的5.6次明显高出一截),并且丢球数量最少。
在压迫方面,热刺2015/16赛季最值得一提的比赛就是10月中旬在主场和利物浦的平局。这场比赛本身乏善可陈,却是一个意义重大的场合,因为这是于尔根·克洛普执教利物浦的第一场比赛。

克洛普在多特蒙德成长为顶级教练,连续在2011年和2012年夺得德甲冠军,又在之后的一个赛季中打入欧冠决赛,不过在温布利球场败给了拜仁慕尼黑——德国人完全占领了英格兰国家队主场。与此同时,多特蒙德在英格兰变得非常受欢迎,一度场均超过1000名英格兰球迷前往观看。威斯特法伦球场气氛火爆,而且票价低廉,加上露天看台和饮料——英超好像一个也没有了。当然还有多特那令人血脉喷张的快节奏足球,特点是快速攻防转换和直传跑动。不过最重要的一点是,克洛普的比赛思路同样是建立在压迫之上的。
具体而言,克洛普的体系建立在“反压迫”之上。这和维拉斯-博阿斯以及波切蒂诺在高位不断干扰对手传递的压迫战术不同,克洛普的多特有时候是这种方式,但是他们的压迫更注重时机而不是落位,反压迫包含了丢失球权后立刻反抢。

反压迫试图重新定义教练手册中用来解释“比赛阶段”简单、循环的四步流程这一公认本质。传统上,一支球队不是在控球就是没有在控球。在两者之间是球权转换阶段,这是穆里尼奥在第一次执教切尔西时宣扬的概念。因此流程很简单:控球,进攻转换,丢失球权,防守转换,然后重复这个过程。球队总会处于这四个阶段之中的一个。克洛普的反压迫战术理念改变了这个流程,一次成功的反压迫会代替“防守转换”,让球队立即回到“控球”阶段。


这套战术在德甲非常有效,尤其是在这样一个注重攻防转换阶段的联赛。克洛普的多特蒙德经常反压迫成功,当对手进入到进攻阶段时,从对手脚下夺回球权,并让己方的边后卫前提到高位,这样更容易穿透对方防线并创造射门机会。克洛普这样解释他的战术:“设想一下,让一名十号位球员在最佳传球位置上,不断地送出妙传。反压迫战术可以让球队在更接近球门的位置夺回球权,只要一次传递就能创造出绝佳机会。世界上没有哪个组织核心球员能比在反压迫之后的情形下做得更好了。”
就像瓜迪奥拉在巴塞罗那时一样,克洛普在多特蒙德时期的战术非常实用,以至于他的理念在他本人去到英超之前就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普及了。作为布伦达·罗杰斯的替代者,在2013/14赛季和冠军失之交臂,度过了令人失望的18个月之后,克洛普让利物浦重新振作了起来。“我坚信的是一种情绪化、快速而又强大的战术理念,”克洛普在首次新闻发布会上这样总结道,“我的球队必须全力以赴,每场比赛都要发挥到极致。当然还要遵循战术,但要带着大心脏来执行。”
从第一场面对热刺的比赛中可以看到,尽管克洛普只带利物浦全队训练了几天而已,效果却十分显著。利物浦采用4-2-3-1的阵型主导中场,一旦丢失球权就立即进行反压迫,这样的情况因为热刺自带的压迫风格经常发生。这种战术制造了一场节奏极快、对抗激烈的比赛,满是打乱对手节奏和快速封锁传球路线的压迫,互相破坏对方的进攻战术,因此双方颗粒无收也就不意外了。克洛普对于利物浦的跑动非常满意,他们成为了第一支跑得比波切蒂诺的热刺还多的球队。但是德国人认为:“问题出在我们控球的时候,我们做的不够好,没有用出自己的技术,总是疲于奔命,没有找到正确的传球路线。”这让人回想起了维拉斯-博阿斯曾经的怨言。尽管之后利物浦在进攻传递上进步相当大,这两支贯彻压迫战术的球队碰面时还是会让场面混乱不堪。克洛普经常夸赞自己的球队能够在丢球时疯狂,控球时却能保持冷静。
当时,路易斯·范加尔执教的曼联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他们没有像热刺和利物浦那样高强度的压迫,最初只用出奇简单的压迫方式,就是让中场球员一对一盯防对方球员,结果难以避免地被带离自己的防守位置,但是他们的中位防线非常紧凑和集中。范加尔在任期里没有获得高层足够的信任,在他的两年任期内,没有任何其他英超球队比他的球队丢球数更少。然而问题出在曼联控球时过于冷静,这很难让那些习惯了看到进球的球迷满意。

正是波切蒂诺和克洛普引领了英格兰足球的压迫战术变革,特别是前者愿意指出他们战术之间的不同点:“我认为我们的压迫方式不一样,如果分析一下多特蒙德,就会发现和我在南安普顿的战术并不相似。因为我的压迫战术是前压到对手的门将,而多特蒙德采取的是中位防线。把我和克洛普的这两种风格做对比很奇怪。”克洛普的利物浦则逐渐结合了反压迫和高位压迫战术。在克洛普仅仅执教一个月后,利物浦在曼城主场4-1击败主队的比赛中展现出了反压迫和高位压迫战术相结合的潜能,罗贝托·菲尔米诺、库蒂尼奥和亚当·拉拉纳默契的配合制造了大比分的胜利。利物浦在他执教的第一个赛季就闯入了英联杯和欧联杯决赛,虽然都输掉了。
克洛普不拘泥于传统中锋的战术,而是将菲尔米诺从前腰位置改造成中锋,并且后者成为了他最强劲的攻击手。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强调前场串联,主要还是因为这名不知疲倦的巴西球员作为利物浦压迫的最前端表现出色。在克洛普的体系中,菲尔米诺的工作就是把球场切分成两半,逼迫对手把球传向两个边后卫,再去切断边后卫和近端中卫之间的传球路线,同时菲尔米诺的队友会上前紧逼另一名出球选项。和波切蒂诺的南安普顿非常相像的一点是,利物浦在面对强队时表现更佳出色,因为他们依靠球队从后场短传发起进攻来让压迫体系生效。这意味着,利物浦又出现了拉斐尔·贝尼特斯时代的问题,当时他们面对强队能持续胜利,却在面对弱队时非常吃力。

这些注重压迫的主教练带来了十分重大的影响,在经历了几年冷静、深思的传控时代之后,如今的球队由凶猛、疯狂的一个又一个单元组成,他们专注于阻断传球和跑动覆盖全场。还没有英超球队把顶级传控和顶级压迫结合在一起,因此没有球队能够达到瓜迪奥拉那支巴萨的高度。很多的压迫其实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像前压阻止对手从球门球发起短传这样的趋势是相对新的发展。当然十年前,门将只是简单地将球开向前场,这让任何压迫都毫无意义,所以这是压迫作为对传控战术回应的缩影。
斯旺西的莱昂·布里顿是传控时代成长起来的球员,然而在新的压迫时代他不那么受重视了。他说:“现在有很多高强度、非常快速的压迫。新一代的教练都在制定模拟这种比赛方式的训练课,他们要求更快地压迫,更快地恢复阵型。现在是真正的11人比赛了。”
这一段话说明有更多的英超球队使用压迫战术了。
大多数英超中的进攻天才,从埃里克·坎通纳到克里斯蒂阿诺·罗纳尔多,都因为不需要承担防守任务而快速崛起。然而随着压迫战术的兴起,这种自由的进攻角色将成为过去式。
(本篇完)

译者后记
这本书的出版时间是2017年,当时的压迫战术在英超已经在博阿斯、波切蒂诺和克洛普的影响下流行了几年,整个篇章的内容也集中讨论了这三名教练的执教风格、经历和部分战术细节。作者在文中给予了瓜迪奥拉时期的巴萨很高的评价,现在来看也不算过分。
不过作者肯定不会想到,他的书出版仅仅一年之后,克洛普就把利物浦带到了全新的高度,尽管在欧冠决赛中输给了皇马,但是整体的框架已经非常成熟,更不用说在18/19赛季和19/20赛季,利物浦确实拿出了接近统治级的表现,分别拿下了欧冠和英超,而且相比克洛普执教初期,之后的利物浦在比赛中能够大量地控制球权,几乎实现了上文中作者认为他所设想的比赛流程,也兼容了压迫和控球的思路。
另一名文章重点描写的主教练波切蒂诺在热刺冲入欧冠决赛后,在上赛季遭遇了滑铁卢,战术虽然没有大的改变,球队内部却出现了分歧,作为一名球迷来说不得不对波切蒂诺的下课感到惋惜——他几乎一手打造了现在的热刺,更高的排名、更高的名誉和更高的商业价值。不过有趣的是,中途接手热刺的正是文章中反复提到的、和压迫战术似乎总是相背离的主教练穆里尼奥,如今他带队热刺继续贯彻自己那套低位防守再进行反击的哲学,并且也收到了不错的成效。
至于最开始提到的穆里尼奥曾经的数据分析师维拉斯-博阿斯,在告别热刺之后,他辗转俄超中超之后回到了五大联赛,上赛季接手马赛并取得了第二的好成绩,仍然在践行着他的压迫理念,不过这赛季在欧战仍然非常挣扎。
如果把视角转向欧洲范围内,使用压迫战术的顶级球队越来越常见,今年的拜仁也许是另一支把高位压迫和控球战术结合到极致的球队了,不过也不难理解:拜仁先后在十年间经历了范加尔、海因克斯、瓜迪奥拉、安切洛蒂、科瓦奇和弗里克六名主教练,整体的思路都是强调进攻和控制,每一名教练依照自己的风格再添砖加瓦,才有了如今的拜仁。正如文中所说,压迫战术虽然听上去很简单,但是要真正做到上下一致地执行下去,需要长期的训练和比赛来培养。
从另一个视角来说,如今拥有巨星的球队,也越来越难依靠个人力量去力挽狂澜了——没有哪支球队的哪个球员不需要防守。强如梅西、C罗等一众顶级球员,他们不再只是进攻端的武器,同样也是巨大机器中的一个零件,如果他们在防守时不运转,整个机器也会出现问题。
然而顶级的压迫和控球战术相结合也并不是尽头,因为战术的执行者永远是人而不是机器部件,对于一个球员的能力而言没有真正的标准,拜仁在2018年败给皇马的比赛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尽管当时的拜仁在暂代教练海因克斯的执教下恢复了12/13赛季的整体气质,战术也极尽到位,然而更多的射门没能转化为更多的进球,双方门将的表现决定了比赛走向。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战术的作用在于扬长避短:把集体内所有球员的优势尽力发挥出来,把他们的劣势尽量规避,而不是格式化每一个球员。因此为每个球员设计战术的局部,让每个局部达到1+1>2的效果,这才是战术所应该达到的效果。克洛普改造菲尔米诺,发挥出他的跑动和串联优势的同时,也让之后的萨拉赫和马内受益;弗里克用跑不死的穆勒作为压迫战术最关键的一环,分别和莱万、另外两名边锋组成防守单位,直接从前场开始缓解了中后场的压力,阿拉巴、博阿滕才能在中卫位置上发挥出自己的传球优势。
通过这个篇章的翻译,让本人对于足球战术的理解在宏观层面更为深入,也希望各位读者能从中受益,产生自己对于战术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