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影评
不可否认的是制作组选择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可惜的是没有选择喜闻乐见的人物造型。从商业化上说,它成功了但也失败了;国际性的高评价与热点的持续关注,但国内反响如何呢?豆瓣9.5,但有多少人会选择去看,或者说有多少人在豆瓣评分呢?选择了冒进的,可能与市场完全背离的,个人认为有些许恐怖谷效应的(10492)。从人物艺术形象上看剧情的叙述表达对人物的刻画十分丰满,总体是符合勤劳坚毅的形象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在即使有些老套的剧情流程中也表现得十分到位。制作技术精良,镜头的色调配比跟随镜头也做得相当不错,镜头下描绘的世界的整体形象是美的。可从人物造型的艺术形象上引用某新闻稿中出现的文化突破一次来解释,但文化突破不是审丑,电影艺术中的人物造型也不应该是完全脱离现实的。或许十人百人甚至千人万人认为无法接受此电影的人物造型,可以说是形象创新,美学突破。可十万百万人表示它可能有问题,是不是应当反思一下是否真的存在问题?毕竟,美是很公平的,考虑动画夸张表现人物造型比如“卡姿兰大眼睛”,“日漫无唇无鼻”等,网友吐槽之余是否有百分之30以上的观众表示这些特征“不美”,“难以接受”?对此电影人物造型的难以接受真的是因为最早接触以上列出的这些特征导致的审美固化吗?我认为不是的。说到创新,用梵高举例子吧,色调与技法的创新是时代性的,当时的人们也许很难接受,但现代就被奉为名作;以此为例,倘若此电影真如梵高之作一般是“跨越时代,击破观念”的创新,那么请问此影人物造型上对中国审美跨时代的创新之处在哪里呢?可否预测在哪种审美风潮之下此人物形象可以被接受呢?最重要的是,此 电 影 做 为 中 国 国 漫 国 际 化 的 创 新 之 处 只 是 这 个 人 物 造 型 吗?它的文化突破,文化自信真的突破了“传统”国漫美学,表达方式和艺术形式吗?
最气恼的,就是,没看见过谁回答最后一个问题。[脸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