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与孤儿
花与孤儿
第一部 孤儿
与她相识是十四年前。我和她偶然相遇,又偶然分开。她并不美,但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我们兴趣相似,爱艺术,一起欣赏小说、画作、影片,一起写作,画画,摄像。但,我并不爱她。我们只是普通的朋友而已。
至于事情怎么发展到无可挽回的地步,我现在就来解释给你听。
我是一个忧郁的失败者,投稿石沉大海,画作从未获奖,然而我疯狂地爱着艺术,别人追逐钱、爱情、权力的时候,我奋不顾身,朝着我不可能成功的方向奔去。我如此清楚,因而如此忧郁。除了她,我没有其她朋友。我总有一种怪癖,与人交谈一定要到永远,和一个朋友也要当一辈子的朋友,不然我就感到空虚和落寞。所以我的朋友,也只有她一个。
然而我却做了对不起她的事。当我一次次失败的时候,父母已经不愿意供养我了。这也不能怪他们,我是个爱艺术的白痴,这个世界以后只要计算机,我却逆潮流而动。明明画家都要弄出噱头,文学家都去写恋爱小说,导演编剧都开始偶像崇拜,我却看不出这些人这样赚钱的原因。也不会模仿。
在我看来,艺术无非是为了反应时代。古希腊的田园小说,《窦娥冤》的讽刺,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普希金、莱蒙托夫的赞美与批判,《水浒传》的诏安,康定斯基和达达主义对战争的反思,《红楼梦》对社会的揭示,《等待戈多》的荒诞,毕加索的童趣,杜尚的小便池对资本主义的讽刺,卡帕的国际主义,《包身工》的控诉,爱森斯坦的蒙太奇反映的恶,《喜剧演员》的嘲弄,这些都是时代的产儿。它们伟大而闪耀着光芒。
而父母则习惯于现实,他们是时代的附庸。可悲的是,我从未成功,是时代的渣滓。父母强迫我离开原来的世界,去到现实中寻找养活我的东西。
直到此时我才猛然发现,自己干了一件对不起她的事。然而很晚了,那时候我已经乘上火车离开了那座城市。虽然是被强迫的,我还是感到抱歉。
可以说这段经历是我人生中最痛苦麻木的时候了。我帮父母管那家小小超市,它在一个小小县城里,没有希望,没有未来,只有一群群的老人挣扎的身影让我记忆犹新。感受生活的平庸与无聊之余,我也第一次深深地体会到他人的痛苦。这些老人,运气好的有儿女供养,运气不好的还要被敲骨击髓。一把年纪了,每个月拿着发放的150元“退休金”,好像你们忘记了,农民在过去的日子里默默付出,把你们喂饱了……那些年轻人一个个都没有生气,他们进城打工,做你们眼里低贱的工作,还要被当成不努力的例子向你们的孩子宣讲。
一阵痛苦的分娩过后,生出的是一个畸形的婴儿!
我每天做着无聊的工作,接待同乡的客人,感受那种来自过去的邻里关系。我弄清了自己的族谱,逢年过节都去探望。我采访了村里的每个人,写出了人生中第一本书。恐怕你们都不知道,因为只印了一千本,一部分由村委收购分给各家,一部分送进了图书馆。
十年后,父亲死去了。先前,我对亲人的死并无概念。外公在山西打工给外婆挣医药费,离家三年后遭遇事故,被压在煤矿下面四天三夜,挖出来后只活了两天,生命最后两天里他一直感叹自己为什么不死,因为死人比活人贵,死了的工友每个人发了三千块,没死的只发五百,外婆的胃癌要两千。他一面埋怨救出自己的人,一面说着梦话,想着要用剩下的一千块重新盖房子,修得漂漂亮亮,他和外婆带着儿子生活在里面,幸福快乐。这段逻辑不通的话是他的工友告诉母亲,又由母亲告诉我的。
祖母听说祖父死去的消息当天晚上,就陷入昏迷,直到一个星期后因为心脏病而死。那时母亲十六岁,刚刚开始读初中。堂舅接管了她和六百元。那六百元一分未动,
我对父母并无深厚的感情,他们与我之间只有血缘关系,这样说虽然很伤人,但是确是事实。
父亲是孤儿,靠着努力学习考上了大学,但是没有那么多钱。这时堂舅找到他,撮合了这一对失去父母的孤儿,供他上大学。谁知毕业之后,美国人在香港捅出了大篓子,一时之间找工作比登天还难。最后他灰头土脸地回到母亲家里,她用自己的钱买下一个死去老人的铺子,开始卖东西。也许是因为相似的人生经历,他们感情和睦。
但是对于我则不然。父亲坚信棍棒底下出孝子,满心欢喜地等着我做“孝子”呢,没想到我变成了啃老族。我一个月竟然要花三百元,他感到很生气。虽然父亲那时把超市交给了妻子,靠以前的文凭跑去外地当了一名社畜,已经不缺钱了。但是看到我那样窝囊还是总是发脾气。
也许他在我身上看到了曾经那个自己。
当父亲死去时,我却回忆起他的好处,仿佛一切过错都可以被抹消。我回忆起自己对不住父亲的地方,回忆起那些他带我去吃冰淇淋的周六,感到深深的愧疚。
对于我而言母亲是一尊雕像,父亲死后更是如此。这尊雕像美丽而熠熠生辉,可是却是一尊雕像,崇高,与我疏离。我从未理解母亲,从未理解她的心灵。也许她的心灵美好而丰富,但就是不能展现给我,因为她要当一个“母亲”。
两年后母亲也过世了,她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拿不动……勺子……喂我……”我舀了一勺粥放在她嘴边,她却一动不动。那时我非常尴尬,把勺子放回碗里,里面的粥又回去了。那天我倒掉那碗粥的时候,感到非常痛苦:这个家里只有我一个人了。
母亲死去之后我才认识到了她的内心。她的房间收拾得整整齐齐,里面收藏了她的一生,照片和日记。从这些东西里我才认识到母亲的不幸与伟大。她是孤儿经历了超越常人的艰难困苦,最后依然度过了平凡的一生……
父母都是很传统的人,从不沾花惹草,仿佛禁欲的修士。父亲从不沾花惹草,母亲没有红杏出墙。即便分离,他们的感情也未曾减弱。没有欲望,他们的身体与那些城市里的小资产阶级不同,坚强,有种从内而外散发的质朴。他们不是农民,但保持了农民的那种精神。
于是我也变成了孤儿。这真是命运的玩笑。
不久之后,我有被艺术所吸引,那时候我买了一本画册,里面都是壮丽的风景,鬼斧神工的自然,奔跑的猛兽。被关上的门重新打开,我卖掉了超市和房子,开始旅行。
与回忆说再见是一件困难的事,当我登上火车,仍然不免回忆过去的这三十年人生,虚度的光阴,对时代和人的认识……
在火车上我第一次读了《资本论》。
回到过去的城市我首先去找的就是她。
第二部 花
那时她已经嫁给了一个世俗的男人。她的父母着急地把她嫁出去,许多没钱的中年光棍找上门来,最后一个男人抽签抽中了。于是她就嫁给了他。
他的控制欲很强,强迫她放弃一切“幻想”,做一名“老婆”。他们同居三年也没有孩子,三年后他出去闯荡,终于有了点积蓄,于是又同居了一年。还是没怀上。一次酒局上,一个男的嘲笑他,说他性无能。他竟然没找他理论,而是一怒之下当着众人的面扇了妻子一巴掌,他们扭打在一起。夫妻之间的裂痕渐渐加深。两年后,他又喝醉了,和别人打赌,说自己能让女人怀*孕。这样低俗的赌局他认真对待,先是用家业去上海炒首饰,几年后已经成为著名的倒爷和投机商。他包养了二奶三奶,真的让她们怀*孕了。他兴冲冲地跑回去,对那个人说:
“嘿!我赢啦!给我一百块。”
她的“幸福”从此彻底失去了。本来就没什么感情,婆婆又不喜欢自己,她于是出去住了。她开了一家花店,勉强能够生活。
我们见面的那个晚上,用我的人格担保,什么也没发生。只是我在用毛选向她解释美国要扔原子弹是怕苏联威胁自己。
第二天我们就私奔了。我们不是情侣,更不是炮*友,只是普通的朋友而已。
我们爱着艺术,这就够了。
我们一起旅行,走过千山万水,拍摄照片,学习民歌。我们组织了流浪乐团,在街道上为人们献上艺术。我还记得那个十月一日,我们在外滩表演了国际歌,把一些人下了一跳。
这期间发生的事足足可以再写一本长篇小说了,然而现实永远不会那样完美,没有起因经过高潮结局,也不可能详细地讲述每一件事。它变成了我人生中最美好的回忆,远比这些文字里讲述的更加美好——然而,却永远无法传达出去。我们在人群中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几年后,她患上了癌症,不久之后就死了。那是一个秋天,万里无云,天空湛蓝。我抱怨着这个世界,因为她没有死在美丽的黄昏,没有看着美而死。她死在中午,炽热的空气烤焦了外面的树叶,风吹下一片又一片的叶子,十分悲伤,但并不美。
当我去通知他的丈夫的时候,他竟然不知道妻子这几年和我在一起。
我也知道这样一个丑陋的社会的寄生虫正在想什么。他恐怕在想:
“我该娶哪个女人?谁最漂亮?谁的*更大?”
见证了生死,我对一切看淡了不少。但是一直以来所见到的事物,所遇到的人,都不能不让我去思考,这个时代有什么问题。回忆起我平凡的一生,我无法抱怨这个时代,然而在我内心深处,有个声音向我严正发问,我为明天要尽些什么义务……
后来我逐渐想到,其实我并不爱她,而是爱她的命运,爱我们之间的那么多纠葛,这些往事如同藤蔓缠绕着我的心灵。它们代表着我的青春。
也许在我身上,发生过奇迹中的奇迹,也许有那么一两个小时,我用过我全部的身心去爱她。但是那都是过去的事了。她已经死了。我不由得回忆起我们第一次遇见的时候。那时我们偶然到同一个教授家里去借书,我们都去早了,于是便攀谈起来。她和我一样平时很少说话,一旦有了兴致就说个不停。
她头低着,为的是掩盖自己的容貌。其实我并不在意,也从来没有爱过任何人,连自己也没有。我只爱艺术,然而在艺术之路上我会永远失败。也许这就是命运。
时过境迁,我只记得这样一段话了。
“人们恐怕没有好好待你。”
“不是厌恶就是自以为是的怜悯。”
“吃了很多苦。”
“我在花店里坐着,路人觉得花更美。”
“过着痛苦的日子。”
“这就是生活。”
“你叫什么?”
“花。”
…………
如今我把这些东西写下来,不是因为我想成为有名的文学家,只是为了继续这样一段往事罢了,一如鲁迅先生所说,记下来也许就能暂且忘记。
但也一如他所说,忘却是为了去战斗的。
后记
我没有和她*过,但我们的心一直以相同的频率跳动着。
康乃馨
2023年5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