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应该是全B站唯一一个磕罗严(严世蕃×罗龙文)的哈哈(狗头保命)
*先狗头保命一下,正史中他们是好哥们,我就写着玩的,大家不要认真哈~请大家见谅啦~\(≧▽≦)/~

【封面:捏的女化严世蕃(再次狗头保命)】

简单说明
严世蕃应该大家都不陌生啦~这里简单说下罗龙文吧,明史中没有他的列传,可能不是很了解所以简单介绍下
罗龙文,嘉靖时著名墨工。字含章,号小华山人。安徽歙县人。为明代制墨业"歙派"代表人物。生年不详,但卒年很详(和世蕃同时被斩),在没有投靠严世蕃之前,给胡宗宪当过卧底
为实现这一目标,徐渭和胡宗宪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与商议,终于制定出了一个几乎天衣无缝的计划。事情发展证明,徐海最终正是在这个计划的推动下,被无情地绞杀。
这个计划的第一步,从一个间谍开始。
由于徐海长期在国外工作,很少回国探亲,即使每次回来,也都忙于工作(抢劫),且十分匆忙(不跑就完了),但他的老家毕竟还在这里,还有许多亲戚和同乡。为了彻底摸清徐海的底细,胡宗宪决定玩一把无间道,派一个人前去卧底。
这个人的名字叫做罗龙文,没有官衔,他之所以能够被选中执行如此光荣的任务,是因为他具备两个优势:首先他是徐海的老乡,两人家住同村,容易沟通感情。而更重要的是,这位罗先生有一个不太光彩的特长——挑拨是非。
用今天的话讲,这是一个心理比较阴暗的人,唯恐天下不乱,喜欢闹事,然而胡宗宪依然选中了他,因为他正需要这样的人。——《明朝那些事儿》
罗龙文的任务最终完成了,但我从《明朝那些事儿》中中再见到他时,他已经投靠了严世蕃了
虽然不知道罗龙文的生年,不过没关系也可以大体推一下
我找到了另一段罗龙文儿子的资料:
王常(1537-1608),初名罗南斗,字延年,又字伯躔,号吴野生,安徽呈坎人。制墨名家罗龙文之子,罗龙文因受严世蕃牵连被杀后,王常便被上海顾从德收留并改名,客居顾氏城南别业,潜心研究制墨及古印,帮助顾从德刊刻了《顾氏集古印谱》。
严世蕃是1513年生人,从罗龙文儿子的生日大概可以推出...罗严年龄应该不会差太大(嗯...圆的过来,圆的过来)
然后我在古诗文网中的万历野获编·卷十八里看到了这样一段话:
嘉靖末年,有徽人罗龙文者,素负侠名。能伏水中竟日夜,且家素封,善鉴古
前面的暂时不看(我也看不懂哈哈...),我注意到了最后三个字:“善鉴古”(擅长鉴别古器字画)
然后再对应一下明史-奸臣传中的严世蕃传中的第一段
世蕃,短项肥体,眇一目,由父任入仕。以筑京师外城劳,由太常卿进工部左侍郎,仍掌尚宝司事。剽悍阴贼,席父宠,招权利无厌。然颇通国典,晓畅时务。尝谓天下才,惟己与陆炳、杨博为三。炳死,益自负。嵩耄昏,且旦夕直西内,诸司白事,辄曰:“以质东楼。”东楼,世蕃别号也。朝事一委世蕃,九卿以下浃日不得见,或停至暮而遣之。士大夫侧目屏息,不肖者奔走其门,筐篚相望于道。世蕃熟谙中外官饶瘠险易,责贿多寡,毫发不能匿。其治第京师,连三四坊,堰水为塘数十亩,罗珍禽奇树其中,日拥宾客纵倡乐,虽大僚或父执,虐之酒,不困不已。居母丧亦然。好古尊彝、奇器、书画,赵文华、鄢懋卿、胡宗宪之属,所到辄辇致之,或索之富人,必得然后已。被应龙劾戍雷州,未至而返,益大治园亭。其监工奴见袁州推官郭谏臣,不为起。
有木有在倒数第二句中看到“好古尊彝、奇器、书画”(滑稽).....是不是能对应上?

然后我也发现了万历野获编·补遗卷二(https://so.gushiwen.cn/guwen/bookv_46653FD803893E4F8682ED7DBA91C0F7.aspx)中的一部分
【伪画致祸】严分宜势炽时,以诸珍宝盈溢,遂及书画古董雅事。时鄢懋卿以总鹾使江淮,胡宗宪、赵文华以督兵使吴越,各承奉意旨,搜取古玩不遗馀力。时传闻有《清明上河图》手卷,宋张择端画,在故相王文恪胄君家,其家钜万,难以阿堵动,乃托苏人汤臣者往图之。汤以善装潢知名,客严门下,亦与娄江王思质中丞往还,乃说王购之。王时镇蓟门,即命汤善价求市,既不可得,遂属苏人黄彪摹真本应命,黄亦画家高手也。严氏既得此卷,珍为异宝,用以为诸画压卷,置酒会诸贵人赏玩之。有妒王中丞者知其事,直发为赝本,严世蕃大惭怒,顿恨中丞,谓有意绐之,祸本自此成。
我古文不好...但能看出这段大概是说世蕃被别人揭发了展示的画是赝本,然后...(就木有然后了)
可以看出有个擅长鉴别这些东西的人有多么重要...
其实罗龙文更著名的是制墨,可以看看百科中他的介绍
罗龙文(?--1565)[明]嘉靖时著名墨工。字含章,号小华山人。安徽歙县人。为明代制墨业"歙派"代表人物。
罗龙文年轻时,就掌握了制墨业牛耳。善用桐油烟制造上品墨,誉为:"坚如石,纹如犀,黑如漆,一螺值万钱。"当时"重赀争购""罗墨"
罗龙文有一手制墨的好功夫...而严世蕃替父亲(严嵩)写要给嘉靖的青词时,是不是...能用上?(狗头)

后来在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因为邹应龙的弹劾,严世蕃被逮捕入狱,后充军雷州(今广东雷州),结果半路就跑回江西,还盖起了豪宅
这次弹劾也使使严嵩罢官(把爹连累了hhh),徐阶则取代严嵩而为首辅,此时严家已经失势
再看《明朝那些事儿》中说罗龙文投奔严世蕃的那一段:
在徐阶看来,把严世蕃放出来比关在笼子里好,让他去飞,让他去闯,终有一天会惹出麻烦的。
正如所料的那样,麻烦很快就来了,但肇事者不是严世蕃,而是另一位老熟人——罗龙文。
这位仁兄前面已经介绍过了,他是胡宗宪的同乡,为剿灭徐海当过卧底,立过大功,但之前也说过,此人心胸狭窄,好挑是非,不太讲道理。所以在胡宗宪倒台后,他因势利导,不知钻了谁的门路,竟然投奔到了严世蕃手下
既然是知交,严世蕃充军,罗知交也充军,同理,既然是知交,严世蕃当逃兵,他自然也当了逃兵
所以这时以严家情况来看,如果罗龙文还以当时的思路看的话,此时就应远离严家,寻找新的投奔对象,但他没有。
“必取邹应龙与徐阶的首级,方泄我心头之恨!”(《明朝那些事儿》罗龙文原话)
另一本《明史演义》中在严世蕃这里也有体现
嵩闻世宗谕旨,甚是怏怏,忽见世蕃父子,自外进来,不觉又惊又喜,便问道:“你如何得放回家?”世蕃道,“儿不愿去雷州卫,所以暗地逃回。”嵩复道:“回来甚好,但或被朝廷闻知,岂非罪上加罪么?”世蕃道:“不妨事的。皇上深居西内,何从知悉?若虑这徐老儿,哼!哼!恐怕他这头颅,也要不保哩。”嵩惊问:“何谓?”世蕃道:“罗龙文亦未到戍所,现逃入徽州歙县,招集刺客,当取徐老头儿及应龙首级,泄我余恨。”
此时罗龙文仍对严世蕃不离不弃 (当然这也导致了最后和严世蕃一起领盒饭)
后来嘛...看《明朝那些事》:
修房子的工人多了,自然会聚成一团找乐子,就在他们说说笑笑的时候,一个人路过此地,便多看了他们两眼,偏偏这帮人正好干完了活想找事,就向这位路人挑衅,说着说着,不知是谁无聊,还朝人扔了块砖头,当场挂彩。
这位兄台还算理智,也没有大打出手(对方人多),只是走上前来找他们的领导——严世蕃的仆人理论。
可是严府的仆人态度蛮横,根本不予理睬,旁边有人看出苗头,觉得这人举止不一般,估计是个官,便提醒这位仆人客气点。
毕竟给严世蕃跑过腿,平日见过大场面,所谓宰相门人七品官,这位仁兄眼睛一横,当场大喝一声:老子在京城见过多少大官,你算是个什么东西,还不快滚!
面对这位凶仆,路人一言不发,捂着伤口,带着羞辱默默地离开了。
仆人的自尊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大祸也就此种下。
这位路人的名字叫做郭谏臣,时任袁州推官,正如那位仆人所说,并不是什么大官,但这位狗腿子明显不了解官场的某些基本概念,比如背景、靠山,比如一荣俱荣等等。
郭谏臣是一个推官,主管司法,也就是当年徐阶曾干过的那工作,虽然他不如徐阶有前途,但他有一个要好的朋友,这个人的名字叫林润。
于是在饱受屈辱却无法发泄的情况下,郭谏臣将自己的委屈与愤怒写成书信,寄给了林润。
严世蕃被林润告发,然后被林润逮捕入京,连罗龙文一起抓了,可以参考下《明史演义》这一段:
疏入后,世宗大加震怒,立命林润捕世蕃等,入京问罪。林润得旨,一面檄徽州府推官栗祁,缉拿罗龙文,一面亲赴九江,与郭谏臣接洽。谏臣先白监司,将严府工匠四千人,勒令遣散,然后围住世蕃府第。罗龙文在徽州,闻有绢捕消息,急忙逃至严府,不防严府已围得水泄不通,此时自投罗网,还有什么侥幸?
后来严世蕃派人四处散播消息,为杨继盛和沈链申冤
为了实现自己的企图,他先放出风声,说自己最害怕杨继盛事件,然后诱使三法司的人将此罪状上达,因为嘉靖皇帝的性格他十分了解,这位仁兄过于自负,认定自己天下第一,没人能骗得了他,也从不肯认错。
现在你要告诉他,兄弟你错了,人家借你的手杀掉了杨继盛,你还在上面签了字,你是个白痴冤大头,他自然要发火,否定你的说法,于是严世蕃同志刚好可以借机脱身。(《明朝那些事儿》)
徐阶更改了奏折
书呆子们头晕眼花了,他们的脑袋还没回过神来,只是傻傻地问徐阶,既然如此,那就请您出个主意,定个罪名,我们马上去办。
然而徐阶接下来的举动却让他们更为吃惊,这位深不可测的首辅大人只是微微一笑,从袖子里拿出了一份早已预备好的奏疏:
“我已经写好了,你们送上去就是了。”
怎么着?难道您还能未卜先知?
怀着对徐大人的无限景仰和崇敬,三法司的官员们打开了那份奏疏,杀气扑面而来。
简单说来,严世蕃的罪名有以下几点,首先他和罗龙文是哥们,而罗龙文勾结倭寇,严世蕃也与倭寇挂上了钩,他们聚集海匪,并企图里通外国,逃往日本。
其次,他勾结江洋大盗,训练私人武装,图谋不轨。
最后,他还占据土地修房子,根据现场勘查,这是一块有王气的土地,严世蕃狗胆包天,竟然在上面盖楼,实在是罪大恶极(这条罪名当年胡惟庸也挨过)。
看完了这封奏疏,连三法司的书呆子们也已断定了严世蕃的结局——必死无疑,因为嘉靖最为反感的两个词语,正是“犯上”与“通倭”。
法司的官员们揣上这份致人死命的奏疏,哆哆嗦嗦地走了,临走时,他们以无比敬畏的眼神向徐大人告别,而徐阶依旧礼貌的回礼,面色平静,似乎之前的那一切从未发生过。
明朝那些事中世蕃临死前还调戏了一下龙文

“外面有很多人想杀我,为杨继盛报仇,你知道不?”

这里在《明史演义》中也有:
是时世蕃在狱,闻光升、永明等,已将杨、沈两案加入,自喜奸计得行,语龙文道:“众官欲把你我偿杨、沈命,奈何?”龙文不应。世蕃握龙文手(牵手?),附耳语(咬耳朵了!)道:“我等且畅饮,不出十日,定可出狱。皇上因此还念我父,再降恩命,也未可知。惟悔从前不先取徐阶首,致有今日,这也由我父养恶至此,不消说了。
最后,因为严世蕃计划失败(也因罗龙文曾经投奔过倭寇,留下把柄)嘉靖四十四年(1565)三月辛酉,严世蕃和罗龙文被验明正身,押赴刑场,执行斩决。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求同年同月死
到了次日午后,忽有狱卒走报,朝旨复下,着都察院大理寺锦衣卫鞫讯,已来提及两公了。世蕃诧异道:“莫非另有变卦吗?”言未已,当有锦衣卫趋入,将两人反翦而去。不一时,已到长安门,但见徐老头儿,正朝服出来,三法司等一同恭迓,相偕入厅事中,据案列坐。两人奉召入厅,跪在下面,徐阶也未尝絮问,只从袖中取出原疏,掷令世蕃自阅。世蕃瞧罢,吓得面色如土,只好连声呼冤。徐阶笑道:“严公子!你也不必狡赖了,朝廷已探得确凿,方命我等质问,以昭信实。”世蕃着急道:“徐公!徐公!你定要埋死我父子吗?”何不立取彼首。徐阶道:“百因必有果,你的报应就是我 自作孽,不可活,怨我何为?”言毕,便语三法司道:“我等且退堂罢!”法司应命,仍令世蕃等还系。徐阶匆匆趋出,还至私第亲自缮疏,极言:“事已勘实,如交通倭寇,潜谋叛逆,具有显证,请速正典刑,借泄公愤!”这疏上去,好似世蕃的催命符,不到一日,即有旨令将世蕃、龙文处斩。世蕃还系时,已与龙文道:“此番(用“蕃”更贴切)休了。”奸党齐来探望,世蕃只俯首沉吟,不发一言。还有何想?既而下诏处斩,两人急得没法,只得抱头痛哭。其时世蕃家人,多到狱中,请世蕃寄书回家,与父诀别。当下取过纸笔,磨墨展毫,送至世蕃面前。世蕃执笔在手,泪珠儿簌簌流下,一张白纸,半张湿透,手亦发颤起来,不能书字。(也有今日)转瞬间监斩官至,押出两人,如法捆绑,斩决市曹。难为了数十个如夫人。朝旨又削严嵩为民,令江西抚按籍没家产。抚按等不敢怠慢,立至严府查抄,共得黄金三万余两,白金三百余万两,珍异充斥,几逾天府。更鞫彭孔及严氏家人,得蔽匿奸盗,占夺民田子女等状,计二十七人,一律发配,将严嵩驱出门外,家屋发封。嵩寄食墓舍后,二年饿死。(严嵩:明明是我最惨....)
死在一起了hh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