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恒君:针刀大医,在于治病亦在于治学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孙思邈所著《大医精诚》(《备急千金要方》卷一)如是论述医德。中国传统医学讲“仁、和、精、诚”,指的就是医乃仁术、天人合一、调和致中、大医精诚的理念。数十年来,葛恒君留给人们的印象大抵如此,“大医”乃毕生之志!
钟情针刀 终成一代“针刀大医”
葛恒君曾言,自幼舅父影响酷爱中国传统医学,景仰古代医家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葛洪,尤喜欢历代名医治病救人的传奇故事。“在高中毕业前就自学中医基础典籍,背诵了《汤头歌诀》《药性赋》《药性四百味》,熟读了《内难经》《医学心悟》《针灸大全》及《医宗金鉴》全集,诸如此类。”
某一年暑期,葛恒君以针灸疗法抢救了一名落水儿童,医好了一位中暑老人。不止如此,他还以中草药单方兼用针灸,治好了母亲多年的关节痛和头痛病。“虽未入医门,但在地方小镇已然略有薄名……”彼时,葛恒君刚刚成年而已。
1976年,葛恒君毕业分配至江苏沭镇医院,那是他正式从医的开始,也是拜在朱汉章门下的开始。朱汉章,日后被称为针刀医学奠基人的一个传奇人物,葛恒君有幸跟随左右,见证并参与了“小针刀疗法”的诞生。
1976年,受到改进型9号注射针可对患者病痛部位粘连、疤痕进行松解、剥离而产生奇效的启示,一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小针刀”治疗器械,在朱、葛师徒二人的共同研制下面世。朱汉章言传身教、耳提面命,葛恒君很快就掌握了“小针刀疗法”的精髓。这也正是此后的针刀医学界,地无分南北,人无论长幼,皆称葛恒君为“大师兄”的由来。
经过不断地临床应用,以“简、便、验、廉”为特点的“小针刀疗法”日臻成熟,并于1984年通过江苏省卫生厅鉴定,而后以培训方式面向全国推广。1986年,朱汉章斩获“华佗金像奖”。1988年,“小针刀疗法”荣获第37届尤里卡世界科技博览会金牌奖,朱汉章本人获得“军官勋章”。
2002年,朱汉章专著《针刀医学原理》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同年,朱汉章由中国中医研究院长城医院调入北京中医药大学,葛恒君则开始筹办北京针刀总医院。200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国内27所知名大学29名著名专家参加“针刀疗法的临床研究”的课题鉴定会,将“小针刀疗法”界定为一门新学科——针刀医学。
2004年教育部发文组织要求四位院士五位著名专家参与,委托北京中医药大学针刀医学原创性进行鉴定,其结论;针刀医学理论及相关器械有原创性,疗效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是业界堪称“里程碑”的一个大事件!
不幸的是,朱汉章教授于2006年10月在山西长治的讲台上猝然去世。作为朱汉章亲传第一大弟子、针刀事业亲密助手的葛恒君,受命担当起朱汉章治丧办公室主任的重任,带领针刀界的师弟师妹们与热心支持针刀事业的社会各界领导、友人共一千多人,在北京为朱汉章举行隆重的送别仪式。
葛恒君积极号召并带头募捐,“朱汉章纪念陵园”于次年在在北京十三陵水库畔落成。庄严肃穆的陵园大门两侧镌刻着朱汉章教授的座右铭——“让世界了解针刀医学,让针刀医学走向世界”,以此激励针刀后学们要为针刀事业继续奋斗。
在葛恒君眼里,先师朱汉章极为看重医德医风。“先生那种对医学事业鞠躬尽瘁的献身精神,对治病救人无私无畏的高尚品德,深深地感动了我,激发了我。当年,一边是自己钻研小针刀疗法的相关理论知识,一边是先生手把手地教我为患者正骨复位,开方用药。理论联系实践,让我得以快速成长。”时至今日,葛恒君充满感恩之情。

守正创新 开启针刀治未病先河
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中守正。对针刀医学内涵精髓的挖掘、传承,突出原创性、保持独特性,同时,又要推动针刀医学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守正创新,在葛恒君的职业生涯中一以贯之。
早在1997年,葛恒君便开始在针刀这一新疗法的基础上,改进原有器械,拓展衍生疗法。后来的“灸式松解平衡针疗法”,即是在原针刀疗法基础上加以改进,将刀、针、灸三者融为一体,并巧妙结合起来。
“这一疗法真正把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结合起来,既有‘刀’的松解、剥离作用,又有‘针’的经络刺激作用,更重要的是,具备了传统的‘灸’功能。可根据病情,可加温30~60℃,甚至更高,大大提高了临床疗效,特别是在修复瘢痕组织改善微循环方面效果更显著。”葛恒君认为,这种疗法是完美的中西医结合,尽管其理论及临床试验还在进一步研究。
在对东西方医学的发展背景和发展脉络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和梳理后,葛恒君在一篇论文中得出结论说:“针刀医学的产生,从根本上解决了西方医学所遇到的很多无法解决的矛盾和困惑。”当然,鉴于针刀医学触及中、西医学的交叉领域,葛恒君认为西医自有其可取之处,需要理性地看待长久以来的争论。
而“针刀血管减排术”是在针刀医学基础理论的指导下,结合传统中医刺络疗法而诞生的一种新的血管减压、排瘀技术,是针刀医学在理论上的升华、治疗方法上的拓展。2015年6月第12卷第17期《中国医药导报》,曾刊出葛恒君一篇题为《针刀血管减排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疗效》的文章,就这一疗法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葛恒君解释说,“针刀血管减排术”是利用特殊材料装制成的针刀排出体内恶血、瘀血的一种方法。该疗法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疑难病的早期防治具有良好的效果,能明显减轻或治愈临床症状,达到目视清楚、头脑清醒、思维敏捷、心胸开阔、呼吸畅通等效果。50 岁以上的患者,每年做一次针刀血管减排术,将有效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达到防治兼备的功效。
葛恒君的守正创新和理论研究远不限于此,他认为治学与治病并行不悖。从1986 年起至今,葛恒君发表论文近50 篇,其中发表在国际刊物10 余篇。除此之外,他推出30万字的《针刀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及类风湿性关节炎》,40万字的《针刀医学原理与规范》等专著。他还在报刊发表科普性文章几十 篇,撰写了5 万多字的《颈椎病预防与自我保健手册》,并编写《临床按摩医师》。
葛恒君也是针刀医学973 课题主要参与者,针刀治疗骨性关节炎科研成果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鉴定。他还担任21 世纪全国高等医学院校《针刀医学》创新教材编委,大学本科针刀医学系列教材(5 本)编委,参与教育部对针刀医学原创性鉴定。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提名科技进步二等奖。

胸怀天下 创建针刀临床诊疗标准体系
推动建立针刀医学自身的临床诊疗标准体系是葛恒君又一大贡献。只不过,这个过程有些漫长且曲折。
制定临床诊疗标准体系的倡议,可以追溯到2002年3月。其时,中华中医药学会针刀医学分会常委大会正在召开,朱汉章教授因感觉到针刀医学发展所面临的危机感以及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便在会议上严肃地提出了这个问题。由于种种原因,这项工作直到朱教授辞世仍未得到实质性推进。
2007年,葛恒君被中华中医药学会指定为朱汉章针刀医学学术思想传承人,并担任两个学会的主要领导。而为针刀医学建立临床诊疗标准体系,随之成为葛恒君心心念念的一项工作。直到2014年,葛恒君在征得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领导的首肯后,成立了由他担任理事长的中国针刀医学技术创新联盟,终于开始启动针刀医学临床诊疗标准体系的筹备工作。
2015年11月,“针刀医学标准化专家委员会”在北京成立。来自19个省市的30多位针刀医学专家、教授一致同意由葛恒君担任主任委员。2016年4月,专家委员会在北京召开了第二次关于针刀标准制定研讨会。此次会议还特别邀请到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标准评估办公室主任付强教授团队三人参加。始料未及的是,付强主任在大会上的发言,用不到三分钟时间就把之前所有专家半年的工作全部否定。毫无疑问,一切需要从零开始。
经过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标准评估办公室的专家进行培训与指导,葛恒君专家团队终于厘清行业团体标准起草制定的原则。令人欣慰的是,针刀医学团体标准项目不久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评审委员会的认可。2017年11月27日,针刀医学诊疗标准立项评审会在北京召开并获得立项,标志着针刀医学在标准制定工作上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2018年10月10日,由中华中医药学会组织的针刀医学诊疗团体标准专家审查会在北京举办。与会专家就《针刀医学诊疗基础术语》及《针刀医学诊疗通用要求》等两项团体标准进行了严格评审,最终前者以全票获得通过,后者以9票赞成、1票丢权获得通过。
同年11月1日,两项团体标准由中华中医药学会行文并对外公开颁布。这两项针刀医学团体标准的诞生,凝聚了针刀人大量的心血和智慧,是针刀界的又一个里程碑,也是葛恒君这代针刀人对先师朱汉章仙逝十二周年后一次集体致敬。
葛恒君的脚步却没有停下。如今,全球使用针刀技术治疗的医师多达30余万人,在新加坡、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均有专门从事针刀医学的从业人员。因而,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副局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创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李振吉教授的支持下,葛恒君将目光投向“国际针刀医学标准”。
2022年4月11日,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国际组织标准《针刀医学技术操作规范》(SCM NP 2022-0148)立项。针刀医学标准是一项系统工程,绝非一蹴而就。而国际标准一旦获得通过,将对针刀医学走向世界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葛恒君肩上的担子仍然很重,在他看来,“医之大者,当胸怀天下!”(文/王好凤)

葛恒君,中医主任医师,北京世华中医医院院长。针刀医学创始人朱汉章教授首位弟子,针刀医学第一传承人。毕业于南京中医药大学,曾任中华中医药学会针刀医学分会常务副会长,现为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针刀疼痛康复分会名誉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针刀专业技术标准审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世中联针刀专业委员会执行会长、中国针刀医学技术创新联盟理事长、民革中央教科文卫体专委会研究员、民革北京市教抖文卫体委员会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名誉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兼职教授等社会职务,《中西医结合》杂志副主编,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针刀医学临床研究》研究生教材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