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孤独与爱情——《霍乱时期的爱情》书评

2023-02-25 16:47 作者:1398号监听员  | 我要投稿

多年以后,我坐在从北京返回家乡的高铁上,用kindle看着从网上下载的《霍乱时期的爱情》,不禁想起了高一暑假一个人窝在宿舍里看《百年孤独》的那个夜晚。当时,我所在的高中还没有搬到新校区,整个校园里面漆黑一片,只有靠近校门的路灯和我在宿舍点亮的台灯能够隐隐可见,从教学楼的位置上看去,就像当时为了准备物理竞赛时经常研究的几个质点。

那是一个闷热的夜晚,我盘腿坐在带有蚊帐的床上,背靠床边的墙上,因为窗户窄小,宿舍里也没有一丝微风,我能感受到脖子上的汗珠顺着赤裸的脊背,跨过蚊帐细小的网眼,最终抵达干燥的墙皮的感觉。我左手打着台灯,右手翻着前几天才从同学那里借来的书,耳边是连绵不绝的嗡嗡声,值得一提的是,那一晚我亲手送走了二十多个发出嗡嗡声的小生命。举台灯时间长了,感觉手臂酸胀无比,于是我找了个舒服的姿势侧卧在床上,并找到了凉席上一个精妙的位置并以一个精妙的角度维持了台灯的平衡,并让台灯的光经过纸张的漫反射后以一个精妙的强度进入了我的眼睛,可以使我继续沉浸在布恩迪亚家族庞杂的人物关系以及百年的兴衰史中。直到台灯终于像一个年迈的老人“咳嗽”几声之后,完全失去了“瞳孔”中的光芒,我才终于从这个魔幻的世界中醒来,但又久久不能入眠,仿佛我也身处在那个潮湿闷热的拉美,鼻子里似乎也能闻到马匹经过时扬起的灰尘混杂着汗水的气息,虽然现在回想起来更有可能是因为宿舍长时间没有打扫。这就是我和马尔克斯的首次相遇。

2012年,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件事在学校里掀起了一股看莫言小说的热潮。我当时随大流地也找父母要钱买了一本莫言的短篇小说集,装模作样地看了一篇,但感觉远没有江南的《龙族》好看,就随手搁置在了一边。等到上了高中,听语文老师介绍莫言的时候,才想起来继续读了两篇。但不知道为什么,每次看莫言的小说都会在身体上感到不适,于是此后再也没有看过他的书了。不过借此机会,我了解了另一位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

由于《百年孤独》涉及的人物众多、人物名字复用率极高、时间跨度漫长,再加上马尔克斯独特的文风:经常从一件事或者一个细节进行大段的联想和展开,简单点说就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很多人在初看《百年孤独》的时候都会觉得头晕眼花,我也是这样。但后来我在看番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和他很像的监督——汤浅政明,这两个人的作品都是不能用纯粹的逻辑和理性去看的,而是要用感觉去看,甩开脑子去磕,完全沉醉其中,才能收获最大的乐趣。后来听说《霍乱时期的爱情》人物关系简单了很多,再加上新冠疫情终于结束了,感慨颇多,于是就在回家的高铁上把这本书看完了。

有网友这么评价:

马尔克斯曾经低调地表示,这是一本关于爱情的小说。与此同时,他在暗地里鼓足了野心,要穷尽这个题材的一切可能:暗恋、初恋、失恋、单恋、等待、殉情、丧偶、偷情、婚外恋、夫妻亲情、露水姻缘、黄昏暮情、老少畸爱……这个庞大但绝不臃肿的囊括,再加上能够包容读者自身的想像和体验的开放式结局,使得它成为一本奇异而富足的书。

我在看完全书之后对着上面的种种恋爱可能性一一做了对比,发现全部都能在书中找到对应的段落,由此来看,马尔克斯似乎真的是想要通过这本书来回答一个终极问题:什么是爱情?作为一本经典小说,学术界以及网络上从爱情的角度对这本书的分析已经汗牛充栋。

马尔克斯自己也说:

我想讲述一种人们可以将只珍藏心头并保持终生的爱情,想认真探究一下,对于两位珍惜爱情的老人来说,爱情意味着什么。

但是这本书真的只是一本单纯的爱情小说吗?马尔克斯接下来的一句话告诉我们:

然而我在这本书里写的绝不仅仅是两位老人的恋爱故事。

我认为:孤独仍然是这本书的主题

小说以现实中哥伦比亚的三座城市:卡塔赫纳、圣马尔特和巴兰基亚作为原型,展现了从19世纪80年代一直延续到20世纪30年代加勒比海城市的世俗面貌。和《百年孤独》一样,这本小说同样细致地描绘了危及哥伦比亚的三大灾难:战争、霍乱和人为的破坏。战争和霍乱威胁着拉美人民的生命,而人为的破坏加剧了人与自然的对立。人们的社会孤独感使人与人之间缺乏理解和信任,心理距离也变得更大。当阿里萨被费尔明娜拒绝,并开始了世人眼中所谓的浪荡生活之后,我们能够明显感受到阿里萨内心的孤独,再强烈再丰富的肉体之爱也满足不了他的灵魂之爱。而费尔明娜虽然和乌尔比诺结婚,并且拥有令世人羡慕的婚姻、家庭、名誉和美貌,但从马尔克斯笔下的琐碎生活日常中,我们看到,她也仍然是孤独的。就像《月亮与六便士》中写道的“她对自己的丈夫的感情实际上只是男人的爱抚和生活的安适在女人身上引起的自然反应。大多数女人都把这种反应当作爱情了。”至于乌尔比诺,他愿意追求费尔明娜也只是因为她的出身和外貌配得上他的社会地位,世俗的道德准则也最终迫使他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真爱,重新回到自己孤独的婚姻之中。直到小说的最后,阿里萨和费尔明娜在船上互相照料对方的生活起居的时候,我们才能感受到这种孤独感稍微的消解。

马尔克斯笔下的故事,不论是爱情还是死亡,都来源于所谓的社会孤独感。这种社会孤独感的根源在于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环境。社会孤独感可以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与生存方式有联系的表层心理感受,主要由外在环境直接引起,如与亲人分离后的重聚、相思恋人的结合等等。这种社会孤独感随着外界环境的改善而消失。另一种是与生存意识相结合的深层内心体验,长久地居于人们的心理深处。即使是在车水马龙中或在蜜月旅行中或是天伦之乐中,这种孤独感也不会散去。这两种社会孤独感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尽管社会孤独感是人的一种心理体验,但它并非始终不变。

文中的人物为了摆脱社会孤独感做过很多选择。他们或寻求新的爱情,或改变环境,或自我心理调整,或追求精神寄托等等。虽然不一定成功,甚至会越陷越深,但驱逐社会孤独感能迫使人们去思索生活和生命的意义,去追寻人生与自我的价值。阿里萨通过漫长人生中的奋斗和思索,从一个一穷二白的穷小子成长为了内河航运公司的老板,也获得了世俗的认可。费尔明娜在离家出走以及丈夫去世后的情感真空的时间里,也认清了自己真正所想要的,并在最后热切地拥抱了自己的真爱。从这个角度来看,马尔克斯的小说中展现的孤独感并不是消极的,也并非对社会绝望、对人生悲观,而是将人生看作是奔向死亡的过程,体现了对生命浓烈的爱。为什么我会这么认为?因为这是马尔克斯在小说结尾告诉我们的:

弗洛伦蒂诺·阿里萨眼睛都不眨一下地听他说完。然后,他透过窗子看了看航海罗盘上那一整圈刻度表,又望了望清晰的地平线,望了望十二月万里无云的天空和可以永远航行下去的一望无际的水面,说:

“我们走,一直走,一直走,重回黄金港!”

费尔明娜·达萨浑身一震,因为她听出了昔日那个被圣神恩典照亮的声音。她看了看船长:他是他们命运的主宰者。但船长没有看她,他被弗洛伦蒂诺·阿里萨那灵感的巨大力量震慑住了。

“您此话当真?”他问他道。

“从我出生起,”弗洛伦蒂诺·阿里萨说,“就没说过一件不当真的事。”

船长看了看费尔明娜·达萨,在她睫毛上看到初霜的闪光。然后,他又看了看弗洛伦蒂诺·阿里萨,看到的是他那不可战胜的决心和勇敢无畏的爱。这份迟来的顿悟使他吓了一跳,原来是生命,而非死亡,才是没有止境的

“见鬼,那您认为我们这样来来回回的究竟走到什么时候?”他问。

在五十三年七个月零十一天以来的日日夜夜,弗洛伦蒂诺·阿里萨一直都准备好了答案。

一生一世。”他说。

参考资料

[1] 任晓雯. 打字机情书与暮年的白玫瑰——读《霍乱时期的爱情》.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547774/

[2] 吧啦. 马尔克斯的玩笑.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6706506

[3] 一只萧包子. 【霍乱时期的爱情】耗时半个月,万字解析世界名著《霍乱时期的爱情》!等了半个多世纪的爱情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爱情?.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934y1L7ZK

[4] 天真的和感伤的小说家. 【霍乱时期的爱情】马尔克斯 你会用一辈子等一个叫爱情的东西吗.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1C4y1p7aU

[5] 史咫阳. 《霍乱时期的爱情》中的爱情样本分析[J].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1(06):86-90. DOI:10.13899/j.cnki.szptxb. 2022.06.013.

[6] 谈清妍. 爱情的乌托邦——解读《霍乱时期的爱情》中的爱情与死亡[J]. 襄樊学院学报,2009,30(06):51-54.

[7] 朱景冬. 别具一格的爱情小说——评《霍乱时期的爱情》[J]. 国外文学,1990(Z1):121-131. DOI:10.16345/j.cnki.cn11-1562/i. 1990.z1.009.

[8] 洪子锐. ··马尔克斯谈《霍乱时期的爱情》的创作过程[J]. 文化译丛,1988(04):17-19.

[9] 汪晖. 真实的与乌托邦的——读《霍乱时期的爱情》[J]. 读书,1989(11):106-114.

这篇文章原本应该在一个月前写完的,但一直没能整理好心情来动笔写,直到2月份快结束了,才赶忙把这篇文章写完。因为这本小说已经出版很长时间,相关的研究资料也非常多,所以参考了不少文艺方面的文章。

孤独与爱情——《霍乱时期的爱情》书评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