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底白酒,还是追涨芯片?(附估值播报)
今天是2021年8月2日,基金估值播报第85期。
下面是今天的主要内容:
1、分析师怼天怼地怼张坤,怼中芯国际的芯片专家
2、抄底白酒还是追涨芯片?
3、巴菲特、邱国鹭、张磊等投资大神对于估值的理解
4、2021年8月2日基金估值播报
一、分析师怼天怼地怼张坤,怼中芯国际的芯片专家
最近的券商分析师都疯魔癫狂了
为了中国的科技发展,为了半导体芯片崛起大业。怼天怼地怼基金经理,一不小心还怼到了芯片行业的专家。
第一个被怼的是曾经“抱团白酒”的带头人易方达张坤,某券商分析师在一个名叫半导体行业交流的500人群里公开diss张坤:
张坤,你作为公众人物,以国内没有真正的科技公司为由去抱团白酒股,对社会影响,是大大的坏!!!

第二个被怼的是中芯国际的技术专家杨晓松。

也是在这个500人的半导体行业交流群。
当一堆人在探讨中国的ArF(光刻胶)现状的时候。一个群名备注“杨晓松”的人在群内表示:
“别扯ArF(光刻胶),没一家能看的,各个都不敢来见我。”
或许是最近的半导体芯片涨的太好了。方正证券的首席分析师陈航看到杨晓松居然这样说半导体,当场就坐不住了。直接在群里怼了杨晓松,并称:
“你算老几!”
并抛出自己的大作《如何重新认知中芯国际》,对其股票进行推荐。
结果群里很快爆出杨晓松中芯国际光刻胶负责人,群内气氛一度尴尬……
而在这个消息广为传播之后,今天的芯片股大跌。
回头看两个怼人事件,
大背景是最近几个月白酒和芯片这两大热门赛道的“冰火两重天”:
白酒大跌,芯片大涨。
先来看白酒
最近一个月,白酒的走势是这样的:

最近一周短短7天,中证白酒指数跌幅高达17.73%!

而各大重仓白酒的明星基金虽然跌的没白酒指数狠,但跌幅普遍也都在10%以上:

众所周知,基金大跌的背后是基金重仓的股票跌了。
我们再来看中证白酒指数十大权重股的表现:

仅仅就是过去一周:
茅台跌了11.63%;
山西汾酒跌了19.38%;
五粮液跌了18.61%;
泸州老窖跌了20.97%!
聊完白酒我们再看半导体芯片
半导体主要指数基金近三个月来涨幅都在50%以上,大幅跑赢沪深300指数。
势头非常猛。

而因为重仓半导体芯片而获益的蔡嵩松管理的诺安成长混合,更是成了今年最赚钱的主动基金。以98亿元的盈利额碾压市场上所有基金(包括支付宝的余额宝)……
而打开这只基金的前十重仓股,几乎是清一色的芯片股。

白酒如丧家之犬,而芯片则如日中天。
在这样的背景下,两个怼人事件的发生也就不无奇怪了。
二、抄底白酒还是追涨芯片?
当然,谈到这两个好赛道,大家最关心的还是现在这个时候:
我们是抄底白酒,还是追高芯片?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白酒
首先纠正一下很多人认为的“基金经理大举抛售白酒”的感观误区。
下面是国内最著名的10家白酒龙头公司的公募基金持股数量变化(来自中证白酒前十重仓股):

可以发现,和前几个季度相比,只有今世缘、水井坊两只股票公募基金持股数量有明显下降。
其余八只白酒股公募基金持股数量都没有明显下降。
可见,当前公募基金依然坚定地持有白酒股。公募基金大举减仓白酒子虚乌有。
而坚定持有的背景是白酒依然出色的基本面,大家可以通过今年上半年主要白酒公司的业绩窥探一番:
首先茅台,年中报已经出来,业绩增长9%,基本符合预期。
7月30日晚间,贵州茅台发布2021年半年报,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90.87亿元,同比增长11.68%;实现净利润246.54亿元,同比增长9.08%。
基本面依旧良好,总体来看稳中有进。


而其他主要白酒股业绩,虽然今年的年中报基本都没出来,但是第一季度数据也依然亮眼。
(1)五粮液,第一季度营收同比增长20.19%,净利润同比增长21.37%。

(2)泸州老窖,第一季度营收同比增长40.85%,净利润同比增长26.27%。

(3)山西汾酒,第一季度营收同比增长80.76%,净利润同比增长76.82%。

(4)洋河股份,第一季度营收同比增长13.15%,净利润同比下降3.41%。

(5)古井贡酒,第一季度营收同比增长25.86%,净利润同比增长33.01%。

事实上,去年的白酒疯狂的背后,是过去三年业绩持续的增长:

看完白酒,我们再看芯片。
随着中美经贸摩擦的不断升级,中国以前的出口拉动型的经济模式受到挑战。破解之道在于激发国内的消费需求,由出口拉动改为内需推动,也就是内循环。
去年9月30日,中国国务院参事、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日前表示,中国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内循环会让国内企业更加聚焦于国内的消费需求,利好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类产业。
芯片的爆发,跟中美冲突的大背景国内大举支持半导体产业有直接的关系。
当然,政策的大力推动之下,也绕不开资金炒作的因素。
下面是最近三个季度国内主要半导体芯片公司的涨幅:

增速非常疯狂。
不过在疯狂增长的背后,我们也能看到其中一些公司的涨幅起落非常大,并不稳定的。说明这个行业的业绩增速是否可持续,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去考验。

那么,到底是抄底白酒,还是追高芯片呢?
我们的投资理念还是好行业,好公司,好估值。谈完行业的基本面,我们下面看估值。
先是中证白酒的估值:PE是45.39,PE百分位是86.27%,意思是现在白酒的PE比过去10年中86.27%的时间都高。

再是中证半导体的估值:PE是116.58,PE百分位是92.67%,意思是现在半导体的PE比过去10年92.67%的时间都高。

两个赛道当前估值总体都可以说偏高估,都在历史非常高的水准。
其中白酒,基本面依然向好,稳中有进。虽然已经经过了一个阶段的回调,但是当前的市盈率依然高达达到45倍,是历史百分位的86.27%。
如果追求稳健的话,建议再等等。
再好的赛道,再怎么弱化估值,也尽量在过去7年PE百分位75%以下上车。
要不潜在需要承受的回调压力过大。
而当前的半导体芯片,市盈率了已经高达116.6倍,是历史百分位的92.67%。
虽然最近芯片的业绩增速非常可人,但作为新兴赛道,业绩的稳定性依然让人“担忧”。半导体芯片是一个技术门槛非常高行业,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就如杨晓松专家所言,就目前来讲,一些技术领域“没一家能看”。
所以就当前百倍的估值,不确定风险还是有点大 的。
著名投资人邱国鹭在《投资者中最简单的事》中就曾写道类似的情况:
“对未来预期过高是人之本性,然而期望越高,失望越大。统计表明,高估值股票业绩不达预期的比例远高于低估值股票。一旦成长预期不能实现,估值和盈利预期的双杀往往十分惨烈。
新技术肯定是好事情,谁都想要;想要的人太多,估值就过高了。过高的估值往往透支了任何新技术未来可能产生的收益,过高的期望最后总是以过多的失望告终。”
如果长期看好芯片,但没有足够的能力预判未来半导体芯片发展的确定性,可以考虑回调到合理的估值之后再上车。
三、巴菲特、邱国鹭、张磊等投资大神对于估值的理解
今天的文章,我们探讨了一下“暴跌之下,白酒可不可以抄底”和“暴涨中,芯片能不能追高”。答案是因为估值太高,都要等等。
可能又让很多跃跃欲试的朋友失望了。
在投资市场,很多人认为估值不重要,尤其是一些趋势投资者。那么,估值到底重不重要?
合理的估值判断,向来是投资中最难的一部分。



但是必须明白:
一、伟大的企业终归是少数,人也总有看走眼的时候;
二、未来纵使充满不确定性,没有人能保证护城河永远不破。
所以,最好还是不要把希望寄托在“无限增长”上,换句话说,投资还是得看估值。
聊完网叔对于估值的理解,下面是投资大师们对于估值的理解。
这是一个拓展阅读内容。
3500多字的精华内容里,网叔汇集了巴菲特、格雷厄姆、张磊、邱国鹭、张坤、冯柳等投资大佬对于估值的理解。
1、估值非常重要。
著名投资人、高毅投资创始人邱国鹭《投资中最简单的事》中一针见血写到:
做投资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投资中影响股价涨跌的因素是无穷无尽的,但是最重要的其实只有两点,一个是估值,一个是流动性。估值就是价格相对于价值是便宜了还是贵了,估值决定了股票能够上涨的空间,流动性则决定了股市涨跌的时间。
对大多数像我这样的凡夫俗子,投资还是要考虑估值。如果你认为有像巴菲特、索罗斯这种能力和水平,就可以不用考虑估值。索罗斯从来不考虑估值,巴菲特对估值考虑得不算太多。巴菲特在1970年以前自己做对冲基金的时候,基本上采用的是格雷厄姆的办法,对估值考虑得多。但之后受了菲利普斯和芒格的影响,越来越重视公司的品质。
估值可以说是最容易把握的。一个股票便宜不便宜一目了然,看看市盈率,市净率,市销率,企业估值倍数等一系列的指标,这一部分是最接近科学的,而且是最容易学的。
便宜是硬道理。买便宜货不一定赚钱,但赚钱的概率较大。买便宜货往往先被套,最终赚钱。即使如医药、 科技、媒体、通信之类的成长行业,估值也是重要考量因素。有些行业,如何界定“便宜”并非易事,低市盈率、低市净率不一定是便宜。
最常见的成长陷阱是估值过高——高估值的背后是高预期。对未来预期过高是人之本性,然而期望越高,失望越大。统计表明,高估值股票业绩不达预期的比例远高于低估值股票。一旦成长预期不能实现,估值和盈利预期的双杀往往十分惨烈。
许多人认为,买股票就是买未来,因此成长是硬道理,要买就买成长股。的确,最牛的牛股一般都是成长股;然而,最熊的熊股也往往是“成长股”。许多国家(包括A股)的历史数据表明,高估值成长股的平均回报远不及低估值价值股,原因就在于成长陷阱比价值陷阱更常见。
新技术肯定是好事情,谁都想要;想要的人太多,估值就过高了。过高的估值往往透支了任何新技术未来可能产生的收益,过高的期望最后总是以过多的失望告终。
(这话有没有让你想到当前有点失去理性的“芯片股”?)
低估值是安全边际的重要来源。未来总是不确定的,希望越高,失望越大。低估值本身反应的就是对未来的低预期。只要估值低到足以反应大多数可能的坏情况,未来低于预期的可能性就很小了。很多人说,高风险高回报,低风险低回报。其实,低估值带来的安全边际是获得低风险高回报的最佳路径。价值1块钱的公司,5毛钱买入,即使后来发现主观上对公司的估值出了30%偏差,或者客观上公司出了意外导致价值受损30%,两种情况下该公司仍值7毛钱,投资者仍不吃亏,这就是低估值带来的安全边际。
而通过估值判断“安全边际”出自价值投资之父格雷厄姆的理解:
“在证券被低估的领域或廉价证券领域,安全边际的思想表现得更清楚。在此,我们给出的定义是,证券的市场价格高于证券的评估价格的差额。这一差额反映了证券的安全边际。”
这话影响了包括巴菲特在内的几乎所有价值投资者,也推动了这些价值投资者前赴后继,不断优化估值的估值方法。
事实上,只有普通人才会有意无意地忽视估值的重要,就如著名投资人林园在北大演讲时所讲:
“市场的涨涨跌跌会使人们忘记了纪律和估值。现在不讲估值了,这才是最大的风险。任何时候估值这个紧箍咒都在我脑子里。”
2、做好估值很难。无法定量分析,不能刻舟求剑
谈论估值,普通小白最大的问题往往是简单地把PE、PB、PS、未来现金流的折现等估值指标直接等同于某个股票、某个基金的“估值”。估值是要估“内在价值”,这些指标可以一定程度上反应一部分“内在价值”,但并非等同内在价值。
在投资中, “模糊的正确”比“精准的正确”重要。因为过度追求精准,本身就是刻舟求剑,只能获得一个错误的答案。
在这一点上,步步高创始人,著名投资者段永平的理解非常透彻:
“我个人觉得如果需要计算器按半天才能算出来那么一点利润的投资还是不投的好。我认为估值就是个毛估估的东西,如果要用到计算器才能算出来的便宜就不够便宜了。”
“估值是定性的,因为变量太多且不可知。知道什么变量最重要及其变化的可能趋势是非常难的。所谓能力圈、护城河等等其实讲的都是怎么估值的问题。”
并且,段永平认为对一个企业做“毛估估”的估值很难,需要花非常的时间:
“对某个企业的“估值”经常也是要花很长的时间的。我对“估值”的定义基本上就是对企业的了解,只有当我觉得很了解很了解一个企业的时候,我才能对企业有一个大概的“估值”,这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
而张磊在新书《价值》中写道:
“在分析标的时自然应该强调估值的重要性,不仅要看当前的估值(反应估值的技术指标),还要看企业在未来一段时期的表现,而且这个预期与企业拥有的核心技术、所在行业的 竞争格局、行业周期、市场环境、组织形态以及管理层都有关系。如果一家企业的技术面临颠覆式挑战,而且完全没有研发或技术上的储备,那它的估值可能随时会一泻千里。如果一家企业所处的行业是赢 家通吃或者寡头垄断的行业,那么它的估值就很难用现在的市场份额 对应的营收或利润来判断,因为这种行业往往会产生极端的结果。”
“比寻找低估值更重要的是理解这只股票为什么被低估,能否从更高的维度上发现长期被低估的股票。”
3、对于长期投资者,选择优质资产,短期的高估没那么重要
早期的价值投资者强调低估,但随着格雷厄姆的追求低估的价值投资理念广为传播以及估值技术的成熟,优质的公司和赛道就很难出现低估这种情况。
同时,持有优质的成长股从长期看,即便高估买入依然能取得非常不错的投资回报。
就如张坤所言:
“持有期限越长,估值显示出的作用就会越小,企业本身的价值积累就会显得越重要。最后,高估部分会在整个过程当中平摊掉。”
于是,在基于长期投资的基础上,寻找合理估值也成了当前的主要思潮。
就如张磊在《价值》中所言:“价值投资的理念已经从早期关注市净率发展到关注企业真正的内在价值阶段,从寻找市场低估发展到合理估值、稳定成长,可以说是价值投资理念的完善和丰富。”
这个过程,巴菲特是在充分消化费雪的成长股投资体系才深恶理解的:
“我们要求这家公司具有以下几个特征:①我们能够理解;②具有良好的长期前景;③具有诚实且能干的管理层;④能以非常有吸引力的价格买到。’我们已经看到了这些信条的内容有些改变,主要是由于市场原因和我们的规模变化。现在,我们用‘有吸引力的价格’取代之前的‘非常有吸引力的价格’。”
而自诩机械模仿过巴菲特投资的但斌再《时间的玫瑰》也有自己的理解:
“企业估值是极复杂的活儿,我们只能尽可能合理估值。如我们确实买高了怎么办?因为我们是长线投资者,时间可以帮我们减轻痛苦。因为对长期投资而言,买卖股票时相对内在价值有什么样的溢价或折扣,时间越长,重要性就越少。对价格而言,我们宁愿以高一点的价格买杰出企业,而不愿以低的价格买差的企业。”
但这里网叔必须强调,在非低估的买入的时候,需要更深的投资理解作为基础,对投资能力的要求也更高。估值偏高买入不是胆子大了,而是水平高了。
所以,几乎每个价值投资者,都有一段从“只敢低估买入”到“敢于估值适中”买入的过程。
巴菲特的另一个中国信徒,著名基金经理张坤就曾坦言:
“2016年之前,我没买过PE40倍以上公司,连30倍以上公司都极少买,本质上,是我对自己的判断没有很强信心。买贵的公司,需要对自己的判断有很强的信心。
看得多了,研究积累得多了,你才敢于下手去买一个“很贵”的公司。A公司是我买的第一个比较贵的公司,我在40倍PE买的。
我原来也是对静态估值很看重的,但现在,如果企业的质量足够好,我愿意付出更高的代价,换取长期的收益。”
4、高毅投资的冯柳对于估值的“独到”理解
高毅投资邱国鹭麾下的大将冯柳对于估值的理解跟上面的大佬有一些比较大的差异,强调投资的博弈性,在其理念中加入了一些“趋势投资”的成分。
非常精彩,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细看咀嚼一下:
“高估就卖低估才买的做法会导致过早出局或无货可买。所以要充分认识到估值只是一个非常主观而且极其宽泛的区间,我们要做的应该是,把握这个区间、理解自己以及他人的不同,寻找那些符合你财富观和价值理念的定性定量研究,不拘泥于估值与计算,认识到全垒打的产生根源是理念和对未来的感悟,计算式的价值投资决不该成为重点,否则,我宁愿做一名投机者。
我是不赞成大家过分重视估值的。因为这首先是个博弈的市场,且具备明显的不对称属性,每个领域都存在更全信息、更深理解的内行人士,他们是影响市场的重要力量,我们虽可在一定范围内建立起能力圈从而达到半内行的标准,却很难成为最接近真相的人,所以我们必须在诗外寻找优势,在心智能力上锻炼自己,而成熟心智模式的基础就是敬畏市场承认自己的渺小,估值却从态度上就不符合这种精神,它更多是由内而外的划定而非由外及内的聆听。但即便如此,我们仍旧需要一个起码的工具来对市场进行标示,关键是分清主次,不要刻舟求剑。
我比较喜欢去抄底,但对拐点型公司没有特别喜好,我把下跌分为杀估值、杀业绩(经营节奏)和杀逻辑。杀估值的最好,因为跌下来后导致其下跌的因素就解除了;杀业绩的就其次,但只要针对其经营节奏和变化进行投资也是很好的机会;最要小心的就是杀逻辑的,这个一般不建议参与,很难抄对。”
四、2021年8月2日基金估值播报(85期)

目前大盘估值处于合理区间,但是行情分化严重。
一方面,科技成长股和价值股偏高股;
另一方面,大量小盘股处于低估状态。
至于行业,分化更为明显。
芯片半导体和新能源前景诱人,但是处于超高估的状态,普通投资者参与的风险偏高;
银行、证券、保险和地产处于超低估的状态,安全边际高,但成长性存疑;
互联网目前低估,但行业面临政策性风险,短期面临压力;
消费、医药成长性相对稳定,但长期的估值偏高,短期在调整,可伺机等一波机会。
(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网叔:资深投资人,长期创业者。独立,理性,深度思考。热爱钱更在乎良善。闲来聊两句常识,骂几个混蛋,喝两杯小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