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自己的性别偏见
我有时候会想,我们这一代的独生女是否都在潜意识里曾想过要靠自己证明男女都一样呢? 这一代的家庭是被迫只拥有一个孩子的,即使再注意的家庭也多少曾经让我们听到“为什么不是男孩”,“xx家族后继无人了”,“那是孙女(子)和外孙女不一样”…或者看到一些事,让孩子感受到男孩和女孩是不一样的。 我的爸妈其实从未让我感受到他们对于没有儿子是否有遗憾,但妈妈也总会说女孩子一定要经济独立,爸爸也会开玩笑时说我是他家的人(不是妈妈家的人);上一辈的老人们嘴上总说男女一样,其实很小的我也能感觉到,正是因为不一样所以才不断的说服自己,强调自己对所有儿女和孙辈都一样。 我的家人们至少观念上还是接受男女平等的,只是没办法在行动上屏蔽潜意识里的传统观念,相比于很多人,我已经足够幸运。 但我的内心深处还是有一个部分会因为性别而愤怒,这种愤怒会在非常细节的时刻呈现,难以察觉,我甚至需要在专业训练中才能注意到。 比如,我会在老公说“我建议你把裙子换掉”、“不方便”的时候,觉得烦躁甚至是非常愤怒,“你又没穿过裙子,你为什么觉得你懂穿裙子什么时候方便,什么时候不方便?”、“你能不要一脸规劝的表情说这种话,我觉得你不尊重我。”此类因为“裙子”引发的吵架让我感受到我过度的情绪反应。在团体咨询的不断探索里,我才慢慢开始理解自己这个部分。 某种程度上说,不是我的想法有什么问题,而我的情绪有问题。我是把愤怒具象化在他身上,对他其实是不公平的。他并没有要求我必须听他的,只是提了一个建议,“不听他的就不可以”是我的感受,而这个感受和我自己的底层愤怒有关,也许也和他的表达方式有关,但的确不一定是他的本意。我想表达我的不同意,也并不是必须用愤怒来表达。 我的性别偏见其实也有很多而我不自知。 比如,小时候,我一直觉得抽烟的学生是很糟糕的,潜意识里我对女生抽烟有更多的偏见,直到遇到我会抽烟的大学室友。她直接打碎了我对“抽烟的女生”空心的理解。当这件事具象化在我身边的一个很棒的室友身上时,我才知道,我根本不在意别人抽烟与否,这个人的人品、学识、与人相处的大方、我们之间的情感才和我对这个人的判断有关,才会决定我喜欢她与否。我恍然发现,抽烟这件事上,我是有偏见而不自知的。 再比如,遇到张老师,我才发现我曾经对男孩子带耳钉是有偏见的,一个带耳钉的他出现在我的面前,我才恍然,原来我潜意识里男女偏见如此之多。张老师本人对于男女之见的平和,例如他可以理解涂透明指甲油等等,让我一次次看到自己原来有这么多纯粹的性别偏见而不自知。 具体的关系会让我有机会审视自己的观念从何而来。没有具体的与人相处,可能我这辈子都很难发现我对两性之间的问题有这么多我自己都没发现的偏见、愤怒、悲伤甚至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