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可否向学生的可读性改进
目前,中小学校教育中使用的数学教材(教科书)版本多样,人教版更是各路教材的龙头老大,无论从内容的选择,环节的设置,还是知识之间的体系化来说,都是绝对的经典。今天在阅读《华人如何学习数学》论文集时,读到第10章:《透彻理解教科书——中国教师教学用书的一个显著特点》一文时,突然发现其中对教材和教学用书的编写描述中,更多的文字体现了教材和教学用书的编写对象更多地倾向于教师。到此,我心中有所隐忧。教学改革提倡以学生为中心,而教材编写却体现了以教师为中心的倾向性,这就大大降低了教材的可阅读性,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最大体现就在自主阅读方面。
每到假期,我都要在培训工作中经历从小学到高中的教材培训工作,在一遍遍地重复中,我一直对人教版的教材感觉良好,赞不绝口!今天突然感觉我们的数学教材好像少了点啥。我在帮助青年教师解读教材时,发现绝大多数大学毕业生和新入职教师在阅读完教材正文后,存在以下现象:1.找不出本节课的主题和重难点;2.每节课的各教学环节之间存在什么样的联系;3.先知与后知顺序搞不清;4.各教学环节之间如何进行有效的衔接与过渡。我一直没有深入思考这种现象,今天细细思来,自己帮助别人解读教材时的那份骄傲,瞬间变成了一份担忧,就连成年人都搞不定的教学内容,让孩子们自主学习的话,那效果可想而知了。所以,我迫切的呼吁,下一轮的教材改革与编写时,能不能更多地把中心向学生的可读性上倾斜一下,让孩子们学起来能够轻松点,也让对教材的把控不再是富有经验的老教师的专属特长吧!
下面给大家一节小学数学的教材内容,你来设计一下该如何组织教学内容,各环节之间如何自然衔接过渡,提炼出这节课的重点、难点,自己给自己说说各环节之间的联系吧!如果您的孩子正在上五年级,还没学过这节课的话,你拿给他读一读,看看他能从中获取多少有价值的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