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弹幕质量差的一个原因
之前B站给我发了个问卷,问这问那,其中一个问题是对于评论弹幕等互动有什么不满。选项无非举报里的那几条,什么引战、人身攻击、非法、刷屏……之类。
然而我想填的是“弱智”。嗯,我真填了的话,就属于“人身攻击”了。
这两天我一直在看老三国和另一个叫做篱笆女人狗的经典电视剧,前者弹幕很有趣,但后者的弹幕引发我十分严重的不适。回想起来有个做翻译的朋友曾表示,看什么都得关弹幕,不然就没法看。我当时回答的是——我觉得无所谓啊,弹幕很有意思啊,感觉穿越时空和很多人一起看,而且弹幕这种东西,本身不就是表达欲过剩、不够内敛的人才更容易发的吗?
然后今天对比老三国和篱笆女人狗,我把整个事情想得更明白了一些,现在讲讲吧。
首先说一下弹幕机制的两大特征:即时性和简短性。
两个都很好理解,某条弹幕如果没有发在引发弹幕的那个画面上,就没意义了,这叫做即时性;而过长的弹幕会疯狂滑过,根本看不清,发弹幕的人本身也会酌情缩短,偶尔有些强力科普会几排红字定格一下,那个无论是写是看都要费点力气的。
这样的特征引发的结果是,发弹幕的人本来就如我之前所说不够内敛了,喜欢写些诸如“气死我了”之类别人压根不可能关心的情绪,再加上弹幕本身的特征,导致的结果是,弹幕发出者又显示出其没有艺术欣赏能力的问题,骂街轻而易举。
这件事在老三国这部片里完全不明显,因为三国故事耳熟能详经久不衰,大多数人内心都很明白每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故事走向,即便是我这样的三国盲也懂很多,于是,没有人会特别疯狂,大家多在调侃。
然而篱笆女人狗这部片,当年轰动一时,后来对于年轻一辈就很陌生了,其展现的时代特征也基本过去,虽然会挑来看的人可能还是多少有点怀旧情绪,但最终还是出现了大量让人不愉快的弹幕。
首先导致我警觉的是一条“请香港演员配音就好了”,简直大跌眼镜,那个片子是红楼梦配音阵容,字正腔圆,无需字幕,何况故事发生在东北,香港演员有任何合适之处吗?发出者莫非是传说中tvb跟周星驰合力养大的,已经听不得正规普通话了?
后面就更可怕了,每个人物的行为举止言论一旦不合某些人的心意,当场就是一堆的“死老头子”、“恶心女人”。
这个片子的内核,我大致说一下,它基于一本叫《命运四重奏》的小说改编,故事讲的就是乡村风气的改变,结合改开形势,可以算是一种解放思想的宣传。然而没眼力的弹幕,就可以在第一集描述“某些旧思想”的时候,当场骂街。
我真的没有“弱智”以外的词去形容这种人。这种人好像从来没有看过任何一个稍微复杂一些的艺术作品一样,没有对负面描述的接受能力。
然而那些负面描述都有什么用,我大致认为可以有:
危害他人之后被拨乱反正、陪衬他人、形象立体塑造以免脸谱化脱离实际、人物最终进步前的毛病……
没有看完整个故事之前,到底是其中的哪一种,并不会特别地清晰,当然如果你看得多,明白某些演员那张脸和运镜就意味着他不可能真是反派,也能提前判断出来。但总之无论如何,都需要“等着瞧”。
然而在简短和即时这两个特性控制下的弹幕,根本没有“等着瞧”的意思,就非要当场定性并臭骂出来,甚至没有“稍微去了解一下时代”的兴趣。我甚至有种不知对错的感觉,在弹幕制越来越风行的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是被弹幕制给培养成了这种弱智样子。
反过来说,有很多现在的作品即便制作看似精良,却只管捏一个永远正的正派和几个永远反的反派,没完没了挑事儿,没有什么成长,也不想要立体,反派就变着花样撒泼打滚,观众只需要一边看一边骂然后同情正派(并自我代入认为周围的小人就是这么对我的)就完事儿了,然后居然还能给出好评,引发一些热搜标签。
没错,我说的就是姚晨和倪大红出演的那部名作,我讨厌那部名作,真人出演内核却跟木偶戏一样。它和劣质弹幕真是般配,从人物一登场开始你开骂就完了,不会有错。
急着出门,也不打算再写更多了,只能说对这个现状十分遗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