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无法互相理解除非持续沟通
#随笔 相亲对象问我什么是爱情,在头脑中闪回过N个电影桥段后,正经思考了下,可是过了时间,再次回过神已经被转移了话题,显得呆板又木讷,所以显然黄了。还是机敏的男生吃香。
心理所想:
我沉思良久,头脑中想到了很多,但是迫于属性十分复杂,一时无法总结回复你,同时气管发炎咳嗽说不了太多,就尴尬得朝你笑了一笑。
想答复你我的爱情观,故写下来和你分享,思考,探讨:
我认为爱情分以下几种要素,满足多少个才能向对方表达爱慕因人而异。爱情是存在的,单向的,一种愿意与爱慕对象维持关系的生理,心理和主观情感结合的复杂现象:
存在状态,产生现象。
(双向那是关系,两者都产生了单向的爱慕现象)
1. 心理:个人的当前的偶像观/价值观:
我们此处不讨论人爱上非人之外的事物等(猫狗物品媒体艺术等),单纯讨论人爱上人: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他的偶像观,崇拜的对象会随着年龄,见识的增长而转变,故其爱慕的对象也会随之转变,只要符合当前的偶像观,他就有可能爱慕上相应的对象。
比如在中学生涯中,初中会以班里哪位同学的开朗活泼阳光,关心同学的属性而受到大部分异性的爱慕,在情窦初开的年龄受到另一位同龄人的理解关注是十分高兴的事。
高中如果是好学校的话则会以哪位同学的学习成绩好而倾慕对方,愿意和对方多沟通聊天交流学习,高考成绩优异是高中生的主流价值观,如果是差学校的话,则以当前哪位同学符合自己兴趣所描述的人的形象而成为倾慕对象,比如爱看小说的男主啥样,就是crush。打架厉害,体育厉害,社会气息很足的就是自己的霸总。
到了大学:和高中的情况相同,只不过对象需要满足更多的条件才能产生爱慕,体育好+阳光+成绩好+家庭好+朋友多仗义+幽默等等。
出了社会:在20~30 年龄段中,条件会有所删减:开始做加减法和调整了优先顺序:删除了体育好等,加入了情商高,家境殷实相当,工作上进心强,照顾我。等
而到了30~40 的阶段还在选择时间: 则开始做减法,只重点关注某一两个特征:有钱or对我照顾or 共同爱好, 由于这个阶段大部分人以及成婚或者生活节奏已经成型不再会为他人改变。如果还单身,爱慕的对象由某个具体的多要素的人转变为某个要素的一类人,只要遇到这类人的任何其中之一就能成为自己偶像观认可的人。
40阶段之后,自身开始走下坡路:如果还单身,经历或者听闻了太多的失望和沉没成本,已经不再有太多期待,只愿意稳固自身的磁场,按自己的生活节奏来,不再会为他人改变,付出很多,遇到满足自身偶像观的某个人之后,只是生活的调味品,可有可无。越来越恋旧。会不会一想到没有把握20~30遇到的恋人而抱憾hh。这种人基本上就独身不婚,或者乘还能生育,随便找一个不满足任何要素的人凑合了。
需要一提的是:这个要素是人的当前的偶像观/价值观,而非社会的主流的价值观: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如果社会倡导男人应该像雄狮一样,以懒惰为优。 结果女人和男人同居,发现这人啥都不干,累死自己了,骂几句跑了宁愿单身。但有的女的可以伺候丈夫,能接受。最终形成不同的社会团体,接受不同的主流观念,但个人的偶像观还是从心而论,不会受制于社会。
爱情这种现象产生在具象的个人,而非宽泛的群体。
2. 生理:性欲,后代遗传
人是猴子进化而来的,猴群里的猴子到发情期的时候,屁股颜色会变得更红,这是因为猴子屁股上的一部分皮肤被称为性皮,但是一旦到了发情期,由于雄性激素骤然增多,血液循环加快,这块血管就会显露出来雄性会比较谁的屁股更红吸引雌性注意力。雌性猴子屁股变成红色,意味着这个雌性猴子正处于发情周期的顶峰,正是排卵期,生育能力强,后代健康存活率更高。达尔文进化论中提及:物种是可变的,生物是进化的。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动力。生物都有繁殖过盛的倾向,而生存空间和食物是有限的,生物必须“为生存而斗争”。现代人食物充裕,只需要为生存而斗争, 寻找外观性征更优异的异性,有著有保证基因的延续,更持久的生存。所以身高,长相,皮肤,肌肉,性器,耐力,声音等外在生理特征(智力属于精神能力放在第三点,交配时不在乎这个人是否聪明还是蠢,因为属于生理的原始行为,有罗马的电影描述贵族夫人找黑人交媾,纯生理愉悦),以及内在器官,身体健康情况,预期寿命等都会成为择偶时的长期考量,优先程度因人而异。
印度的《欲经》也著述:生殖崇拜是早期人类社会共有的内容,原始冲动和繁衍欲求使得人们将生殖行为视为神圣的仪式,性爱也并没有被当作难于启齿之事,不管在哪里发现的什么文明,都无一例外有过明显的生殖崇拜痕迹。出土的文物上面雕刻着交媾的画面模型,男女交合是密教解释瑜伽的一种。(我想和你做瑜伽)
3. 主观情感: 多巴胺(一般是情绪状态良好,想要满足自身需求的颅脑黑质纹状体分泌的兴奋剂)与内啡肽(一般是自身情绪异常或人体出现创伤,颅脑垂体分泌的稳定剂)
其实不同时满足上面说的两个要素,或者要素中的多个条件发生冲突(有钱但是老丑,强壮帅气但是愚蠢鲁莽)也可能产生爱慕的现象。这这就是由于多巴胺(兴奋)与内啡肽(安全感)发挥了效果:
比如: 网上认识了一个网友,根本没见过真人,信息都可能掺假,只是发了一张猛男健身照或者美女写真,就爱了爱了,不在乎真人的内在情况及其他条件,属于大脑分泌多巴胺,得到了满足,使人兴奋。 当然多巴胺不限于对人物,对事物,攀岩,篮球,跳伞,潜水,高中的时候解出最后一道数学大题拿满分等都会产生)。人对某一对象产生爱慕现象扩展到万物,具象,抽象,共产理念,抱负,愿景。
再者: 认识一个同性,Ta 不满足你的繁衍期望,生不了。也普普通通,不满足个人价值观所期待的条件,不机敏。但是Ta始终陪伴在你身边,嘘寒问暖,并付诸与言语与行动。使得你感受到除自身之外能带来的安全感。 大脑分泌内啡肽,使得你能控制自己的身体,稳定了情绪,分泌出带来安全感的化学物质-内啡肽。从而产生对这个同性的长期依赖,出柜公开关系,同居,结婚,合葬。
多巴胺与内啡肽不冲突,可以兴奋又稳定,宁静而又呱噪。
疲劳需要内啡肽稳定,体力恢复后又需要多巴胺兴奋,循环往复成瘾。人都会被这两种物质而着迷,上瘾形成奖励机制,成瘾机制中的神经递质会对我们的情绪以及爱情做出巨大的贡献。
所谓的多运动来戒烟,戒酒,属于戒断一种损害健康的获取多巴胺的方式,而选择另外一种健身的多巴胺获得方式,本质是获取方式的转变,而人还是希望获得等多的多巴胺,需要不断的提升你的快感刺激,不然就会感觉到,空虚,对什么都失去兴趣,打不起精神。因为你的神经疲劳和身体疲劳不匹配,在精神的时候会失眠。
总结: 对某一对象的爱慕现象会由任一以上三个要素中的任何一点而产生,自身都可以作为该对象(自恋),渴望从该对象获得兴奋感或者安全感的满足,并不愿意戒断,渴望更多,渴求更长的时间,以维系自身神经和身体状态始终处于理想。(理想状态有助于长寿也是基因想要长久存活的状态。)
一句话,生活想有你,而非须有你。
现在节奏不同往日,宣传的都是见一面看透一个人,细节决定成败这种速食定论,可人是很复杂且会改变的且更安于现状的,除非能带来明显地改善,那人始终不会与另一个人维系会降低生活质量的关系,也就一直无法互相理解除非持续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