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匈奴文明演进的关键节点,冒顿单于创立分封制,推动部落走向帝国

2021-06-18 22:28 作者:热带榕树  | 我要投稿

大家好,我是热带榕树,上篇文章我们讨论了匈奴帝国的来源。

简而言之,草原早期游牧部落如西戎、北狄等等组织结构均十分松散,战斗力也很有限。

结果到了战国中后期诸侯们纷纷变法,国力增强后向北开拓,几乎将他们全部摧毁。

迫于生存压力,戎狄开始抱团,并逐渐形成了游牧帝国的雏形。

一、部落联盟

那么匈奴到底是什么时候出现并发展壮大的?史料上没有精确的记载。

他们与中原王朝第一次大规模交锋是赵国名将李牧主导的雁门之战。

《史记》记载:

“大破匈奴十余万骑。”

这场战役无疑取得了压倒性胜利,不过换个角度看赵国赢得也不轻松。

司马迁用大量笔墨描述了李牧的战前准备,先是严令赵军几年内闭门自守,不得出战。

随后待敌人麻痹大意,以数千人佯装战败,才把单于大军引入圈套。

由此看见,这个阶段匈奴已经比较厉害了。

首先,他们能够一次性出动10万骑兵,这种动员能力是草原上前所未有的!比起西戎、北狄完全是天壤之别。

其次,如果没有李牧的正确指挥,赵国还真不一定能打得赢。

因为在闭门自守的几年内,赵王认为这种战术非常懦弱,曾临阵换将强迫军队出战。结果:

“匈奴每来,出战,数不利。”

如果把雁门之战当做匈奴崛起的时间下限,那么时间上限在哪里?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正史没有记载,其他文献中虽然有些零碎信息,可靠性又相对不那么高。

目前学术界的主流推测出自《汉赵史论稿》。

认为匈奴联盟的出现,时间区间大概是赵武灵王二十四年(公元前302年)至赵孝成王十年(公元前256年)。

接下来呢?雁门之战后大约40余年,匈奴与中原王朝再次爆发了大规模冲突!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遣将军蒙恬带兵30万北上收取河套,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到此为止,中原王朝一直对草原保持着战略进攻的姿态。

但我们同样也要看到,匈奴虽然打不过秦国、赵国,但比起早期的戎狄部落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按照现存资料数据,为了击败敌人,李牧动用了15万人,蒙恬动用了30万人。

这个级别的兵力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重拳出击了!

虽然他们最终都获得了胜利,但胜利对中原王朝来说已经不再那么轻松写意了。

换个角度理解,截止秦末,抱团的匈奴已经比松散的戎狄部落强大了很多。

不过还不够强,至少仍然无法对中原产生实质性威胁。

那么既然如此,后世迫使汉朝数代人如履薄冰的匈奴帝国又是怎么出现的?

二、天降猛男

华夏文明从分封制走向大一统,自春秋战国至七国之乱经历了数百年的演进。

匈奴人同样也有类似的经历,不过进程相对来说要快上很多。

秦朝收取河套时,匈奴人已经演化出了君主制结构,中原文献中开始出现有关“单于”的记载。

头曼单于是文献记载的匈奴第一个单于

第一位单于即“头曼单于”,留下的文字记录很少,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推测出许多信息。

首先至少在秦末,匈奴已经出现某种程度的君臣关系和官僚架构了。

《史记》曰:

“(头曼)单于有太子名冒顿。”

然后就是中国历史上常见的戏码,老皇帝喜欢小儿子,准备废长立幼。所谓:

“单于欲废冒顿而立少子。”

再之后的历史大多数人都知道,冒顿单于鸣镝弑父,同时:

“遂尽诛其后母与弟及大臣不听从者。”

废长立幼说明存在君主继承制度,诛杀大臣至少得有一批大臣,这是草原从部落联盟向国家演化的直接证据。

当然存在并不等于完善,例如华夏文明三代之治后就进入了家天下时代。

然而夏、商、周的君臣体系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没法和后世的大一统王朝相比的。

时势造英雄,冒顿单于是真正将匈奴文明推向帝国时代的关键人物!

大家在读《史记》时,往往只关注他打败东胡,驱逐月氏赫赫武功,却很少在意这个阶段匈奴内部的制度建设。

冒顿单于在开疆拓土的同时还干了点什么呢?《史记》的原文是:

“置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左右骨都侯。”

对于匈奴帝国的官爵,估计很多人都听过浑邪王、休屠王之类的名号,但又不太弄得懂具体的等级排名。

这里详细解释下,匈奴人在冒顿单于的带领下推行的是分封制。没错,就是周朝的那套分封制!

周朝君主自称周天子,匈奴君主自称撑犁孤涂单于,“撑犁孤涂”匈奴语中即天子之意,翻译过来就是“天子单于”。

周天子将宗室子弟分封为诸侯,匈奴单于也将宗室子弟分封为诸侯。

《汉书》记载:

“置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为最大国。”

这里匈奴和中原王朝有点不同,周天子分封的诸侯比较多,匈奴则很少,一共就四个,即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

其中左贤王、右贤王大家很熟悉,主要是他们的封地正对汉朝,与中原接触较多。

与之相比,左谷蠡王在贝加尔湖附近,右谷蠡王则是防备羌人的,因此中原文献中也就少有提及。

四个诸侯下面呢?按照周朝分封体系,诸侯的下级是卿大夫,草原上也一样。

匈奴规定每个诸侯可以继续分封六个万骑长,具体就是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别看他们名字不一样,级别是相同的,对应的就是卿大夫这个等级。

四个诸侯,每个诸侯六个万骑长,统称为“二十四长”,以上职位必须由单于家族子弟担任世袭。

他们构成了分封制的首要部分,再往下呢?《史记》记载:

“诸位二十四长,亦各置千长,百长、什长、俾小王、相、当户、且渠之属。”

这一堆名字大家也不用纠结,他们对应的是周朝分封制中“士”这个级别。

来源也相当复杂,有单于子弟,其他贵族子弟,还有部落头目等等,属于底层贵族。

这里说明一下,周朝“士”阶层一般是比较穷的,匈奴则不然。

二十四长以下一堆千长、百长之流也可能很富,甚至部落有几千上万人也不少见。

说了这么多,大家平常听到的浑邪王、休屠王之类的又属于什么级别?

休屠王、浑邪王驻地在今天的甘肃

相关记载比较稀少,《史记》、《汉书》提到他们的封地由右贤王直接划分。

从这个角度看,浑邪王、休屠王很可能是“万骑长”,即匈奴二十四长中的两个。

那为啥要叫浑邪王、休屠王,不直呼官名呢?

就好像你称呼中原的诸侯,肯定会说“齐桓公”、“晋文公”,而不是直接喊“齐国诸侯”、“晋国诸侯”一样。

顺带一提,“王”这个词在匈奴帝国中很常见,跟中原的“大人”含义差不多。

带“王”字不一定多厉害,草原上你有个几百人说不定都会被称呼为“某某王”。

因此《史记》上霍去病、卫青打一次仗就逮到几十个王,里面大多数其实都是千长、百长、俾小王级别的。

三、秦制

以上说了这么多匈奴分封制与周朝分封制的雷同之处,他们之间是否有区别呢?

当然有,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生产方式不同,两者的组织模式当然没法一模一样。

复杂的周礼

为了维护分封制,周朝制定了周礼,所谓“礼仪三百,威仪三千”。

如果仔细研究《周礼》,你会发现吃饭、出行、娶老婆等等,日常生活书里全都给你规定好了。

礼仪制度即便是周天子也是不能随便违反的,比如规定了天子不下堂。

周夷王下堂见诸侯,即便有着充足的理由,也是损害自身威严让人诟病的。

同样的道理,诸侯不犯错,周天子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情随便处置他们吗?

不行,虽然理论上天子可以对贵族进行废立,但你翻遍历史几乎找不到这样的例子。网上很有名的典故:

“楚伐随,随曰:我无罪。楚曰:我蛮夷也。”

你看,我无罪,你不能打我,打我就是蛮夷。周天子要是带头破坏周礼,等同于自毁国本。

匈奴就不一样了,首先中原一大堆繁琐的礼仪肯定是没有的。

除此以外,单于的权力大大超越周天子,已经有点郡县制皇帝的意味了。

这个诸侯让人不满意了,不但可以换掉你,还可能干掉你,比如说后来的狐鹿姑单于。

他在位期间左贤王病死,按照传统应当由其子世袭,结果出于私心,狐鹿姑单于直接让自己的儿子当了左贤王。

当然,单于虽然能换掉任何一个诸侯,却只能在贵族里再挑一个,不能像郡县制皇帝从民间组织选拔。

再比如周朝是贵族军队,想参军至少也得是国人,匈奴就不同,人人都要参军,组织动员能力不可同日而语。

如果非要比较,单于的权力超过周天子,但比不上大一统的皇帝。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冒顿单于的分封制即与周朝呈现高度的相似性,又结合了草原实情。

白登之围,匈奴骑兵西面一色白马,东面一色青马,北面一色黑马,南面一色红马。

这不但展现了草原雄厚的骑兵力量,更体现出了匈奴人新制度下高效的组织动员能力!

一个可怕的敌人终于出现了。

参考资料:

《史记》

《汉书》

《周礼》

《汉赵史论稿》


匈奴文明演进的关键节点,冒顿单于创立分封制,推动部落走向帝国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