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档案:德国军人如何评价侵华日军?

简介: 在二战主要参战国的陆军中,日本陆军的实力是比较靠后的,但由于当时东亚的其他国家多数都是未经发展的落后农业国,缺乏现代化的武装力量,因此日军在远东仍然鲜有对手。1938年4月,一名德军驻华顾问根据全面抗战爆发以来日军在中国的作战表现对其进行了评价(下附有本人中文翻译),在他看来,如果以欧洲的评判标准,无论在武器装备还是指挥水平方面日军都是一支可以说不入流的非现代化部队,它能在中国逞凶称霸主要依靠的仅仅是自身的物资优势。这名军官甚至在文末指出,只需2-3个德国师就能轻易把日军全部迅速赶出中国。
(资料来源:wwii.germandocsinrussia.org)








原文大意:(限于本人德语水平,翻译如有错漏之处还望包涵,谢谢)
对日本武装力量的评价
基于自1937年起在中国的战斗
1、战争爆发前的近些年里,日本军队就已不再是被牢牢握在其国家领导层手中的武器。它,尤其是日本陆军,多年以来已经被政治化。各个不同的、特别是陆军中的政治派系反复造成下层人员干预政治,直至引发政变和政治谋杀。
除了陆军自身的内讧之外,整个国防部队里的不同派别都在各行其政,永远无法达成一致。陆海两军之间的矛盾也由来已久,它能追溯到过去长州派和萨摩派之间的龃龉。
在陆军中,满洲国占领军最高司令部占据着完全独立的地位。其长官同时也是日本驻满洲国大使兼关东区最高行政长官,即满洲国的实际统治者。这儿运作着针对中国的进攻性政策。
这一政策主要使用一种简单做法,即制造“动乱”,并将其作为军事干预的借口,迫使官方政策面对既成事实。挑起这种“动乱”即便往往表现出低劣的水平,也对这一系统毫无影响。对于幕后操纵者来说,通过“动乱”制造军事介入的理由才是最关键的,哪怕理由软弱无力。
2、很明显,军队纪律必将因为军官团体在政治上的割裂而遭受摧残。历史已经充分地告诉了我们这种使每个部队都被政治化的做法带来的必然后果。
毫无疑问,日本的内部状况并不理想;毫无疑问,在经济物资的分配上陆军面对海军会遭受损害;毫无疑问,一些军事圈子内部的不满有其合理性。但即便如此,有一点可以明确,那就是日本最高层能够在保持上层结构不崩溃的前提下在这些各式各样的诉求之中做出决断。
3、日本的政治领导层从陆军在中国发起的有限制的军事行动中看到了一根他们期望的避雷针,这已经不言自明。但也许日本人只是希望这种行动仅限于中国北方的局部范围,且无需大规模用兵(译者注:这里指“九一八”事变)。然而充满忌妒的海军则摧毁了这一计划,他们不愿看到陆军独获成功,于是在上海制造“事端”(译者注:指日本海军陆战队1932年1月28日入侵上海的“一二八”事变)。这么做或许同样并不企图引发大规模军事行动,而只是想着利用手头的力量换取廉价的成功。
4、显而易见,日本一边满怀忧心地窥见苏俄在远东强大的军事实力,一边也看到了中国的不断统一及其军事上的日渐增强将成为新的抗衡势力。同时也应该注意,恰恰是日本对中国不断加剧的不正当入侵促进了其统一,它们明明白白地告诉了那些即使彼此异见最深的中国人,真正阻碍国家统一和和平发展的敌人在哪儿,这甚至都不需要通过刻意的政治宣传。
经过10年的战斗,中国领导层已经成功镇压了地方省份的军阀独立势力以及GCZY运动。它的国防力量正处于其现代化建设的起点。尽管有着各种各样的内部摩擦和阻碍,但仍可以预见,在短时间内一支强大的部队,尤其是步兵,将会建立起来,而在三年之内炮兵和特种武装力量也会变强。至于空军,如果不首先明确一条道路的话,也许还要慢慢发展,因为目前各个派别还在斗争当中。海军则正在开始计划,用于必要的岸防。
从这些事实中人们便可看出,即使没有日本政坛在官方出面领导,真正的当权者也会明白,这将引发一场预防性战争。
5、正如已经发生了的那样,日本方面考虑利用其驻扎在河北和处于满洲国指挥下的武装部队侵占河北、察哈尔和绥远,实现在中国北方的目标,同时在上海通过在那里的登陆部队和第3联队加以巩固。不过人们已经看到,事态朝向了另一条路发展。
6、根据在这里的调查,日本在和平时期就已经将此前解散的陆军师重新秘密组建以加强自己的陆军。在战争爆发时,很明显考虑到防备苏俄,陆军翻了三倍,他们通过从现役军、预备队和本土防卫军中各抽调三分之一组建了动员部队。这些师通常都不集中运输,而是以混成旅的形式存在。
我认为这样的动员方式不会成功,部队的战斗力无论如何都将因不同年龄层人员的混编而被严重削弱。正如海军编队的速度会受限于其航行最慢的军舰一样,一支部队的战斗力受限于其最年长成员的能力,他们自然在体能、受教育水平和精神状况上与年轻力壮的成员有着显著差异。不管怎样可以肯定地说,日本陆军在能力、纪律和精神方面几乎都不如25年前,我曾有4年的时间深入研究它们。部队持续不断的违犯军纪行为和一直在加剧的劫掠、纵火、强奸以及大规模屠杀便是纪律性和精神面貌水平低下的标志,根据一致的报告和观察,日军上级对这些现象毫无约束力。那些关于此类“暴行”的、极少见诸公众的报道只在很小程度上反映了事实并且绝无任何夸大。当最严重的侵犯就在最高指挥官眼皮子底下发生时,当那些私人抢来的财物,不仅是钱和贵重物品,还有家具、钢琴、钟表等诸如此类的被大批在上海装船运往日本时,人们便会怀疑日军高层是否下定了决心干涉这种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海军陆战队的纪律、举止和秩序则好得多。
7、日本步兵在战斗中的勇敢程度也存在问题。日本人一般并不知道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个人勇敢。那些在国外被用“武士道”、“武士阶层”等概念概括的大量个人行为,在早前的战争中都只是一种强烈的虚荣和作秀。“无名英雄主义”完全没有在日本人中奉行。毫无疑问,中国士兵比日本士兵从根本上要英勇得多。
8、但这不意味着日本人常常不会勇敢作战,然而这主要是因为其军官出于强烈的虚荣心责难其下属。同样,即使最精锐的日本步兵也会在自己没有获得来自炮兵和轰炸机的充足火力掩护时扔掉步枪,并在未经过艰苦战斗的情况下就逃离。步兵与坦克的伴随作战也只会出现在敌军没什么值得一提的反坦克火力时。不过,那些仅由现役部队和年轻预备队组建的日本军队打得还是好很多。
9、日本步兵的装备并不符合现代化战争的要求。重新改编的那些中国师在组织和质量上毫无疑问领先他们(译者注:应该指的是德械师?)。
日本炮兵很大程度上不够现代化。中国方面拥有的博福斯山炮和德制150mm s.F.H.火炮要先进得多。
日军炮兵从未哪怕成功压制过我方弱小的炮兵。
虽然如此,日军在作战中还是取得了显著成功,这除了与我随后会专门介绍的中国方面的一些特殊因素有关外,主要还是因为日本在物资上的巨大优势。
10、一直以来,日军的指挥层都非常机械死板。个人充满积极性的想法从来没有在部队中出现。一切都严丝合缝地按照预定计划执行,而一旦事态有变,所有都将都陷于停滞。即使没有进行仔细侦察,日军指挥层的行动也很容易被预判,他们从未达成过真正的突然性。这种死板已经到了无聊透顶的地步,它让日本人始终都没有充分利用好能够取得巨大胜利的机会。我常常因此而想起俄军笨拙的指挥。在我看来,一支能够按我们的想法指挥并且用现代化方式作战的部队,可以让对面的日本指挥官束手无策。
11、日军的战术指挥也十分呆板,不具备现代化作战指挥的水准。或许他们在这里已经适应了对手的作战方式,然而我仍然怀疑日本人是否还懂得什么其他的战术指挥法。
在这儿,他们的战术就是将所有战争物资集中在狭小的空间上然后实施一场快速的楔形进攻,如果对手采取了正确的战场纵深部署,这种进攻很快就会崩溃。即使突破成功,日军也不会立即充分利用和评估当前胜利,而是在缓慢地准备后才重新开始,这时形势已经变化,最终只能面临失败。
日军炮兵尽管会正确集中,但通常却非常靠近前线,这也许是因为射程不够。他们不懂得采取有计划炮击敌方纵深并且远程打击敌后交通联结点这种本可以在上海的战斗中大获成功的做法。总的来说,他们很明显喜欢在夜间歇息。
装甲部队的作战通常都是小规模的,因为在有反坦克武器的地方,它们很容易成为牺牲品。它们从未取得过真正的胜利。
关于日本的空中力量,我会专门介绍。
海军舰队参与了在上海的战斗。它们发射了大量炮弹,却没什么有价值的战果。尤其是8月那些天里在上海作战并与部署在浦东且整个战斗期间都在发挥作用的敌军山炮交战的过程中,日本军舰持续在黄浦江上用它们的主炮倾泻着齐射火力,然而却连1门中国山炮都没能摧毁,仅给对面造成了微不足道的损失。
战果寥寥的还有防空火力,无论是陆上还是舰载防空炮。糟糕的火控下,日军消耗了大量炮弹却收效甚微。
12、我针对日本军队提出如此尖锐的批评是因为我在拿它与现代化的欧洲军队做比较。虽然这种批评给中国军队带来了一点微弱的希望,但人们必须注意,中国武装部队不仅在组织和武器装备上还处于最原始的起点,其整个思维方式也亟待改变,另外还有各种内政和私人恩怨在战争中持续制造阻碍。我的评价,即中国方面的作战指挥是尤其失败的,也得到了事实支撑。那些指挥官大多数都是在日本接受培训,他们的思维方式与日本人一样僵化。日军的指挥在他们面前能获得成功仅仅是因为双方物资领域的巨大差距以及在日本的指挥官接受的统一培养更有优势。
日本军队的意义不在于它的质量:如果用欧洲的标准衡量,日军想要做到跟一支欧洲部队——根据我在大战中的经验,除了意大利军队之外——勉强匹敌都不行。它的意义仅仅在于,日军在远东目前还没有以现代化方式组织和培养出的对手。
我想,倘若说我认为仅仅凭2-3个德国师就能短时间内轻易把日军赶出中国的话,这应该并非言过其实。(译者注:看来德佬眼里鬼子是真的菜)
全文完,感谢阅读(注:封面、头图均为网上下载图片,非档案原件,仅供美观之用)
相关阅读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