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CSGO游戏鼠标的选择(更新引擎精度)
今天看到老鼠新指挥dexter的采访,提及新外设的提升很大,旧外设用到手疼。于是查了下他的旧鼠标,貌似是xtrfy m4,心想难怪不得。这鼠标看似人工学设计,其实左右同高,而且左腰线弧度很直,普通的趴握或抓握都容易使虎口不舒服。Zywoo的握法比较特殊,介于抓握和指握之间,所以影响较小。
本想顺道写个鼠标推荐指南,但相关视频与文章多如过江之鲫,每年的鼠标新品也数不胜数,与其一一罗列,倒不如本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原则,小聊一下鼠标的选择方法(其实就是太懒😄)。不详细展开也不上图,不然从9X年使用罗技旋貂开始怕是要写一本书😇。
一.外设重要性:
高刷显示器≈鼠标>鼠标垫≈脚贴>耳机≈键盘
排名靠后并不等于不重要,因为要考虑可得性的问题。耳机的可选产品很多,选项也很简单(只考虑定位不考虑音质),键盘也是(选短键程机械就行,当然我用的静电容算是另类)。
二.鼠标属性:
尺寸、人工学、重量、引擎、微动、工艺、功能/驱动、涂层、线材、外观,脚贴通常会替换原厂故不计入。
三.如何选择:
1.尺寸参考手长:中指到最近腕纹的距离,常见以18cm为分界点。小于18选择120以下较佳,大于18选择120以上。需要指出的是,鼠标的标注长度通常是首尾两端的直线距离,而趴握的话则是一条弧线,所以采用趴握还要参考高度等数据,比如月刃118的标注长度实际用起来并不小。
2.人工学参考握法:指握、趴握、抓握,图片可参考引用文章-https://prosettings.net/library/choosing-a-gaming-mouse/。
简单来说,指握的掌心基本不接触鼠背,抓握有少量接触,趴握接触较多。趴握时无名指的指节也会接触右腰线,抓握只有指尖部分接触,因此抓握常用对称鼠,而趴握惯用右手鼠。因为对称鼠的设计容易干涉无名指,除非右腰线较低并且圆润,比如毒蝰mini。
这里推荐网站:eloshapes.com,型号比较全便于比较。可惜三视图里前视图偏少,不好比较背部弧度,对右手鼠不太友好。ogm pro倒是3图都有。

3.重量参考习惯和臂力:虽然不少人标榜爱用G502,但等他们染上腱鞘炎就不会这么说了😂。个人测试的重量甜蜜点为74克,达到这个标准负重感较轻。毒蝰终极恰好达到这个门槛。最佳值在50-60之间,低于50手感发飘,阻力不够(实际阻力还取决于脚贴,参考物理学的阻力定义-重量*摩擦系数)。
4.引擎参考参数和厂商调教:参数理论上越高越好,但像3389这样的引擎依赖主控和厂商调教,不能只看参数。
关于引擎精度:以前认为传感器性能早已过剩,毕竟当初IE3.0也照样用嘛。但排除模具、线材、脚贴等变量后对比,即使是3335和3389这样参数看上去足够好的引擎,实际使用也有可感知的精度差异。毕竟游戏时屏幕移动或许是直线,但实际轨迹却为直线/曲线混合体,在两者精度上都令人满意的引擎很少。更具体地说,从左往右拉枪轨迹近似为直线,考验直线精度;从右往左拉枪近似为大圆弧,考验曲线精度。目前的顶级引擎里。hero25K曲线佳,直线差,3399直线佳曲线一般,TMPro两者都不错但只应用于有线鼠(以上参考观纬评测的数据)。
23.3.3:3395全面普及,主控的重要性浮上台面。引擎再强,也需要好的主控和驱动(如motion sync)来配合,主控对于曲线精度的表现影响较大,直线则依赖引擎。
5.微动:机械和光学两大类。机械以欧姆龙为代表,还有凯华、TTC等。光学目前不够成熟,手感沉闷不清脆,延迟如赛睿的非常高,优势暂时只体现在耐用性上。
6.工艺:模具加工精度不够,会引起空键程、双击、滚轮难用、边缘割手、毛刺、异响等各种问题,像prime还有使用气辅弄巧成拙的例子。
7.功能/驱动:滚轮和编码器可DIY,微动亦然。LOD和按键延迟等选项有备无患。
8.涂层:雷蛇的粗磨砂不错,防滑防汗。奥丁的细磨砂防汗但不防滑。冰豹两者都不错,但出汗后粘手。常见的类肤既不防滑也不防汗,比如GPW。但有的UP主就说GPW的涂层很好,所以这玩意也因人而异吧,不过淘宝那么高的GPW防滑贴销量说明了什么😆
PS:其实打孔不失为防滑防汗的好选择,但不少人有密集恐惧症。
9.线材:有线的话推荐BTL家的最软伞绳,使用感接近无线(目前老板已经不做,可以尝试别家的硅胶内芯线)。原厂线则硬度不一。
10.外观:灯光和图案因人而异。内置风扇真有人需要么😅
四.结论:
最终的结果需要尽量搜集备选项,包括旧品与新品,参考上述属性结合个人具体情况来分配权重做出选择,最后的制约点还是你的荷包深度。不过一分钱一分货,10分钱8分货,不动脑子掉坑里的也不少见。有条件的话上实体店挑选最佳,但这样的店面显然越来越少了。
写了这么多,因为没有图表的缘故可能会很枯燥。我就以自己的选择过程举个例吧:
手长18 ,排除掉120以上选项;
趴握,排除掉大部分对称鼠;
重量只爱轻鼠,考虑后续改装的话,排除80g以上选项;
引擎因为要上分的缘故,排除3389以下选项;
功能要求Lod可调;
机械微动可自行更换;
涂层考虑上防滑贴的话不做硬性要求;
线材因为自己换线,所以只要不是因科特那种特殊线序换线困难的鼠标即可;
外观无特殊要求。
一一列出之后,可选项就大大减少了,选择困难症缓解😇。
如果圈定了大致选项进入决赛圈,这时候具体鼠标的内容就推荐techpowerup的鼠标评测了,够专业。
PS:鼠标诞生已过半个世纪,虽然有引擎、外观等诸多变化,但依然万变不离其宗,它的后继者究竟在哪里呢?看到马一龙的脑机接口,难道这就是未来🐶
最后说点题外话,卓威家以及vaxee的鼠标个人不建议碰。原因就说一点,当年卓威刚成立时在某论坛做过调查-你认为卓威是哪个国家的品牌?结果多数人都选了欧美,尽管它是实打实的TW老板。所以心里有底之后的骚操作把韭菜们割得死死的,通过赞助职业哥来换取高溢价。每次有人质疑韭菜们就来一句,既然鼠标不行为啥职业哥还用?俺总不能从MBA的marketing原理讲起吧😄。而且职业哥对鼠标的改动也是普通玩家很少思考的,并非出厂即用,比如hy脚贴很多人听都没听过。罗技之流虽然溢价高好歹还在研发推陈出新,这2家俺只能绕道。当然玩家非要上我也不拦着,毕竟主按键用华诺,线材不用伞绳而上橡胶的品牌真的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