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是童话,生活需要童话——漫谈《格林童话初版全集》

这些年,总有人爱翻各种案,比如掘地三尺地挖出那些童话其实原始文本有多么“暗黑”,全然不是印象中美好的样子云云。好吧,也许当下必须要吸引眼球才能被关注,打破偶像或许是最简便的一种标新立异的办法。只是,你说你的,我读我的,在枕边厕上的,仍是我最爱的童话版本。在那些童话里,正义永远战胜邪恶,美好永远存在于人们的心中。至于揭秘的版本,那是你的童话,不是我的。——康辉

序言
在网上经常流传着一种“黑暗童话”的说法,我在AV730557779的评论区里得知前年有学者将《格林童话》的初版翻译并以《格林童话初版全集:全注解本》为名上市,就借着国庆大减价在淘宝买了下来。本文就是展示这本书里的内容,来对网上流传的所谓“毁童年”的“原版格林童话”进行剖析。

首先明确一下啥叫“初版”格林童话。
放一段建国后最初将《格林童话》全译的译者杨武能教授的原话:在《格林童话》问世之前,德国、欧洲、东方都有民间童话,它们可能与格林童话的内容大同小异,但只是供格林兄弟进行采集、加工的素材,称不上“原版”。
只有进了书里才能被称为“格林童话”,更早的版本就只能称为“素材”而非“初版”——就像我们讲《封神演义》不需要考虑其内容符不符合《史记》,也不能拿演义的设定往明显有冲突的《哪吒传奇》里套一样。不过为了探讨格林兄弟的思想倾向,本文依然会用上书中注释里的一些内容。
《格林童话》最早的版本是分别在1812年和1815年出版的两卷《儿童与家庭故事集》(能叫这名字的又能黑到哪去?),内容大都是由格林兄弟收集而来,其后经过数次改动,删除了初版的大量故事的同时又增加了50多个新故事,直到1857年才有了第七版。而删改原因借用AV724670225里的话说,“粗暴、直接、荒谬”的初版里有一些不符合格林兄弟宣传德国传统文化的初衷,

而且还有许多重复和不完整的故事,比如《十二兄弟》与《六只天鹅》的故事过于相似(猜测安徒生童话里《野天鹅》的来源就是二者),《鼠皮公主》和《千皮人》的内容几乎完全一样,不过前者公主出逃的原因没有后者(国王试图与女儿结婚)禁忌,《谋杀城堡》和《蓝胡子》也如出一辙,只不过解决方式更“合法化”:

花了几天时间读完本书,我得出结论:其实拿这个初版给孩子讲,也未尝不可。
打一个比较牵强的比方,格林童话的初版与七版的区别类似于《虹猫蓝兔七侠传》与《哆啦A梦剧场版》的区别:前者是出了名的虐心,108集下来到最后除了七剑以外的有名有姓的角色几乎全灭;后者虽然也有同伴牺牲的情况,但大部分都是以大团圆结局告终,甚至反派的结局也以被抓而不是被杀为主。但二者都是能在少儿频道播放的童年回忆,本质上没有区别。
严格来说,在大部分情况下,初版格林童话里尺度最大的地方都是体现在对反面角色的处置上,格林兄弟在第一卷的初版前言里称:“对邪恶的惩罚往往和邪恶本身一样恐怖”,故事里的坏人们的结局往往十分残暴:被烧死、被装进钉筒里(有趣的是《牧鹅女》里反派的这种死法是她自己提出的)、被蛇蝎吃掉……对比起来白雪公主里的王后穿烧红铁鞋跳舞致死至少还能有全尸。这种处置体现出一种“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朴素法制观念,而且细究起来,往往是这些反派先前的手段更为毒辣。
本书的目录如下:

接下来我将举出一些典型的故事分门别类,来探究所谓“原版童话”的真相与其思想内涵。

前排提醒:以下类型仅根据个人认为的突出要素划分,不代表一个故事里不包含其它要素
1.传世经典型
1.1《白雪公主》
虽然该部分是黑暗论的重灾区,我也写了最长的论述,却完全无法过审,想要内容的可以私信,这里仅放出全文:


1.2《睡美人》
我再重申一遍,我讲的是“初版”格林童话里的睡美人,不管素材。
《睡美人》这个故事在书中的标题是《野蔷薇》,内容与通行的版本基本一致。

相比迪士尼版进入城堡后的英勇奋战,初版里的王子走的是传统的“宿命论”道路,因为最初精灵的安排好了一百年的期限,所以王子可以成功唤醒公主。但在进入城堡前王子本人是在不知道这点的情况下主动选择穿越荆棘救人,所以他依然是勇敢、仁爱的正面形象。
1.3《小红帽》
相比以上两篇,小红帽的后世改动更少,那些经典的问答从两百年前一直传到现在。原文甚至有小红帽经历这次遭遇后成长的描写:她在第二次遇狼时沉着冷静,和外婆一起设下陷阱解决了坏人,更突出教育成果。

1.4《灰姑娘》
我最初听这个故事是在一本蓝色封面的画书上,里面收录了《灰姑娘》、《野天鹅》和《卖火柴的小女孩》,其中灰姑娘的故事和初版(标题来自她的本名“辛德瑞拉”)里基本一致:帮助灰姑娘的并非神仙教母,而是小鸟和种在母亲墓上的大树;保留了两个坏姐姐削足适履的片段。

初版里,故事到王子将灰姑娘带走就结束了,到了第二版才加入两个姐姐被小鸟啄瞎双眼的处罚的桥段作为警示教育——不过我觉得自己砍伤脚已经算足够讽刺的惩罚,这么看来初版还更适合些。
2.女英雄型
受到时代的局限,格林童话里占多数的故事里女性依然是男性的附属,很多公主只是扮演“奖励NPC”型的角色。但正所谓有套路就有反套路,除了传统的王子救公主外,书里也有一些公主救王子的故事,最典型的就是上述的《十二兄弟》与《六只天鹅》,二者有着相似的情节,为了救变成渡鸦/天鹅的十二/六位兄长,两位公主分别要保证在十二年里不说一个字以及在六年里不为自己说一句话并织好六件衬衣,她们都面对火刑的威胁,但最终靠着自己的坚贞撑到最后,迎来惩恶扬善的美好结局。最终安徒生把两名公主的经历合并,创造出《野天鹅》里的艾丽莎这一完美女性形象。
除了公主外,女性救男性的故事也包括下层人民:如《聪明的农夫女儿》里女主凭借自己的机敏分别告诫父亲财不露白、完成国王提出的矛盾任务、为马车主人出谋划策、让国王心服口服;《小哥哥与小妹妹》里的妹妹独自在森林里照顾被变成鹿的哥哥等。

这些独立自主的女性形象是父权制度下女性权力兴起的萌芽。
3.以弱胜强型
除了女性外,书中还突出一种“弱势者”的视角,大部分主角是农民、裁缝、仆人、铁匠、穷孩子等下层百姓,他们往往有着美好品质,从而获得褒奖。
这类故事不胜枚举,在第一卷里,年轻人被称作傻瓜(比如《笨蛋汉斯》和《傻蛋》系列),而这些人一定会比表面上聪明很多,且勇气十足,用智慧战胜压迫。

第一卷的最后一个故事是《狐狸与鹅》,讲的是狐狸想要吃掉一群鹅,其中一只见求饶无望,就提出给每一只鹅一次祈祷的机会,于是成功拖延了时间。故事就在一句“只有等它们都完成祈祷,故事才能继续讲下去。可是直到现在,它们仍咋祈祷。”中戛然而止。格林兄弟特地选这个没有结尾的故事,一边表明童话的讲述永无止境,一边振奋人心地讲述如何以弱胜强。

在这种类型上更进一步就产生了下一种——
4.龙傲天型
4.1《年轻的巨人》
这个故事大致内容是一个不及拇指高的农夫之子有一天被一个女巨人带走,后者通过哺乳和训练让他获得超常体型与强大力量。被送回农庄后,主角见亲生父母已经无法养活自己,就外出打工,顺带教训小气的铁匠与农场主。

这篇的注释里提供了另外一个版本,相比正文,素材里的巨人是恃强凌弱的无赖,而格林兄弟在收录后就加上了一些惩奸除恶的元素。
4.2《桌布、背包、大炮帽子和号角》
有洗白就有洗黑,这篇从现在的眼光看来就是纯粹的邪道龙傲天作品:主角用美食桌布边换边抢地获得能拍出士兵的背包、能发射大炮的帽子和摧毁建筑的号角,报复了瞧不起他的两个兄长,弄死了国王与公主(这也是少见的“故事里唯一出场的公主是反派”的情况),最后整出一个全灭结局。

更有意思的是,我最早读这个故事是在一本四页为一章的拼音童话书里,除了为页数而精简内容外剧情完全没改,对比起来,素材里的结局反而更容易为当代人所接受。
5.宗教型
受当时环境的影响,格林童话里包含着几篇宗教题材的故事,比如《圣母马利亚的孩子》就把素材里来历不明的“黑衣女子”改为基督教里的“圣母”。

而篇幅较短的《死神与牧鹅少年》也是如此。

《麻雀和它的四个孩子》的结尾中,更是毫不掩饰地传教:
“信仰!我亲爱的儿子,如果你在教堂避难,帮助清理蜘蛛和嗡嗡响的苍蝇;如果你学习那些年幼的渡鸦,向上帝诉说,向这位永恒的创造者奉献自己,你就能过得好,即使整个世界都是野蛮、充满恶意的鸟儿。因为信奉上帝,那些受苦、等待、祈祷的都是温顺的。只要保有信仰和良心的纯洁,上帝就保佑它们平安笃定。”
对于以上改编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毕竟宗教自身也有劝人向善的初衷,不必全盘否定。比如《圣母马利亚的孩子》所传达的“诚实守信”的价值观并没有变化,宗教元素仅用于强化教育作用。
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宗教在人们心中的影响也逐渐减退,格林童话里包含着一些反套路的作品,比如《恶魔的黑兄弟》和《三个旅行者》,这两个故事中恶魔竟然是惩恶扬善的正面形象,这种设定的背后是新兴思想对传统思想的冲击。
6.教育型
作为一部面向儿童的作品,童话本身就自带“教育”这一属性,除了对“正派”与“反派”行为与结局的刻画来旁敲侧击外,也有直接以“教育”为主题的故事——《画眉嘴国王》。

还有一个非常经典的短篇《老祖父和孙子》,讲儿子和儿媳嫌弃老人,只让他先后用黏土碗和木碗坐在炉子后吃剩饭,有一天四岁的小孙子在饭点用木棍做食槽,称长大后用它来给父母盛饭,两夫妻听后流下自责的眼泪,从此让老人同桌共餐。根据注释这类故事还有更早的两个版本,毕竟孝敬长辈是世所公认的美德。

7.伪科学型
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夜莺与蛇蜥》和《麦秆、煤块与豆荚的旅行》。

这类故事表现的是现代科学尚未普及的年代里一般民众对于自然的理解,中外的民间传说里都有类似题材。
8.讽刺型
有一个在我看来非常超前的故事:《小虱子和小跳蚤》

以小虱子被烫伤为起点,小跳蚤、房门、扫帚、马车、粪堆、小树、少女分别把情况传给别人,但竟然没有一个人去用实际行动拯救小虱子。这个故事讽刺那些只知宣传,确不实际行动的群体——比如最近那些糟蹋名画的那帮人。
9.细思恐极型
这种类型以三个阴森的故事为例,
9.1《唱歌的骨头》
面对国王的悬赏,三兄弟里面的老三虽然战胜了强敌,却遭因兄长的嫉妒被害,不但自己被杀,连功劳都被凶手占去。直到很多年后一个牧羊人用他的骨头吹号才终于得以平反。

9.2《杜松树》
这是全书尺度最大,也是和《白雪公主》一样是最长的故事之一:继母为了让自己的亲生女儿继承全部遗产,残忍地杀害了前期所生的儿子,并欺骗女儿以推卸责任,最后更丧心病狂地让丈夫吃下儿子的肉。悲痛的妹妹将哥哥的骨头收殓,结果屈死的男孩化作小鸟用歌声获得金链条、红鞋和石磨,在报答父妹的同时杀死了继母,随后复活迎来快乐大结局。

和其他篇章不同的是,这个故事有相当多的角色心理描写,浓墨重彩地表现出继母的残忍、父亲的愚懦和妹妹的天真。我这里说的细思恐极不是指角色如何可怕的阴谋论(其实这个故事和其他童话一样角色形象单一),而是它背后的来源。
我读这个故事的前半部分总有种感觉:这是一个发生在现实中的真事,类似中国的《窦娥冤》,前期的冤案都是当时社会的常态,只在最后用超自然方式表现一种美好的愿景。童话之所以是童话,在于它还能让那些屈死的人成功报仇复活。可是现实呢?
《杜松树》和《汉赛尔和嘉丽桃(即糖果屋)》里“父亲”这一形象在面对“母亲”迫害“子女”时,所表现的态度都是消极的,他们要么是被愚弄,要么是不敢反对妻子的恶毒建议,这种妥协正是对邪恶的助长。
9.3《孩子们如何在屠宰场玩耍》
相比以上只是猜测的两篇,下面这个故事就更让人不适:

从来源是《晚报》和《奇闻》(虽然不清楚二者是什么性质的刊物)以及文中没有任何超自然现象来看,几乎可以肯定这是两件现实中的悲剧——毕竟现实相比故事更不需要逻辑。
童话来源于现实,自然也会展现现实中的矛盾冲突,就算在较为“和谐”的《安徒生童话》里也有《卖火柴的小女孩》这样的悲剧故事被讲给历代的孩子们听。这种对于当时世道的批判型故事,除了表面上的“善恶有报”的教育意义外,对当代的孩子来说更重要的是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
10.恶无恶报型
众所周知,孩子在成长期间需要树立正确的三观,所以子供向的故事虽然逻辑可以不严谨(也不能没逻辑),但对三观的要求比其他类型的文学作品更为严格。以上所列举的故事所体现出的三观都很正,而“恶无恶报”型虽然同样在书里屈指可数,但相较于所谓的“大尺度”,这种才是真正应该重视,需要对听者进行引导的。
虽然如此,全书156个故事里只有两个是这种结局,其一是《猫和老鼠作伴》:

在故事中,“猫”作为一个占据优势地位,从头到尾都在欺骗劣势的“老鼠”的反面形象,最后竟然笑到最后。有人说它是批判当权者对民众的洗脑,有人说是暗指夫妻关系里的出轨行为。
其二是《持刀的手》,大致讲的是一个生在重男轻女家庭中的女孩被一个精灵爱慕,于是后者经常在岩壁里伸出手给前者一把神刀用于劳动,但女孩的三个哥哥得知后抢走刀并砍下精灵的手,精灵以为女孩背叛自己而再未出现。

就像举报《虹猫蓝兔》系列的愚蠢做法一样,19世纪持同样反对意见的读者大有人在,格林兄弟针对这种观点特地在第二卷前言里强调:世间万物有好有坏,我们可以选择无视,但无法否认其存在,我们要做的并非是隐瞒,而是引导。

11.意义不明型

本书里还有几篇莫名其妙的短篇,不知道想表达什么的荒诞故事,比如《关于蟾蜍的故事》的第三部分:
“呼呼,呼呼。”蟾蜍叫着。
“出来。”孩子说。
于是蟾蜍出来,孩子向它打听自己的小姐姐:“你有没有看见小红袜?”
“没有,”蟾蜍说,“我没见过她。你呢?呼呼,呼呼,呼呼。”
话说谁能看懂这个没头没尾的故事讲了啥吗?
除此之外还有内容重复的《乌合之众》与《科布斯先生》,讲的都是一群小动物和物件歪打正着地把人类弄死弄残。即使到了七版里,也只补了一句“这个科尔伯斯先生啊,他准是个罪孽深重的恶魔!”
而《教父》和《死神教父》都是在故事发展到比较惊悚的地方时戛然而止,没有下文都不知道想表达什么。

这种故事所就是初版“粗糙”的最典型体现。

结语
格林童话所有版本都以《青蛙王子》与《金钥匙》作为开头和结尾,在英译者杰克·奇普斯看来,前者是关于奇迹般的重生、爱与忠诚的乐观主义故事,向读者和听众传达“本书的故事里哪怕到处都有矛盾冲突,也要向人们传递希望”;

而后者给读者留下悬念,暗示童话故事是神秘的宝藏,我们需要正确的钥匙才能认识和发现它们——但这些发现也不代表探索的终结,相反只是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