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板效应。。。。
《庄子》中言:"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这句话的意思是同一件事在这里是对的,在那里就是错的。
相信坐过公交车的人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当公交车在站台停下时,下面的人会拼命往上挤,一边挤一边央求上面的人都互相让一让。但一旦挤上了公交车,他的态度和立场就会发生变化,不停地阻止下面的人,已经没有位置了,等下一趟吧。
为什么一旦踏上公交车的踏板,一个人就出现了截然不同的态度?这其实很简单,人性是逐利的,怎么说怎么做,取决于处于什么样的状态,踏上踏板就等于上了公交车,自然也就不希望更多的人上来跟自己抢夺有利位置。
以己度人,是一场灾难。美国记者李普曼说:“多数情况下,我们不是先看到,然后定义。而是先定义,然后看到。”生活中,很多人总是容易以己度人,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别人身上。但事实上,无端的揣摩和偏见最是伤人。它们会扭曲是非,让信任崩塌,推远两颗心的距离。一个人真正的成熟,是面对所有的不确定,不轻易评价和批判,保持着清醒和理智。
从认知角度分析,踏板效应是人类认知过程中的一种错觉。人们在做出决策时,会受到已经做出的决策产生的影响,进而影响后续的决策。这种影响是人类认知过程中的一种自我验证机制,即人们通过之前的决策来验证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进而影响后续的决策。例如,一个人在购物时,如果之前购买了一些高价值的商品,就会对后续的购买产生影响,可能会更倾向于购买高价值的商品。这种影响是人类认知过程中的一种自我验证机制,有助于提高决策的准确性,但也容易使人陷入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中。
从行为角度分析,踏板效应是人类行为中的一种惯性。人们在做出决策时,会受到之前做出的决策的影响,进而影响后续的决策。这种影响是人类行为中的一种惯性,即人们会倾向于重复之前的决策,而不是重新考虑问题。例如,一个人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如果之前选择了海滨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就会对后续的旅游选择产生影响,可能会更倾向于选择海滨城市作为下一次旅游的目的地。这种惯性有助于节省人类决策的时间和精力,但也容易使人陷入一种惯性思维中。
踏板效应告诉我们,踏板之上的人,容易忽略别人的处境,难以对他人做到感同身受。因此,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要学会换位思考,努力克服这种过分的利己主义,当我们不理解别人的行为意图时,先思考一下,我们是否站在不同的“踏板”上?如果我处于对方的那个位置时,我是不是也会做出相同的决定?学着推己及人,站在对方的角度为他人着想,凡事能够多些了解,才会少一些偏见与隔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