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鲁迅赞其为“中国之脊梁”:世人只识玄奘,不知法显,憾矣!

2023-07-20 15:49 作者:广东东华禅寺  | 我要投稿


60岁,你会做什么?

退休?躺平?闲游?

尽享天伦之乐?

80岁呢?


东晋有一群身老心未老的朋克僧人,在六七十岁高龄组了个“老衲西行旅游团”,一行十一位老僧出走中国,一路向西,在同辈人已然湮没的古稀花甲之年,穿沙漠爬雪山,九死一生,抵达印度。

他们出走的时间比玄奘早300年,出发的岁数比玄奘的寿数还高。

法显——作为“老衲西行旅游团团长”,中国赴印求经第一人,有记载以来“海归”第一人,65岁高龄从长安出发,68岁到达佛割肉贺鸽的斯瓦特河两岸;71岁在摩揭陀国学习梵文、绘佛、抄写贝叶经;75岁到达斯里兰卡;78岁从斯里兰卡航海抵达崂山。
回国后80岁高龄还在翻译佛教律藏经典,只为整改当时国内因戒律缺失,教众无法可依,僧团混乱,上层僧侣穷奢极欲的糟糕境况。

他翻译的《摩诃僧衹律》等佛律,对当时缺乏僧律的中国丛林道场,宛如沐春及时雨。

法显将西行天竺13年的求法经历著成《佛国记》,成为中国南海交通史上的巨著,转译各国,对中印古文化史影响巨大。

十一位花甲僧人从长安出发求法印度,最终仅法显一人耄耋归国。奈何世人只识玄奘,不知法显憾矣!今天我们就来讲讲法显和他的西行故事。


鲁迅赞为“中国之脊梁”

为整丛林乱象,西行求取律法


自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白马驮经来到洛阳,佛经正式传入中国起,到法显所在的东晋十六国时期,佛法一直处于从印度传入中国的阶段,这种情况在法显时代达到转折点。

当时佛教在中国发展迅猛,大量佛教典籍被翻译成汉文,各种佛教流派传入中国,全国各地广修佛寺,佛教信徒迅速增多,全国佛寺达180多座,僧尼达3700多人,之后更是越来越多。

蓬勃的发展致使原有的经书典籍,已不能满足国内僧侣对于佛法的渴求。再加上佛教经律缺失,戒律无法可依,导致僧团乱象丛生,与其被动等待戒律东传,西行印度求取戒律,成为法显时代中国佛教界的当务之急。

为维护佛教“真理”正义,矫正僧侣奢靡的时弊,公元399年,年逾古稀的法显毅然决定西行印度,寻求戒律真经。


十一人巡礼团赴印取经

历经九死一生


这年春天,法显同慧景、道整、慧应、慧嵬四人一起,从长安起身,向西进发,开始了漫长而艰苦卓绝的旅行。次年,他们到了张掖,遇到了智严、慧简、僧绍、宝云、僧景五人,组成了十人“巡礼团”,后来,又增加了慧达,总共十一人。


1.过沙河:魔鬼出没的地方

沙河中多有恶鬼、热风,遇则皆死,无一全者。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望极目,欲求度处,则莫知所拟,唯以死人枯骨为标帜耳。——《佛国记》

“巡礼团”西进至敦煌,得到太守李浩资助,西出阳关渡“沙河”,即白龙堆大沙漠罗布泊三大雅丹群之一,被喻为“魔鬼出没的地方”。

白龙堆沙漠气候异常干燥,时有热风流沙,旅行者到此,往往被流沙埋没而丧命。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勇往直前,走了17个昼夜,1500里路程,终于渡过了“沙河”。


2.途径小乘国家,遭受冷遇

(鄯善)其国王奉法,可有四千余僧,悉小乘学,诸国俗人及沙门尽行天竺法,但有精粗。从此西行,所经诸国,类皆如是,唯国国言语不同。 傿彝国人不修礼义,遇客甚薄。——《佛国记》

接着,他们来到白龙堆以西首个绿洲城市——鄯善,即楼兰古国。从此国之后西行所至的国家,均盛行小乘佛教。

法显一行经鄯善到达傿彝国(今新疆焉耆)。傿彝国盛行小乘佛教,有4000余僧人,以梵文为专用语言。因法显一行属于大乘佛教,他们在傿彝国两个月遭受冷遇,食宿均无着落。之后,法显等人得到前秦皇族苻公孙的资助,开始向西南进发。


3.步行35天,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

路中无居民。涉行艰难,所经之苦,人理莫比。 ——《佛国记》

七人冒死穿越塔克拉玛大沙漠。塔克拉玛大沙漠又名塔里木沙漠,塔里木,在维语意为“进去出不来”的意思。这里异常干旱,昼夜温差极大,气候变化无常。行人至此,艰辛无比。法显一行走了35天,终于平安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


4.是被困于阗,还是继续前行

其国丰乐,人民殷盛,尽皆奉法,以法乐相娱。众僧乃数万人,多大乘学,皆有众食。彼国人民星居,家家门前皆起小塔,最小者可高二丈许。作四方僧房,供给客僧及余所须。国主安堵法显等于僧伽蓝。 ——《佛国记》

于阗是法显以前西行求法者所到最远的地方。140年前第一位西行求法僧人朱士行到达于阗,但因当时的于阗信奉小乘,认为大乘佛法是外道,对于朱士行赴印求法百般阻拦,最终将他软禁在于阗孤独终老,只传回一本《大品般若经》。

所以进入于阗前,法显是非常忐忑的,如果就此困在于阗,西行求法之路将断绝,前面的所有努力都前功尽弃。

不过好在,当法显一行到达于阗时,此国已对大小乘佛法一视同仁,国内最大的寺庙是大乘瞿摩帝寺。他们得到于阗国王的礼待,被安排住在瞿摩帝寺,但国王依旧希望他们到此就不要继续西行了。

于阗国有许多法显等人在东土闻所未闻的经书抄本,足以让他们在此学习很久,但这些只是从印度传过来的二手抄本,真经原文是怎样的,仍萦绕在法显心间迟迟不能忘怀。

不过在于阗国发生了两件让法显坚定西行的事情:一、他在于阗国看到了东土渴求已久的僧团戒律;二、于阗国举国欢庆14天的佛教“行像”仪式,让他领略了佛国的流光溢彩。

法显等人在瞿摩帝寺与三千僧人共食,这里佛律齐全,僧人堂食威仪齐整,次第而坐,堂内一片寂静,听不到器钵碰撞的声音。僧人吃饭不得言语,只以手指挥动表达意图。

他在于阗国看到了东土佛教缺失的僧人戒律,感慨万千。于是他们决定留下来观看难得一见的盛大佛礼——佛诞节“行像”仪式。

佛诞节“行像”仪式共进行14天,由国内14座寺院,每日轮值派出装饰不同的圣车,簇拥于阗王的移动圣象车,在城内进行巡游。

于阗王的象车上面供有巨大佛像,佛像披挂丝绸帷幔,并用七宝装饰,还有两个金银铸造的菩萨陪护左右。佛像将要入城时,宫女们会从城门上撒下花瓣。王族大臣也会换上新衣,赤脚持花朝拜大佛。历时14天的圣典结束后,国王及夫人便乘着象车返回王宫。

这场举国欢度的佛教盛典,让法显印象深刻。虽然还未正式到达印度,但佛国的浮光掠影已经深切感受到了。到达于阗国非但没有泯灭反而更加深了他要继续西行的决心。


(未完待续)



编排 | 明心

图片 | 文化部 网络

审核 | 文化部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粤(2022)0000068




鲁迅赞其为“中国之脊梁”:世人只识玄奘,不知法显,憾矣!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