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三文鱼”与“四喜饭”

2021-05-08 10:00 作者:青海水师提督  | 我要投稿

    “三文鱼”与“四喜饭”

    作者: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副部长 刘德有 原文以日文刊登于《人民中国》2020年五月刊P46 译者:青海水师提督

  因为日语中有着“二束三文”[1]的说法,所以,日本人单从汉语“三文鱼”的字面体会,总觉得这恐怕是一种价格低贱,口感又差劲的鱼。然而,中国人所谓的“三文鱼”实际上是日语中的萨蒙鱼[2],也就是鲑鱼。

  我小的时候,在我的故乡大连,鲑鱼被称作“大马哈鱼”。这种从北方黑龙江一带运来的著名的高级鱼,盐渍的比较多,平常很难见到。有时候,母亲把大马哈鱼做成的菜肴放进我的饭盒里,这种喜悦我到现在都还记得。也正因此,我不记得见过新鲜三文鱼的样子。

  在我的记忆中,直到改革开放前,我们还管这种鱼叫“大马哈鱼”,差不多从改革开放后,就变成了“三文鱼”这种叫法。这种现象,或许是因为我们与外部世界的交流日渐频繁。

  然而有种推测,“三文鱼”的说法,由港台一带传入的可能性很大。“三文”是中文里的普通话的“Sanwen”,在说广东话的香港一带读作“Saamu”,和"Salmon“[3]的发音接近。

  如今,三文鱼凭借着在中国的超高人气在鱼市场上市,不论何时都买得到。三文鱼也在饭店的菜单上闪亮登场,聚集着人气。例如:”三文鱼块“、”三文鱼片“、”三文鱼柳“、”三文鱼腩“这些,都是三文鱼鱼肉的炒菜。然而,根据下刀手法,用肉部位的不同,称法也有所不同的说法。除此之外,还有和西洋菜形近的”烟熏三文鱼“、”咖喱三文鱼“、”番茄三文鱼“、”蔬菜三文鱼沙拉“等菜品,更有孕育着传统风味的”三文鱼饺子“——这才是地道的中国菜吧。

  这种现代化浪潮蜂拥而来。在今天,要是老里老气地把菜肴的名字说成“烟熏大马哈鱼(鲑鱼)”、“咖喱大马哈鱼(鲑鱼)”、“番茄大马哈鱼(鲑鱼)”,保证会被当成土包子笑话。

  那么日本是不是也有相似的情况呢?

  虽然二战前农村和城市都把鲑鱼称作「さけ」或者「しゃけ」,到了战后,日本的传统菜系仍然称其为「さけ」或者「しゃけ」,但在西餐领域要是不用”三文鱼“这个叫法,似乎就有点说不通了。

  就算是在外来语能时常让事物变得新奇的日本,在吃西餐时可以用”三文鱼“这个说法,但在日本料理和家庭里,「しゃけ」的叫法依然是主流。

  有这么个故事。

  日本作家土岐雄三带着夫人去饭店吃饭。可菜单上全写着横板文字,哪道菜对哪道菜根本没法分清。这时,作家看到了写在菜单上的“三文鱼”三个字,大呼一声:“就这个吧!”结果,端上来的不就是哪家都会经常吃的黄油煎鲑鱼吗?土岐这样写道:

  “以前我带着老婆去一家酒店的餐馆。食单上,全(镶着红宝石)是英文和法文。我家老婆子也不太擅长这种外文名。啥对啥根本就不晓得。问了问服务员,甚至他的介绍也是异国风情的。嗯,那就这样吧,”就给我上个这个吧“,点完菜之后,结果端上来的是黄油烧鲑鱼。老婆笑着说:'他这讲得天花乱坠的三文鱼什么的东西,就这?这不是咱经常在家里就能做的玩意儿吗?'

  尽管一用起来洋文,听起来就很有面子的样子,但实物其实不过如此嘛。片假名总能让我们产生好像有什么高级名堂的错觉。“

  在日本料理的情况下,不用”三文鱼“而用”鲑鱼“的证据,有一个这样的案例。

  1972年九月,为了中日外交正常化,田中角荣首相出访中国,但在出发前,首相的亲信从日常生活的方面,将有关于首相访中的万全准备的整理记录刊登在了九月二十四日的朝日新闻上。报纸是这么写的:

  ”虽然首相周围的人最为在意的是,挥汗如雨的首相的饮用水问题该如何解决,但也对首相面对中国菜的攻势下不动筷的担忧。虽然说首相也偶尔吃一吃宽油的中国菜,但首相还是更青睐和食。然而,接下来,中国这边也对首相的喜好进行了充分的取材。据首相秘书官说,‘不仅知道首相喜欢吃煮鲑鱼头和白萝卜,甚至中国这边连怎么调味都知道。’“

  那时,虽然我正作为新闻记者驻于日本,但在田中首相访中前,我从第一秘书早坂茂三取材了田中首相的生活习惯,作为参考资料送给了新华社本社。在早坂先生所著的《政治家田中角荣》中这件事也有所涉及,书中写道:“与田中一同访问中国之时,我就体验到了中国这边对取材结果的完美执行。”

  我想,虽然日语里有“三文杂志”、“三文小说”、“三文文士”这样的说法,但此“三文鱼”并非彼“三文鱼”,而是一种红润的高级鱼……

  那么接下来来说说“四喜饭”。

  “四喜饭”的中文发音是“Siishiifan”,是日文中「すし」的假借字。

  一说到在中国的日本料理,直到文革开始,在北京的东安市场就有一家叫做“和风”的饭店。虽然文革后,以北京为首的中国大城市中,日本料理店的数目在渐渐增加,但在数年前,一说起日料店,就只有那些在高级饭店之中由日本人经营的,也针对于日本人服务的店铺,而且数量有限。如今,街头巷尾都是日料店。前年,友谊商店的入口处,就新建了一家回转寿司。

  虽然“寿司”在数年前,在中国模仿日语的发音,被称作“四喜”或者“四喜饭”,但如今,“寿司”一词却流通开来,说“寿司”更帅气,听起来也通顺。

  也可以说说与寿司经历相似的“刺身”。在以前,“刺身”在中国被成为“生鱼片”,而现在,相比于“生鱼片”,我们可以发现“刺身”的说法更加流行。“刺身”并不只是鱼,也有贝类、虾,甚至还有马肉和鸡肉,所以刺身不能以“生鱼片”一言而蔽之,换句话说,“刺身”的说法可能更加合理吧。

[1]”二束三文“指不值几个钱,很便宜。译者注。

[2]原文为「サーモン」,为便于理解,故译成”萨蒙鱼“。译者注。

[3]原文均为片假名拼读,为了便于理解,故以罗马字写出,下文的”Siishifan“也是如此。译者注。

“三文鱼”与“四喜饭”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