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黄崖洞矗立17岁战士雕像:英雄一人阻击日军,碎石刺喉牺牲

2022-02-25 09:50 作者:战旗红  | 我要投稿

作者:南风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的觉醒之战,是中国走向辉煌的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其中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歼敌数最多的战役之一,能获得如此重大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八路军战士的武器得到了提升。

抗战初期,战士们只能用落后的小米加步枪和自制的地雷、手榴弹与敌人旋,在战斗中从的手中缴获武器,然而这只是杯水车薪,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往往付出重大的伤亡代价


黄崖洞兵工厂的建立改变了这一局面,其一年生产的武器装备可装备16个团的兵力。此外,兵工厂还成功研制50炮”及其炮弹,缩小了前线战士与日军的装备差距,八路军一次次粉碎了日军的围剿计划,同时也是百团大战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朱德这个兵工厂称为八路军的“掌上明珠”,由此可见其重要性。

1941年,日本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派遣日军第36师团及独立混成第四旅团对山西进行大扫荡,一个重要目的是摧毁位于太行山脉深处的黄崖洞。

总接到消息后,命令八路军特务团团长欧致富率在黄崖洞前建筑工事阻击日军。

日军知道兵工厂对我的重要性,不惜减缓在正面战场的推进速度,集结了5000人参此次作战,分路对黄崖洞八路军守军进行攻击。

反观八路军方面,由于日对八路军指挥部穷追不舍,导致黄崖洞只有骑兵团以及特务团镇守,双方实力差距大。

此次战役,日军毫无人性甚至使用了毒气弹,可见其摧毁兵工厂的决心。在战斗过程中,一个年仅17岁的小战士振芳事先察觉了敌人的企图,成功予以化解。


振芳13岁入伍,14岁进入特务兵团司号班学习司号通信技术,后调到特务团三营七连。日军准备攻打黄崖洞时,崔振芳就接到跟随军工技术人员以及后勤部队撤退的命令,但是他坚持要上前线战斗,为此他连续写了5封请愿书,上级不得已才同意他留下。

11月6日,日军大举进犯,我方凭借黄崖洞易守难攻的地形与开展游击战。第一轮进攻,日军着我军埋设的地雷阵地前进,同时被八路军隐藏的火力点射击,伤亡200多人,而我方毫发无损。

第一次进攻失败后,日军气急败坏,派飞机对我方阵进行狂轰滥炸,而八路军则趁其攻击间隙又重新铺好地雷。

此时丧心病狂的日军居然抓无辜的百姓以及羊群走在他们前面为他们“踩,八路军不愿误伤群众,缩小阵地。

11日,日军调转方向,对三营七连的阵地进行猛烈的炮火攻击,很快就将我军工事撕开了一道口子。

日军趁此时机发动冲锋,但很快遭到其他连队的火力打击。眼看八路军阵地久攻不下,日军丧心病狂地向八路军战士发射了毒气弹,企图一举击溃八路军防线。


毒气弹刚落地,崔振芳就吹响了随身携带的军号,传递毒气侵袭的信号。作战前八路军战士早就做好了准备,拿出提前准备的湿毛巾捂住口鼻,虽然不足以完全隔绝毒气,但能保证他们不会丧失战斗力。

下午,日军进行了更加猛烈的炮火攻击,并且派出多小队像疯狗一样向七连阵地发起进攻。

崔振芳战友卫世华奉命在侧翼利用居高临下的地形对敌人进行投弹打击,在两人的配合之下成功阻断了日军进攻。

眼见无法突破防线,日军用迫击炮对二人进行打击。在猛烈的攻击下,卫世华受了重伤,崔振芳为其包扎后将其送到了安全处,自己又回到阵地。崔振芳凭借背靠兵工厂以及地形之进行阻击,日军没不知当面有多少八路军,未能前进一步。

此时崔振芳已经投了100多枚手榴弹,击杀了数十名日军,十分疲惫。但日军并不甘心,没有给崔振芳喘息的机会,在火力掩护下发起冲锋。很快,崔振芳的弹药不足了,但敌人仍在疯狂地发起冲锋,他将仅剩的几枚马尾弹一掷而出。

弹尽粮绝之后,崔振芳没有撤退,此时身边的军号成为了他唯一的武器。为了缓解南口守军的正面压力,崔振芳吹响了军号,迷惑敌人。


日军工兵排雷

果然敌人被他的军号声吸引,大批人马向他所在的位置奔来。此时,敌方飞机落下一枚炸弹,崔振芳被炸飞的碎石破了喉咙壮烈牺牲。

日军攻占阵地后吃惊地发现崔振芳一人的遗体没想到久攻不下的阵地只有一把守。

而在其他战场,日军依靠人数以及装备优势也在不断缩小八路军的防守阵地,不断向前推进。此时黄崖洞内的武器生产设备以及技术人员已经安全撤离,上级命令部队边打边撤。

双方兵力差距大,八路军战士依靠地形和灵活的指挥坚守这么久,如果再继续坚持下去,会造成更多的伤亡。

此次战斗,持续了八天八夜,日军最后攻入了黄崖洞,但还没过多久八路军的援军赶到,与先前的部队发起,又将日军成功击退,最终打赢了黄崖洞保卫战。

战后统计,此战共歼灭日军800余人,八战军牺牲100多名的战士



现在黄崖洞已经成了山西的红色战斗遗址,崔振芳烈士的雕像矗立于此,往来的游客了解他的事迹赞叹不已。崔振芳烈士生前用过的军号,现收藏于博物馆。

黄崖洞矗立17岁战士雕像:英雄一人阻击日军,碎石刺喉牺牲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