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排湿毒!中医消脂茶清血脂,摩腹按摩法整肠助消化
“五月五,过端午~”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三大节庆之一,流传至今仍带有浓烈的文化色彩。除了人人喜欢的粽子、划龙舟外,家家户户还习惯插上菖蒲艾草、配戴香包、饮雄黄酒等。这时节有哪些养生方式,又有哪些需要提醒的呢?
Q:端午节前后,气候上有什么变化以及注意事项?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或“正阳节”,表示正式进入一年当中阳气最旺的时节。此时节阳光猛烈,暑湿蒸腾,山岚瘴气弥漫,毒物蚊虫活动频繁,瘟疫容易流行,所以古时候习惯将农历五月称之为“恶月”或“百毒月”。
端午节前后气候气候炎热潮湿,易影响中医的脾胃功能,民众容易出现四肢倦重、精神不好的暑热证、暑湿证,加上细菌容易孳生,饮食需注意食物保存及新鲜度外,也建议以好消化吸收的食材为主,可以煮一些粥,过硬的坚果类、肉类不可多吃。
运动上注意防晒,不宜流汗过度,补充水分不宜贪凉饮冷,以免造成脾胃负担。衣著尽量选透气、防晒的材质,搭配防蚊贴片、喷剂等是不错的选择。
Q:吃粽子好开心?有哪些注意事项?
端午节前后吃粽子是另一件端午节的重要习俗。中医典籍记载,糯米“暖脾胃,补中益气之功”,煮成粥、适量服用可滋养脾胃!
需提醒大家,糯米性粘滞,难消化,所以老人、小孩或病人宜酌量服用。食用过多容易消化不良,导致食积腹胀,不思饮食。
由于现代人物质富裕,一颗粽子里可说山珍海味一应具全,加上一块肥滋滋的猪肉,热量高的惊人,一不注意小心肥胖找上门,身材也变成一颗粽子!
糯米与卤肉块属黏滞油腻之品,难以消化,需细嚼慢咽。若担心热量,可以酌加薏仁、莲子,增加膳食纤维,或著将高胆固醇的猪肉、蛋黄替换成杏鲍菇、竹笋、豆干等食材,肾脏功能不佳者,粽子里的虾米量不宜放多,以免磷摄取过多。
吃饱后可以用“摩腹法”从肚脐"顺时针"慢慢推摩,帮助消化。
也可搭配麦芽茶或一些消脂解腻、促进消化的中药材,例如山楂、陈皮,达到整肠健胃的目的。山楂酸甘味美,含脂肪酶,可促进脂肪分解,帮助消化。
《本草纲目》记载:凡食物不克化,胸腹胀闷者绝佳。现代药理研究,山楂可降血脂,与决明子、车前子、薄荷搭配成茶饮服用,则可促进消化、增进代谢。在大吃大喝之馀,能有效降低身体负担。
Q:传统习俗上,挂艾草、配戴香包、喝雄黄酒的中医观点?
端午节前后气候比较湿热,所以许多避暑、除秽的方法由此而生。习俗上,会将菖蒲、艾草一起插于檐下,当天则要配戴香包、饮雄黄酒,其实这些习俗其实与气候相关,可说是先民的智慧结晶。
中药范畴中,菖蒲据药典记载“芳香而散、解毒杀虫”,加上外形似宝剑,有蒲剑斩千邪之说;艾草气味浓烈,含挥发油,古时候燃烧作为蚊香,插在檐下恰是一种驱除蚊虫、传染病的方法。佩戴香包有相似原理,香包内装芳香馥郁的药物,如白芷、丁香等,其香气可驱蚊辟秽。
雄黄用做解毒剂、杀虫药。古代人认为雄黄可以克制蛇、蝎等百虫,“善能杀百毒、辟百邪、制蛊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所以把雄黄加在白酒或黄酒饮用,不过依现代药理学,雄黄含硫和砷,建议不要再饮用雄黄酒!
由于端午前后,气候湿热,行经荒烟漫草之地或经烈日曝晒后,出现头闷头重、四肢困重、食纳不香等情形,可使用菖浦、艾草搭配藿香、佩兰等药材放进热水中洗浴,可暂缓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