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江中学演讲事件——鹿鸣馆遗老的奇妙穿越
要批判言论,首先要回到言论本身。我没有找到有清晰声音的视频,所以只能暂时引用B站UP主范tacy的复述笔记。如果有错误遗漏,还望各位补充。引用评论区复述内容如下:
刚开始他就说我们青春期对异性有好感是正常的,但是对同性的感情就是不正常的,我不是同性恋,但是我知道每一种爱情都要被尊重,这个教授用这样落后的思想在一千多人面前口若悬河。...
最逆天的来了
他说自己的儿子在美国某所大学留学,然后现在找了一个美国女朋友,说了很多,意思是自己儿子已经成为人上人了
———以下的话全是他的原话——————
我们成绩好的人最好要找外国人,结婚生子,因为这样可以让我们杂交出更好的精英(对,他真的用了 杂 交 这两个字)我们如果考了安徽的好大学,你就可以任意选安徽的男人和女人,如果你考了北京的好大学,那么你就可以选全中国的好男人,好女人,如果你考了美国的好大学,你就可以挑选全世界的男人女人。
引用笔记复述内容如下:
“你要是没考上大学,那你就只能和你小学初中的青梅竹马过一辈子,考到合肥就是全安徽的男人女人供你选择,考到北京上海,就是全国的男人女人供你选择,考到美国,就是全世界的男人女人供你选择。”
此外还有:“我儿子在合肥六中实验班上学,他跟我说,他能学的这么好跟你一点关系都没有,我说不对,我儿子他大伯,老婆离加100m,儿子上大专,二伯也是,而我,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老婆离家100km,儿子基因自然好。”
除此之外,他还认为亲戚帮助我们,全都是贪图利益。他将婚姻和生育问题比作杂交,要找外国的对象,因为这样基因好。
总之,他的话中充斥着崇洋媚外的色彩、低俗幽默以及高高在上的优越感。
笔记和评论区的内容有重复也有区别,我个人理解是都存在的。我将以上讲话片段概括为以下几点:
1、反对同性恋
2、儿子在美国的留学,感情生活及其他
3、成绩优秀者最好和外国人结婚,杂交出更好的精英
4、成绩越好,婚恋选择越多
5、父母家乡距离远,后代基因好
以上五点,第2点属于他儿子的个人事迹,我不评论。第1点的说法我个人认为是个人自由,但你在公共场合说出来就是歧视同性恋,按美国的规则,这是很过分的行为。所以陈教授并不是单纯的“崇美”或是“崇洋媚外”。他这是同时在中国人和美国人的雷区上跳舞。不过要澄清的一点是,陈教授只是说“和外国人结婚好”,而不是“和白人结婚好”,就目前的信息看,“和白人结婚好”是传播过程中添加,网友自己脑补出来的。“和白人结婚好”的言论属于种族歧视,不仅在中国是不道德的,哪怕在美国也是雷区。但是陈教授毕竟没有直接说出来。对于第3、4、5点,我觉得可以放在一起谈一谈。
从生物学上讲,杂交育种的确是一种育种方法。父母距离远,可以减小近亲结婚的概率。但拿生物学直接套在人身上是很荒谬的事。好在陈教授懂生物学,但懂得不多,还不知道纯种保育和回交育种。
从社会学上讲,混血儿优势是一个复杂的话题。的确,中外混血儿考国内名校更容易,但这并不能证明混血儿本身的优秀,更多的是高校提高国际化排名的考量和规则设计的问题。另外中外混血儿一般同时熟练掌握父母的母语,相当于有一个一对一的外教从小培养,这应该归结到潜在的教育资源上,而不是父母血统带来的优势。混血儿优势在一个蓬勃发展、多元包容的社会,比如当今的中国才会展现。如果像陈教授这样反同,又主张价值追求单一化的人成为主流,混血儿身份反而会成为巨大的劣势,甚至有性命之忧。
关于学习越好,婚恋选择越多的说法。客观上讲没有问题,但他的提法有问题。在他的陈述中,恋爱和婚姻是生产优质后代的手段。实事求是地讲,这一类越努力选择越多越幸运的鸡汤,是很普遍的,可以说是盛行优绩主义社会的一种共识。潜台词就是你如果不努力,你就没得选,你这辈子就完了。是否相信这一点我认为是个人自由,但相信这一点的人很难获得幸福。能青梅竹马过一辈子是什么神仙爱情呀!可是优绩主义会把人异化,婚恋对象的经济状况、社会地位、身材外貌也是优绩的一部分。要用伴侣的优秀证明自己的价值。我觉得这样的夫妻就是开合资公司顺便满足一下肉体欲望,没有什么爱情可言。这是把自己和伴侣当成圣杯使用,搁着炼童鸡娃。
同学的反驳也不是针对其言论的“功利性”,而是针对其言论的陈腐和一言堂的傲慢态度。“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是功利,“博个封妻荫子”是功利,和外国人结婚生混血儿低分进北大也是功利。这些都是个人自由,没有什么好批判的。但浪费学生时间就讲这玩意儿,就说不过去了。功利是复杂的,为了自己是功利,为了家族也是功利。“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即为了民族也是功利,“为了黄种人的崛起”,“为了有色人种的崛起”,“为了人类”都是功利。但是首先个人有选择和追求的自由,同学有自由表达自己为了民族崛起而读书的追求,这一点非常好。我的意思不是说为了挣钱读书不好。为了逆天改命进大城市和为了中华之崛起一样是个人的自由,而且可能行为上是一样的。不过陈教授的功利性,我有点理解不了。你说他为了自己吧,他把自己和伴侣当成炼童鸡娃的圣杯;为了孩子吧,又非得要求ta优秀;为了中国吧,又缺少民族自信;为了美国吧,又违背美国社会的共识。在不解和困惑中,我想起了历史中上一次听说这种“优化人种”言论的场景。
明治维新后,日本快速西化。明治十七年(1884年),高桥义雄在《日本人种改良论》提出与白种人通婚以“改良人种”的观点。客观来讲,《日本人种改良论》中关于反对早婚,反对近亲结婚,反对近地缘结婚的观点有一定道理,不过想着靠和外国人“杂交”培养精英就成了著名的明治笑话。在《日本人种改良论》发表的前一年,东京的鹿鸣馆建成,那是一栋造价18万日元(当时小学老师的月薪大约为9日元),英国人设计的二层洋楼,西化的达官贵人与欧美人士在瓦斯灯下翩翩起舞,贵族与精英摇晃着红酒杯,畅想着欧化主义。为了方便横滨的外国人来参加舞会,明治政府特意开通了从横滨到东京的专列。客人们到新桥后,再由人力车拉到鹿鸣馆。但随着日本人对西洋的认识深入与民族自信的高涨,鹿鸣馆渐渐变得冷清。在日俄战争之后,“白种人优越论”实际上就已经成了笑话。鹿鸣馆最终在昭和十六年(1941年)被拆毁。陈教授的言论颇有鹿鸣馆遗老的风采。鹿鸣馆是近代化的一部分,但如果要继续前进,就要舍弃它的同时保持与时俱进的态度看待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