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国近代史】02海洋霸主:西班牙(重制)


导 言:大航海时代,紧随着葡萄牙的步伐,西班牙也进行了航海探索和殖民活动。由于西班牙的人口和经济条件与葡萄牙不同,它的海外探索和殖民的历史与葡萄牙也是非常不同的。在殖民帝国衰落后,西班牙也经历了一段艰难融入世界体系的进程,以它独特的方式书写了现代化历史。
目 录:
一、海洋时代
二、第一个日不落帝国
三、混乱的19世纪
四、走向现代

一、海洋时代
1、收复失地运动与西班牙的统一
15世纪初,葡萄牙的收复失地运动早已结束,但此时西班牙还未完全恢复对伊比利亚半岛的统治。当时半岛上葡萄牙以外部分的状况如下:数个世纪之前占据了伊比利亚半岛南部的阿拉伯人后裔如今依然盘踞在格拉纳达(Granada)一带;巴斯克(Basque)人在比利牛斯山西部建立了独立于西班牙的纳瓦拉(Navarra)王国;半岛东部由阿拉贡联合王国(Corona de Aragón)统治;占据剩余大部分地盘的是卡斯蒂利亚(Castilla,又译卡斯提尔)王国。

公元1469年,卡斯蒂利亚公主伊莎贝拉(Isabel)与阿拉贡王子费尔南多(Ferrando)秘密结婚。1474年,卡斯蒂利亚发生王位继承危机,伊莎贝拉作为老国王同父异母的妹妹,与老国王的女儿争夺王权。在阿拉贡的鼎力协助下,伊莎贝拉最终赢得王位继承战争,登基为伊莎贝拉一世。1479年,费尔南多也继承了阿拉贡的王位,阿拉贡与卡斯蒂利亚联统为西班牙王国。从1482年起,这个统一的王国对格拉纳达进行了持续10年的战争,最终将阿拉伯人赶出了伊比利亚半岛。1513年,纳瓦拉在比利牛斯山以南的部分被西班牙吞并,西班牙最终完成统一。
2、哥伦布和麦哲伦的航行
1492年,在西班牙完成收复失地运动的前夕,女王伊莎贝拉就开始筹划支持国内的航海活动。当时地中海周围经验丰富的航海家已经发现了地平论的错误,但地圆说的理论又没有建立起来,因此许多人都将支持地圆说、试图向西到达东方的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Cristoforo Colombo)当做江湖骗子。哥伦布在葡萄牙碰壁后,到西班牙游说王室,结果得到了支持。8月,哥伦布率领着3艘帆船,携带者送给印度和中国君主的国书启航。经过两月余的航行,他们到达了位于加勒比海附近的巴哈马群岛(Bahamas)。接下来的十余年中他先后四次抵达美洲,尽管他至死都没有意识到他抵达的是一块新大陆,还产生了将当地人称为印第安人这一历史笑话。

应该指出,哥伦布只是时代的宠儿,而并不是一个伟人,因为即使不是他,也迟早会有欧洲人抵达美洲;何况他的这一壮举的动机只是为了他的个人利益。另外,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哥伦布极有可能不是第一个抵达美洲的欧洲人,这一桂冠应属于中世纪的维京人莱夫·埃里克松(Leiv Eiriksson)。但是欧洲通往美洲的航路被开辟的重要意义不应当被忽视,它成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大转折点。(意义将在下一节中论述)
新大陆被“发现”之后的第30年,一项更伟大的壮举被完成了,那就是麦哲伦(Fernando de Magallanes)的环球航行。

麦哲伦的墓碑如今仍在菲律宾。它的正面刻着:“一五二一年四月二十七日,拉普拉普和他的战士们,在这里打退了西班牙入侵者,杀死了他们的首领:费尔南多·麦哲伦。由此,拉普拉普成为击败欧洲人侵略的第一位菲律宾人。”它的背面刻着:“一五二一年四月二十七日,费尔南多·麦哲伦死于此地。他是在与马克坦岛酋长拉普拉普的战士们交战中受伤死亡的。麦哲伦船队的一艘船只——“维多利亚”号,在埃尔卡诺的指挥下,于一五二一年五月一日扬帆驶离宿务港,并于一五二二年九月六日返抵西班牙港口停泊,完成了第一次环球航行。”这两段看似矛盾的话语正是从两个角度看待同一历史事件得出的不同观点。
公元1519年,麦哲伦在西班牙国王的指令下组建了一支5艘船、265人组成的探险队。次年3月,他们抵达今天的阿根廷附近,麦哲伦平定叛乱的官员之后,竟抓来两个当地人关在笼子里作为送给国王的礼物。8月,他们重新启航,发现了麦哲伦海峡和火地岛,随后进入太平洋。1520年3月,他们抵达了马里亚纳,得到一些当地人提供的补给。但麦哲伦因救生艇被盗而带领一队人马杀死了一些土著人,在他的航行中留下了很不光彩的一页。之后他们抵达菲律宾,终于证实了地圆说,也表面了地球大部分是海洋、海洋是相互连接的。麦哲伦在菲律宾介入一场冲突而被杀死,之后五艘船中最小的“维多利亚”号(Victoria)载着最后18名船员和一船香料于1522年9月返回西班牙。

从某些角度而言,这次环球航行是失败的,因为绝大多数船员都半路折返或死去,商业上则几乎没有利润。它仅为地理学做出了一些贡献,尽管当时的上游阶层在哥伦布的航行之后已经有许多人认可了地圆说。太平洋航线也未建立。甚至麦哲伦也因被船员指控投靠葡萄牙而被当做罪人,后来西班牙从美洲和菲律宾的殖民中获得利益,才有人提出为麦哲伦平反。
和葡萄牙类似,在完成了一定程度的探险之后,西班牙也开始从事殖民活动。

二、第一个日不落帝国
1、哥伦布大交换
从哥伦布到达美洲开始,西班牙就在加勒比海沿岸设置了一系列总督辖区和都督辖区,对当地进行经营和统治。1521年,西班牙殖民者灭亡了阿兹特克帝国(Imperio Azteca),开始向中美内陆扩张。1533年,他们开始向南美进发,灭亡印加帝国(Imperio Inca)。到16世纪中叶,中美洲大部分地区以及今天的哥伦比亚、秘鲁、委内瑞拉等地已经臣服在西班牙的统治下。1571年,西班牙人又占领了菲律宾的吕宋(Luzon)岛。
在西班牙所建立殖民地的基础上,作物、矿产、生物、人种、疾病、财产等在新大陆与旧大陆之间不断发生着交流和传输,史称“哥伦布大交换”(The Columbian Exchange)。旧世界的物产被前所未有地丰富,世界市场则在这一交换中初现雏形。
西班牙主导的世界市场中,最主要的贸易中心是马尼拉。1566年,菲律宾与中美洲之间的太平洋航线被开通。次年中国的明朝取消海禁政策(隆庆开关),中国的物产——主要包括茶叶、瓷器、纸张、尤其是丝绸——源源不断地从中国本土被运到马尼拉,再售往欧洲和美洲,而美洲开采的银矿则从马尼拉流入中国。16世纪下半叶至17世纪初的这种横跨太平洋的白银-丝绸对流的状况,被称为“银丝贸易”。大量白银的流入充盈了明朝原本即将告罄的国库,甚至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明末的通货膨胀。许多欧洲国家也因为类似的原因发生通货膨胀。而充沛的白银再通过贸易流向阿拉伯、印度和中国,使得这一时期世界贵金属总体流向东方。
新大陆的作物带来了近代世界史上的一次食品革命。今天世界上产量最高的5种经济作物(玉米、土豆、木薯、番茄、红薯)全都源自美洲,烟草、可可这类深刻改变了人类生活方式的作物也都源自美洲。这些作物被引种到世界各地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尤其是玉米和土豆之类易种植、生长快、产量高的作物引起了一些地区的人口爆发式增长。
与此同时,旧大陆的事物也在输入新大陆。哥伦布第二次到达美洲时带上的骑兵使马匹被带到美洲。之后,在北美广袤而人烟稀少的土地上,快速发展起了以畜牧业为主导的产业,羊、牛、马、猪、鸡、狗等动物被大量养殖和饲养,改变了美洲原本的生活习惯。欧洲和亚洲的移民也经西班牙或菲律宾中转,到达中美洲定居(17世纪起北美成为更主要的移民目的地)。但与此同时,天花和祸乱等新大陆的人们闻所未闻的病毒也被带到美洲,成为印第安人口大量减少的原因之一。

2、腓力二世的统治及其后果
伊莎贝拉女王去世前,为她的儿女安排了一系列政治婚姻,其中次女胡安娜被嫁往神圣罗马帝国。1516年,胡安娜的儿子同时继承了西班牙和神圣罗马帝国的皇位,即神圣罗马帝国的查理五世(Charles V,又译卡尔五世)和西班牙的卡洛斯一世(Carlos I)。查理五世死后将领地重新一分为二,其一为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其二为西班牙、撒丁、西西里、那不勒斯、尼德兰、萨伏伊、勃艮第,以及所有哈布斯堡君主国的海外殖民地。1556年,腓力二世(Felipe II,又译菲利普二世、费利佩二世)开始在上述第二部分领地上建立统治。

腓力二世对西班牙国内实行高压极权统治。他的政权以贵族、教士和城市贵族作为阶级基础,与英法等国专制王权与资产阶级相互支持利用大相径庭。在英法等国,君主专制是民族国家中没落的封建贵族和新兴的资产阶级势均力敌产生的暂时现象,但西班牙的君主专制时期封建贵族没有没落,资产阶级也没有兴起。作为天主教徒,腓力二世极力打压刚刚兴起的新教势力,奠定了西班牙从此成为天主教势力忠诚盟友的基础。另外,尽管西班牙已经从海外殖民中获得了大量的财富,但西班牙王室却不将这些财富用于资本原始积累,而是进行无度挥霍,进口大量奢侈品。腓力二世也不保护工业,而是疯狂征税,苛捐杂税成为各阶级的沉重负担。
腓力二世对外实行的是霸权扩张的政策。在西班牙的残酷压榨下,1566年尼德兰爆发起义,于1581年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权。1571年,西班牙等天主教国家在勒班托(Lepanto)海战中打败奥斯曼帝国海军。1580年,腓力二世篡夺了葡萄牙的王位及其领地,并镇压了海外的葡萄牙抵抗力量。1588年,西班牙派出无敌舰队进攻英格兰,但由于恶劣的天气和英国人的战术,这次远征最终以失败告终。不论是镇压尼德兰革命,还是组织无敌舰队远征,还是与土耳其争夺地中海的控制权,无疑都是十分劳民伤财的。但是西班牙又不得不进行这些战争,这是因为所有国家都因美洲的物产而对大西洋的控制权垂涎三尺、因为西班牙必须确保自身对大西洋的控制。这些战争的结果决定了大西洋的控制权是在天主教势力手中还是新教势力手中;是在英格兰人手中还是在伊比利亚人手中、亦或是在尼德兰人手中。但是西班牙花费大量时间、财力和人力进行的这场大战却以失败告终,于是它不得不在17世纪初采取收缩战略。

1598年,腓力二世去世,他的政治遗产将由儿子和孙子腓力三世与四世继承。西班牙迫于经济和军事上的衰退而求得从镇压尼德兰革命的战争中脱身,却很快卷入了三十年战争(这某种角度而言也是西班牙与神圣罗马帝国联统的一个后遗症)。尽管经济衰退,这一时期的西班牙却涌现出一批以塞万提斯(Miguel de Cervantes Saavedra)为代表的文艺家。塞万提斯的小说《唐·吉诃德》为第一部现代小说。
1640年,当中欧战事连绵不断的时候,葡萄牙和加泰罗尼亚两地爆发了叛乱。西班牙成功保证了法国的势力不进入它控制下的意大利,但只能任由葡萄牙取得自由、加泰罗尼亚获得极大的自主性。1648年,天主教联盟在法国和新教国家的围攻下土崩瓦解。西班牙尽管是战败国,却并未遭受主权和政治上的太多损失,甚至在几年后就完全恢复了对加泰罗尼亚地区的控制。只是西班牙终于承认了荷兰的独立,放弃了已经持续近一个世纪的对尼德兰革命的镇压。
3、江河日下的帝国
如前文所述,西班牙在旷日持久的争夺中未能保卫自身对海洋的控制权,它的海上霸权不断被后起的英格兰与荷兰挑战。实际上在三十年战争后,西班牙就彻底沦为了一个二流国家。1665年起,西班牙被患有智力障碍和多种家族遗传病的卡洛斯二世(Carlos II)统治35年之久。他幼年即位且体弱多病,导致王权衰弱,宫廷阴谋在这一时期盛行。1700年他去世时没有留下任何子嗣,西班牙陷入王位继承危机。

尽管西班牙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持续衰落,但它依然是一个有着广大海外殖民地的庞大帝国,其体量依然使众多欧洲国家望而却步。17世纪末的大同盟战争(Guerra de los Nueve Años,西语译九年战争)中法国的扩张计划被遏制,就让欧洲人认识到了西班牙体量的可怕。由于西班牙哈布斯堡家族绝嗣,卡洛斯二世生前宣布腓力五世(法王路易十四之孙)为继承人,此举引起了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的强烈不满,带领大同盟对法西联盟宣战。由于西班牙站到了法国一边,这次战争以大同盟的失败告终。战争导致波旁王朝取得西班牙王位,但西班牙却失去了全部欧洲的海外领地,包括尼德兰南部、米兰、那不勒斯、西西里和撒丁岛。
18世纪上半叶,西班牙开始从之前的长期不景气中恢复,夺回奥地利控制的那不勒斯和西西里,并挫败了英国试图攻占西属佛罗里达的企图。尽管经济有所恢复,但西班牙王室的财政却捉襟见肘,于1739年宣布破产。在卡洛斯三世统治期间,西班牙实行开明专制,造就了一段时期的中兴。尽管西班牙在七年战争(Guerra de los Siete Años)中与法国结盟并战败(导致失去佛罗里达),但在北美独立战争期间夺回了失去的部分土地。
1789年,法国爆发了革命。作为旧秩序的组成之一,西班牙选择了站在反对革命的一边。但随着革命的进行,欧洲的局势急剧改变,西班牙也将不可避免地被卷入一场前所未见的战争中。

三、混乱的19世纪
1、拿破仑战争
19世纪初,西班牙已经成为法国盟友达一个世纪之久,因此拿破仑复辟帝制后,西班牙又与法国结成了同盟。但1808年的西班牙宫廷斗争导致一支法军进驻马德里。在爱国者和反动集团的鼓动下,全国都开始反对法国和法军。由于法军极为分散,西班牙游击队又得到了英国人的支援,法军遭受了严重的挫折。1812年的萨拉曼卡(Salamanca)会战中,反法同盟军大败法军,打破了持续数年的僵局。次年,马德里光复,法军被赶出了半岛。半岛战争中西班牙军队实行了游击战术,这也是这种战术首次被西方大国以整个国家的规模采用。

尽管西班牙赢得了拿破仑战争,但它却无力参与主导战后的秩序,维也纳体系的五大主要维护者没有它的一席之地。战争再一次极大破坏了西班牙的经济和民生,即使是恢复国力也要消耗许多年的时间。由于经济的颓势和严重的财政赤字,西班牙政府不得不于1821年将佛罗里达卖给美国。比起物质上的破坏更糟糕的是,这一次战争以反动的旧秩序战胜进步势力告终,教会和王室牢牢掌控了这个国家的方方面面,在大革命前期受到法国鼓舞的西班牙资产阶级在兴起之前就失势。
2、拉丁美洲独立
拿破仑战争期间,西班牙曾遭到英国的封锁。在此期间,西班牙与殖民地的联系被切断,殖民地开始和英国进行贸易。受到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西班牙拉美殖民地的自主意识正在觉醒。在西班牙被削弱的时候,它们希望借机获得更大的自治权,却遭到了母国的拒绝。在这样的情况下,殖民地爆发了革命。
1810年9月16日,墨西哥的多洛雷斯呼声(Grito de Dolores)事件揭开了整个西属美洲独立运动的序幕。人们在伊达尔戈神父(Miguel Hidalgo y Costilla)的带领下,喊出“独立万岁”、“打倒西班牙人”的口号,组成起义军。起义军在解放区内废除奴隶制,取消人头税,将土地归还给印第安人。受到墨西哥革命的鼓舞,新格拉纳达(Nueva Granada)也爆发了革命,并建立起新格拉纳达联合省和委内瑞拉共和国。在南美南部,土生白人(即出生在拉美的欧洲人后裔)推翻了殖民政权,建立巴拉圭共和国和拉普拉塔联合省,(Provincias Unidas del Río de la Plata,后来阿根廷国家的雏形)。数年后,阿根廷革命领袖圣马丁(José Francisco de San Martín Matorras)率领远征军翻越安第斯山,出其不意地击败了智利的西班牙军队。

然而上述国家或革命政权都是在西班牙本土在拿破仑战争中陷落时期建立的,因此当西班牙在1814-1815年复国并恢复实力后许多遭到了镇压。直到1820年前后西班牙爆发自由派起义,拉美独立运动才迎来转机。1819年,新格拉纳达的控制区内由革命家玻利瓦尔(Simón José Antonio de la Santísima Trinidad Bolívar)建立起了大哥伦比亚(Gran Colombia),宣布脱离西班牙统治。1821年,墨西哥赢得独立,其疆域包括整个新西班牙总督辖区的大陆部分。同一年,圣马丁率部攻克秘鲁首辅利马(Lima),宣布成立秘鲁保护国,脱离西班牙独立。
到这时,原本的西属美洲新诞生的国家面临两个矛盾。其一是支持君主立宪的圣马丁与支持共和制的玻利瓦尔在意识形态上存在分歧,导致两者在解放上秘鲁的过程中必然面临冲突。其二是墨西哥建立了帝制政府,墨西哥人发现他们赶走了西班牙压迫者后并没有取得自由,而是土生白人成为新的压迫者。1822年,圣马丁与玻利瓦尔进行秘密会晤,最终决定圣马丁将军队交给玻利瓦尔指挥,自己引退回阿根廷。1823年的一场军事政变则推翻了墨西哥帝国,成立联邦共和国,同时中美洲联邦共和国独立(该国后来逐渐分裂成5个小国)。
1823年,玻利瓦尔挥师东进,攻入上秘鲁。直到1826年,西班牙的残余势力被彻底毁灭。西班牙国旗在卡亚俄(Callao)被黯然降下,宣告西属美洲(大陆部分)从此从长达300余年的殖民统治中被解放出来了。为了纪念玻利瓦尔的功绩,他解放的上秘鲁地区被以他的名字命名为“玻利维亚”(Bolivia)。

3、国内外的挑战
1833年,西班牙国王指认女儿继位为伊莎贝拉二世,但国王的弟弟、伊莎贝拉的舅舅卡洛斯·玛利亚·伊西德罗(Carlos María Isidro)认为王位不得由女性继承,发动叛乱。影响西班牙局势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卡洛斯派(Carlismo)就此登上历史舞台。尽管首都马德里一度沦陷,但在外国军队的帮助下,政府的军队在1840年终于成功镇压了叛乱。
1843年,13岁的伊莎贝拉二世亲政。她的支持者是自由派和资产阶级,也就是希望取消封建贵族和教会特权、希望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人们。然而女王本人却并不希望更激烈的变革——她比她的舅舅开明得多,但依然以稳固朝政为第一要务,因此打压国会中的改革派。她的这一特点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自由主义者试图削弱王室权力,而她是在保守派发动的政变下取得亲政权力的。当时正值欧洲工人运动风起云涌,法国七月王朝的倒台极大刺激了西班牙朝野,而女王应付革命和政变的方法就是频繁改组政府。她试图建立一个跨国的伊比利亚联盟,但没有成功。1860年,她发动了针对摩洛哥的战争,并在胡安·普里姆(Juan Prim Y Prats)的指挥下取得胜利。不过随后西班牙输掉了企图重新夺回智利和秘鲁的战争。
1866年,女王曾经的干将普利姆发动一场军事政变,尽管政变很快被镇压,却导致王室的力量被大大削弱。1868年普利姆再次起事,彻底推翻了西班牙王室。但是军人出身的普利姆和他的支持者并未建立稳固的统治,导致政局不断动荡,西班牙事实上陷入了无政府时期。到1870年,西班牙议会宣布将选出一位新的国王,而此时伊莎贝拉已经宣布放弃王位。议会的选择是德意志的利奥波德亲王(Leopold Stephan Karl Anton Gustav Eduard Tassilo)。但是法国反对这一决定,因为他们担心这将导致普鲁士的势力对法国形成两面夹击,这成为法国对普鲁士发动战争的原因之一。西班牙议会最终选择了意大利的阿马德奥(Amadeo)。但是普利姆于当年遇刺身亡,导致阿马德奥失去一个重要的支持者,他于3年后宣布自行退位,共和派趁机宣布建立共和国。但新生的共和国刚一建立就面临内忧外患,内忧来自卡洛斯派的暴动和加泰罗尼亚的起义,外患则来自第一国际和天主教会的反对。1874年,伊莎贝拉二世的儿子在她的支持下复辟君主制,是为阿方索十二世(Alfonso XII)。西班牙的历史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在这几年间兜兜转转,最终又回到了原来的轨道上。

然而这时的国际局势已经与19世纪中叶大不相同了。随着工业化逐步推进,欧洲国家的实力状况已经大不相同,尤其是德国的崛起。远在大洋彼岸,残存殖民地的民族意识也日益在增强,而美国则对这些殖民地虎视眈眈。1868年,古巴就开始反对西班牙的殖民统治,尽管起义军一度被镇压,但革命力量在美国的支持下继续存在。1898年,美国借口缅因号(Maine)爆炸发动美西战争,西班牙在中美洲和菲律宾遭受了灾难性的惨败。战争结果导致菲律宾、波多黎各(Puerto Rico)和关岛被美国控制,古巴则成为美国的保护国。尽管美国付出了20万美元作为领土易主的补偿,但西班牙并不会因为这样一笔微薄的资金就摆脱颓废的势头。1899年,西班牙将太平洋上剩余的岛屿卖给德国,至此它已经失去了所有非洲以外的殖民地。

美西战争及其灾难性的后果催生出了一代要求积极变革的知识分子和政治家,迫使西班牙在20世纪初面临更加巨大的动荡。

四、走向现代
1、君主制的终结
20世纪初,借着欧美资本主义的黄金时期的机会,加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保持中立并同时与战争双方进行贸易,西班牙的历史进入了一段比较繁荣的时期。不过随后西班牙流感(今天这次流感的源头仍不清楚)和战后经济减速的双重作用给了西班牙沉重的打击。1919年,工人们爆发了一次大规模的罢工。
1921年,摩洛哥爆发起义,要求脱离西班牙和法国的残酷统治。为了逃避责任,国王阿方索十三世支持了将军独裁。尽管之后西班牙在法国的帮助下重新在摩洛哥部分地区建立统治,但王室和君主制的声望却一直在下降。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使得君主专制政权遭到严重打击。1931年4月,共和派得势,国王逃离了西班牙,随后共和国再次建立,被称为西班牙第二共和国(Segunda República de España)。
2、佛朗哥的独裁统治
共和政体建立数年间,政府内左右各派不断倾轧,派系纷争不断。1936年夏,右派军官佛朗哥(Francisco Franco)联合其他反动军官发动叛乱,叛乱很快发展成西班牙内战(Guerra Civil Española)。西班牙内战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因意识形态矛盾而起的战事。代表左翼的政府军受到了苏联、墨西哥和国际纵队(Brigada Internacional)的援助,代表右翼的叛军则受到纳粹德国、法西斯意大利和葡萄牙的支持。某种角度而言,西班牙内战是日后苏德战争的预演。

从形势上看,国家的大部分工业和经济发达的地区都在政府军手中,但德、意干涉军为西班牙提供了坦克和飞机支持,而共和政府却陷入了路线和派系斗争,导致政府军不断败退。德国刚刚重建的空军在战争中首次亮相,并进行了对地支援战术的实践。由于轰炸城市,大量平民伤亡。另外,无论是政府军还是叛军,都曾对战俘实施虐待甚至杀害。以上种种,都是西班牙内战不光彩的一面。

但是西班牙内战中国际社会主义者所表现出的精神是上述负面体现无论如何也无法比拟的。如其名称所宣示的那样,国际纵队是各国进步主义和社会主义者组成的一支志愿部队,其成员来自众多欧洲国家,以及远隔重洋的美国、古巴、墨西哥、阿根廷等国。德国和意大利的众多流亡社会主义者也加入了国际纵队。国际纵队的成员包括许多文艺工作者,包括毕加索(Pablo Picasso)、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奥威尔(George Orwell)和加缪(Albert Camus)等。在西班牙内战中,国际纵队与西班牙人民浴血奋战两年多,共有1万余人牺牲。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他们凭借着崇高国际主义精神在西班牙和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39年,战争以叛军的胜利告终,西班牙从此进入佛朗哥独裁统治时期。佛朗哥政府在建立初期对内战期间的共和派进行了强力镇压与报复,大量共和派人士遭到监禁和迫害。西班牙长枪党(Falange Española de las JONS)成为唯一合法党派,工会也被禁止。随后的二战期间,为了避免内战后破败不堪的国家再次陷入战火,西班牙保持了中立。但它却与日本签订了反共协定,并为轴心国派出志愿军参加对苏作战。
由于在二战期间保持中立,战后的西班牙在一定程度上被国际社会所孤立,只是由于坚定的反共立场成为美国的盟友。1947年,佛朗哥接受了美国的欧洲振兴计划,同一年西班牙成为王国,佛朗哥自任摄政王。随着欧洲战后发生战后经济复兴的浪潮,西班牙的经济也在此期间开始快速发展。
与美国结盟的恶果之一是西班牙遭受了核阴影的波及。1966年,一架美国战略轰炸机在西班牙上空飞行时与加油机相撞,轰炸机起火解体,飞行员紧急投下飞机上的4枚氢弹。万幸的是4枚氢弹都没有爆炸,但其中一枚氢弹坠入海中,经过数月搜寻才被找回。

在佛朗哥统治后期,西班牙开始寻求一定程度的自由化。趁此机会,1967年,西属摩洛哥终于取得独立。次年,赤道几内亚独立。到1975年,摩洛哥军队进入西撒哈拉,西班牙的全部殖民地都已经取得独立。与此同时,西班牙国内开始实施经济自由化,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开始兴盛。随着经济力量加强,西班牙终于摆脱了17世纪以来的长期萎靡不振和混乱,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发达国家。它甚至一度要求从英国手中收回直布罗陀(Gibraltar),但没有取得成功。
3、君主立宪制的重建
佛朗哥去世前,将军政大权交给了西班牙波旁王朝王室后代胡安·卡洛斯(Juan Carlos)。1975年,国会宣布胡安·卡洛斯成为西班牙国王。尽管他曾答应弗朗哥将法西斯主义政权持续下去,但他后来违背了这个错误的诺言,实行了民主的政策。1977年,长枪党被解散。1978年国会出台的新宪法宣告西班牙再次实行君主立宪制。同年,法西斯余孽发起了一次未成功的政变,国王在关键时刻出手,阻止了法西斯的阴谋。
随着政治环境的改变,西班牙在文化和思想领域也展现出新的面貌。随着向民主过渡的进行,社会价值观与风俗由保守变得开放自由。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人文环境,西班牙都给其他欧洲国家留下了阳光的印象。在二十多年的孤立后,西班牙与其他欧洲国家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1986年,西班牙加入欧共体,又在90年代成为欧盟创始国之一。80至90年代,世界杯、奥运会和世博会先后在西班牙举办。
今天的西班牙是欧洲西南的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也是欧盟和北约的成员国。旅游业极为发达,在体育事业上颇有成就,且以独特的拉丁文化著称。


结语
应该说,当西班牙人在新航路上被后起的英荷等国排挤的时候,西班牙的繁荣就告一段落了。在近代化的路上,西班牙走得相当曲折而艰难,几乎尝试了每一种可行的强国途径,却都告失败。讽刺的是,使西班牙重新繁荣起来的,是法西斯主义者佛朗哥及其指定的继任者胡安·卡洛斯。因此,在西班牙的近代化历程与结果背后,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探究。
部分参考书目与资料
[1] 沐涛、李宏图、王春来、卢海生:《世界通史》(第二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
[2] [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第二卷),吴模信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