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h 西方音乐的起点和终点
古典音乐是连绵茂密的森林,每一个进入其中探寻的爱乐者会有自己的不同路径。因为偶然听到某段音乐被打动,询问是谁的曲子,把作曲家的其他作品找来听一听,就有了进入这片森林的机缘和起点。
从音乐河的流变来看,巴赫之前的早期音乐(严格意义上是巴洛克之前),因为明确服务于宗教目的,和今天大众的欣赏趣味距离较远。如果想进入古典音乐的语境,巴赫是一个好的开始。沿着音乐史从巴赫一路听到二十世纪,聆听和审美经验丰富后,再返回来听早期音乐,是一个更合理的聆听路径,也是更好地把握“音乐河”的方式。
“音乐河”的概念可参见上期文章《当我们聆听古典音乐时,我们听到了什么》。

自巴赫的时代开始,音乐从遥远的天国,降落到尘世间表达人性的温暖和神性的虔敬;其后,经过两个世纪的演化,伴随着音乐里宗教特征一步步减弱,人性充分发展、膨胀,渴望依靠自身获得“神圣”,但最终没能打通到达彼岸的出路,又回归到对“不可知”的虔敬。
肖斯塔科维奇在二十世纪写出的24首前奏曲与赋格,与巴赫的十二平均律键盘音乐集,完成了某种呼应。

两百多年,从起点到终点,西方音乐画了一个圆:巴赫既是这个圆开始,又是它的结束。
神性和人性是西方音乐的两极。巴赫一只手写了大量的宗教受难剧、清唱剧和康塔塔,另一只手写了平均律、哥德堡变奏、无伴奏大提琴、无伴奏小提琴等大量的俗世音乐。
如果没有宗教背景,去聆听在天国里缭绕的格里高利圣咏或许会有一些障碍。但去聆听巴赫的宗教受难曲、清唱剧和康塔塔,无宗教背景人士不会有违和感。巴赫的这些作品,包含了硬币的两面,一面是神性,另一面是人性,而且两者之间取得了完美的平衡。

现代人面对生活中各种不可避免的打击,失败和沮丧,抑或成功之后的茫然,每周听上两首巴赫的宗教康塔塔,可以起到慰藉精神,净化心灵的作用。
内心虔诚的巴赫,所作的世俗音乐,也是非常“出世”的。和同时期的亨德尔、泰勒曼、维瓦尔第不同,巴赫没有写过为装饰贵族生活或皇家庆典所用的世俗音乐。
巴赫的键盘音乐:帕蒂塔、英国组曲、法国组曲、十二平均律曲集、哥德堡变奏曲等等,体现的是秩序、理性和数学般的优美。我们听到演奏家在处理这些曲目的时候,极少掺入个人化情感,非常注重表达音乐结构和变化关系。但这些演奏不是计算机可以排列出的冷冰冰的数学组合,音符之间超然的诗意与后世音乐家越来越关注个体精神的表达相比,处在更高级的维度上。
电影《沉默的羔羊》里,汉尼拔博士第一次出场,脸上挂着诡谲的微笑,在铁笼子里手持卡带录音机听音乐,播放的曲目不是贝多芬,不是莫扎特,不是舒伯特,而是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显然,汉尼拔博士觉得自己的智慧,可以和《哥德堡变奏曲》所表达亘古不变的理性和秩序之美等量齐观。他不再把自己和其他人类视作同一物种,这是他傲然一切的心理支撑。

巴赫常把自己的键盘音乐作品命名为练习曲,这与后世李斯特、肖邦等人所作练习曲不同。这些练习曲的练习对象不是弹琴的两只手的技能,而是通过手指对这些秩序和结构变化的触摸,理解这个世界的“变与不变”,让自己的灵魂得到“练习”。在后世的今天,聆听这些作品对我们的意义,也是如此。

乐队作品:乐队组曲、小提琴协奏曲、勃莱登堡协奏曲、赋格的艺术、音乐的奉献
键盘作品:英国组曲、法国组曲、帕蒂塔、哥德堡变奏曲、十二平均律键盘作品集
器乐作品: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无伴奏小提琴组曲
声乐作品:宗教康塔塔集、马太受难曲、约翰受难曲、B小调弥撒、圣诞清唱剧
下期将介绍这些曲目的不同演绎风格和版本推荐,并提供在线试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