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不是偶然,外界的条件很重要,内在的能力也很重要
2023年7月10日09:08:09
故事
汉武帝朝,公元前129年。
匈奴人侵入上谷,杀我官民,劫我财物。于是汉武帝派遣车骑将军卫青出兵上谷郡,骑将军公孙敖出兵代郡,轻将军公孙贺出兵云中郡,骁骑将军李广雁门郡,各领军1万,去关市与匈奴作战。卫青领军攻到龙城,杀敌七百;公孙贺什么也没得到;公孙敖被匈奴打败,伤亡7000余人;李广也被匈奴打败。
自己
看来当时跟匈奴打真的很费经,卫青杀敌七百就是首功了,当然还包括攻占了龙城。而匈奴杀汉军,公孙敖一支部队就7000多人啊。这四位将军应该都有伤亡,所以要远多于7000人。也不知道公孙贺的无所得是什么意思,没啥几个人,还是伤亡与杀敌相当?李广也被打败了,那他伤亡多少呢?
也不能只看这四个人战功的结果。他们的对手是怎么样的呢?会不会卫青的好打而公孙敖和李广的对手很牛,兵很多呢?
突然想到小时候看电视剧,看到汉武帝因李广军败要处置他时,还感到气愤,暗暗为李广鸣不平。那会儿应该已经读过关于李广的诗了,已经对他产生了敬意,他的头上已经有了英雄的光环了。所以教育,尤其是对孩子的教育真的很重要,一定要灌输正能量的,有用的思想,这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
真正的历史,好像卫青要比李广厉害的多,战功也大得多,可为什么后人,准确地说后世文人,对李广事迹的描述要多余卫青,对李广的称颂也多余卫青。有很多也李广的诗,可写卫青的,基本没什么印象?可能是1. 卫氏家族后来被巫蛊之祸连累灭族,没什么人和势力了,后人也可能因为怕连累而不敢写,慢慢的就都淡忘了。李广兵败自杀,但其后人都在,而且还有很多人为他鸣不平,所以影响就留下来了。2. 上网查了,可能是因为司马迁在记录的时候就有了轻重的倾向,导致在源头上人们对卫青的了解就少。
卫青肯定吃到了他皇后姐姐的好处,但他自己也一定是有能力,有本事的。对现在的社会,总是感到压抑,好像什么机会都没有了,有时候很羡慕那些有背景的人,很想有个人能靠一靠。光有外力是不行的,自己的内功也要够硬才行。敞开自己的心扉,对于可能的贵人和机会,要懂得珍惜;对于自己内在的提高,也要努力。现在要做的就是看看自己可以在哪些方面做的更好一些。
自己+敖让
让自己感触最深的是“只积累不释放,积累何用?”想说的有两点:第一,可能是跟自己从小的环境有关,总想着攒钱。印象很深的一件事,上小学,夏天,课间其他的同学会去小卖部买个雪糕,一毛钱两根,我们管它叫小牛奶,因为白色的,有奶香味。我其实也很想吃,也有钱,但就是宁可坐在树荫凉下,看着他们咽口水,也不买。现在想来,第一,自己当时意志真够坚定的;第二,可能跟受到的教育,主要是家庭(不光来自家庭,还有家庭范围内的邻居们),他们夸赞我的这种行为,而且当时也觉得挺骄傲。当朋友来借钱的时候,我基本上都借,有时候别人可能会说(自己有时候也会想),拿自己的钱,让别人快乐,自己受罪。第二点,自己做了很多实验,手里存着很多样品,可是不想分析实验结果。开始也不是不想,是疫情导致不能,那疫情过去了,还是不想,这会是因为觉得没什么意义。可又不知道什么有意义,现在就有点摆烂了。这些都是积累不释放,冰糕的事,自己受罪了;实验的事,自己变得颓废了。
还有关于选择进攻匈奴的时间上,自己之前没有考虑到。选择冬季,首先匈奴没粮食了,南下侵扰我汉民,我不得不还击;其次,春夏季,他们草原正茂盛,四处放牧,好不快活,而我们也找不到他们,就算找到了,他们正兵强马壮,也可能占不到什么便宜。冬季呢,天寒地冻,他们缺衣少粮,马匹也受冻少食,为了防冻,他们可能会聚集在比较暖和的地方。总之,冬季,他们战力不行,也好找,所以冬季出击是最好的选择。
联系
要培养自己正确的消费观,能给自己带来帮助的消费,可以去做;而且要努力寻找这样的消费,不断提高自己。昨天买书,可能也在践行这种观点。
分析总结的时候,可以从时间,空间两个大的方向入手。他们什么时间做的,为什么要在这个时间做等等。
实事:总结一下自己做的不好的地方,不好的习惯。
参考
章节:113. 寇可往,吾亦可往
书籍:读史悟道-资治通鉴 卷壹
作者:敖让
出版社:岳麓书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