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义主义】现代爱情背后的哲学(现代新柏拉图主义,1-3-2-3)——我们这个时

现代新柏拉图主义(Modern Neoplatonism),20世纪的革命浪漫主义对应现代柏拉图主义,20世纪下半叶到今天的爱情浪漫主义对应现代新柏拉图主义,巴迪欧(love是truth event之一)是现代柏拉图主义的最后的回光返照,而在现代新柏拉图主义中爱情实际是一种religion。
三元关系:把圣父-圣子-圣灵的关系变成太一-心灵(理智)-灵魂,太一为绝对者、是唯一的光明,心灵为某种可具现化地体验的第一人称意识(由理智作为中介可接触太一/绝对者),(理智中流溢出的)灵魂可以为质料赋予形式、是催动/架构世界的力量;太一-心灵-灵魂为三大实体;“I love U ”玩的就是这个三元论游戏:1)I(太一)-love(心灵)-U(灵魂),对应恶臭男权主义式爱情,把女性当消费品,U在灵魂的位置,它指向原初质料的维度并建构世界,也即导向生殖力、欲望维度,导向现实生活的维度;2)I(灵魂)-love(心灵)-U(太一),对应LSP舔狗的爱情,把其“男神”/“女神”捧到太一的至高维度,然后她/他只能通过一个神圣孤绝的爱去切近这个太一,她/他自己是个欲望的载体,一切丑恶的维度留在她/他自己身上。
场域论(1):宇宙
本体论(3):精神,调和Being和beings的矛盾
认识论(2):本真(心甘情愿)vs非本真(逼不得已)
目的论(3):爱情,调和了心甘情愿vs逼不得已,它能让你心甘情愿地逼不得已,也能让你逼不得已地心甘情愿;把爱情看成一种超越性的力量,把爱情当作religion来崇拜
此意识形态也可叫做拜爱情教,是自由主义者的主流意识形态之一。目的论中的爱情自诞生就受其分身(情欲/lust)影响,爱情在诞生的一开始就被情欲所震荡开来、模糊掉了,所爱之人必定会激发性欲,但这个人会压抑,一般是持续处在某种性兴奋状态,但心中又无太多邪念,这里是一种崇高化,因为他还在认识论种区分本真维度(我真爱她)和非本真维度(我只是馋她身子)。
将“I love U”分别分配在太一-心灵-灵魂的不同位置(共6种):
1)I-love-U:男权主义自恋式爱情,把自己锁在自己玩自己的维度里面,她人的现身恰恰戳破了他自己玩自己的那个维度,让他看到了爱欲、世俗等维度。
2)love-I-U:失败主义的爱情,love在太一的位置,他要维持住的是love,他真正想要的是love的那种激发态/紧急动员状态,他和他所爱之人都只是工具,他是第一工具,他所爱之人是第二工具,陷入这种失败主义的爱情的人会各种艺术创造力爆棚,他实际爱的是爱本身(一种“纯粹的爱”);对应基督之爱、拯救之爱等。
3)U-love-I:舔狗式爱情,U在太一的位置,这时所爱之人是超出审美的,气质、能力、地位、财富等维度都不重要,是莫名其妙爱上她,她身上会有个点(太一这个点),即一个构成性例外,或客体小a;它能“enbody something inside of me but more than myself”(vmz倾向于把太一对应于拉康的客体a,而不是主人能指);这里的love会被体验为一种精神政治斗争(spiritual political struggle),爱本身不是太一了·,而是变成各式各样的策略(精神面对客体a所做的挣扎);在坚持对它表示忠诚的过程中,I获得了爱欲,爱欲得以被整合,但这种爱欲的获得反而往往被体验为爱欲的消失,这种模式也可称作典雅爱情,它可对于爱欲进行再次阉割(平时隔几天来一发的那种人陷入典雅爱情会体验到那个爱情和欲望重合/短路的点[短路的原因是他无法把握那个客体a而只能去把握/占有其肉体],然后就会发现其他东西没办法唤起其爱欲了[诶,再看其他色图没有欲望了]),这种模式即符号学阉割所产生的压抑效果,实际上儿童在其性心理发育之前对母亲是一直处于这种典雅爱情模式下的。
4)5)6)未分析。
太一是纯粹的一、尚未包容多的一,因而太一会被看成绝对荒谬的点(绝对荒谬的一),另一方面万物皆有一个一,太一又被作为万物皆有逻辑性的那个起点/普遍性(一性)。在心灵中,一(所爱之人的独一性)和多(具体性质)的关系开始产生出来,各种原型、元策略产生出来,策略不同又产生不同的爱的范畴,这时就有什么恨、期待、怨、痴、狂等涌现出来。到了灵魂维度,则更具体,它要和现实维度接洽,走向具体审美、婚姻、性行为、人际关系、法律关系、经济关系等。[进一步灵魂可以走向肉体/他人/身份/物质]。太一是独一性、排他性及普遍性的维度,心灵是纯的精神政治学维度(各种情歌的主题),
在太一-心灵-灵魂的三元关系中还可以放I-love-I,U-love-U(粉丝经济学),love-U-U等这些更蛇皮的玩意,现代意识形态工厂是可以人为炮制出来这些玩意来把几百万人口的精神当成游戏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