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执中vs周玄毅】新国辩 哲理辩合辑

信息碎片化降低了人的认知水平(反方)
(课代表已经把笔记整理好啦)
系统地阐明了我的观点 很多很多的碎片 没有一个整体的途径
认知就是从各种各样的我们的碎片中获得一个系统主体的东西
为什么这个人嘴一张一合,为什么辩论场上氛围不够热闹,为什么……
观点本身就值钱吗?《做小孩儿真难》
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填空 每个选项本身不存在正确和错误,填完之后是否符合语境才能最后为整个一个系统的文章添砖加瓦
事实上我们的每个观点其实都像一个个零散的碎片,只有这些碎片被纳入到一个系统当中去
除了物理学,所有其他东西都是集邮
评价一个人认知水平:深 真 多
深:GDP GDP就是GDP嘛,国民生产总值的缩写 然后呢?就是国民生产总值喽?然后呢?就是这个喽?然后就结束了。如果小明说到这里你会认为他对这个事物有深刻的认知或者高水平的认知嘛?
深刻的认知:见微知著 举一反三
见微知著:小的一个概念能推导出关于国民生产总值的衡量标准 历史沿革 问题 优势 劣势 必要性 提出者 评价(克强指数来衡量国民经济) 延展性的思考
举一反三:子夏与孔子
形容美女 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 素以为绚兮
眼睛好 皮肤白→腿玩儿年(碎片化)
孔子:绘事后素 白纸上画的东西特别的鲜明 美女的皮肤白到画的地方(举一反三)
子夏:礼后乎? 皮肤白美女才显得好看,纸白画才会好看的话 那么一个人心地比较纯洁和善良,礼仪才有意义呢?如果一个人内心污秽,我和你唯唯诺诺,和你讲理,有什么意义呢?
孔子夸赞,认为学生对自己有启发
老师和学生的不断的举一反三之中,老师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在不断地提高的
真:很多东西的真与假只能存在于整体之中,而不能存在于局部之中,一个东西在系统之中才能成为真或者成为假。在这个时候,我们说,碎片化的认知实际上是让我们模糊了真假的。 盲人摸象 管中窥豹 坐井观天
多:碎片化的信息提高了我们的知识量,是否提高了我们有效的知识量。 记住和运用 有系统的、有联系的知识
随意想五个单词不可能完全没有联系
朦胧诗:80年代,电脑:死亡 天空 枯枝 落叶 流水放在一起
打散然后去读
很有意思,但是选出来诗的人是有诗情画意的
酒是不是个好东西,关键看谁喝等
任何时候觉得自己理亏,关键在使用者嘛
先挖一口深井 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
手抄道德经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你认为的碎片可能在以后诸多的偶然之中有一个触发的机会(山东高考卷:行囊里的东西)
系统之中你读不懂,你以为是碎片,你终其一生,都是在为你认为的碎片去寻找背后的宏大的拼图。所以抖音或者快手里面那些人把古人的脸抛去一部分然后把自己的脸或者眼睛填进去似乎也没有违和感。
反碎片
克服碎片化,浮现出意义、本质、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