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找不到工作的中年人,决定把自己“配送上门”

2023-07-06 14:45 作者:We我们工作室  | 我要投稿


据不完全统计,过去三年期间,全国有超过170万家餐饮相关企业关门,其中不乏知名品牌和风靡一时的网红店。毋庸置疑,这几年餐饮行业十分不景气。


然而就在实体店纷纷关门的同时,“上门做菜”这一职业却悄然兴起。厨师不再固定于某个餐厅,而是与顾客联系,约好时间和菜品,直接来到顾客家中,现场烹制一桌菜肴,最后收取服务费。


从事这一行的并不算少,理由也五花八门,但归根结底,还是生活所迫。杨君原本是一名厨师,因为所在的餐厅歇业,他不得不独自一人来到重庆“上门做菜”。


虽然收入比原先要高一些,但每天十几个小时的忙碌、一周七天无休的生活,也着实常常让他感到疲惫。同样从事这一行业的李静夫妇的境遇则更为复杂——做生意赔光积蓄后,他们试图靠这一行东山再起,可因为不是专业厨师出身,工作之中遭遇到各种各样意想之外的状况。


“上门做菜好像看起来简单又自由,在这背后也充满了无奈和艰辛。”


上门做菜的一天      


清晨六点一刻,城市尚未从酣梦中醒来。杨君已经挎着背包,独自坐上开往城西的公交。


此时天色尚青,早高峰来临前的街道上见不到多少行人,公交车慢吞吞的如同一只蜗牛,徐徐穿过一片高楼大厦,来到三十公里外。等到眼前出现一座装修考究的别墅,目的地也就到了。


时针指向了七点三十,不算早也不算晚。杨君先清一清嗓子,然后轻轻按响了院墙上的门铃。


“你好,上门做菜滴。”


一口浓重的重庆话作为标准开场白,接着有条不紊地掏出健康证,待对方确认完毕,便可以套上鞋套,换上一身洁白的工作服和黑色围裙。高高的厨师帽套在头上,仿佛是一束待放的白色百合,而右胸前的两行红字小字既是自我介绍,也有打广告的意思:


「上门做菜《杨厨》」


杨君是一名厨师,但又非传统意义上的厨师。他孤身一人,没有团队,也不属于任何餐厅,甚至连一个固定的做饭地点也没有。诚如“上门做菜”四个字所描述的那样,他每天漂泊在重庆这座城市里,客户住在哪儿,他就奔向哪儿。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一职业其实和外卖没有什么两样,只不过外卖送的是饭菜,而他去送的是自己。


不过和餐厅厨师有所不同,杨君没有帮手,也没有其他同僚,从择菜切菜,到煎炒烹炸,全部工序只能依靠一个人独自完成。受限于家庭厨房空间,闪转腾挪不免多有不便,因此要做出满满一桌饭菜往往要马不停蹄忙上数个小时。这不光是对体力的考验,也是对精力的考验。


好在经过几个月的探索,杨君已经习以为常了。他眯着眼,目光追随着指尖,菜刀娴熟的上下翻飞,仿佛一杆挥毫泼墨的画笔。很快,一只只空空如也的碗碟中,便被画出了满满的葱花和蒜泥,接下来一眨眼的功夫,牛肉变成了规整的肉片,猪腰上打满了漂亮的花刀。他看一看手机,心中总算稍稍松了一口气:时间指向九点三十分,这意味着节奏拿捏得刚刚好,顾客的筵席能够准时开始了。


十一点三十五分,万事准备就绪,别墅里渐渐热闹了起来。主人开始张罗起亲朋好友就坐,这也是让杨君准备上菜的暗示。于是他持着炒勺,将灶火烧得格外旺盛,滚烫的热油和花椒稍一碰撞,立马绽放出格外迷人的浓郁味道。用不了太久,一道令人垂涎欲滴的水煮牛肉率先上桌,接下来是腰肝合炒和松鼠桂鱼。统共十二道菜,既有荤,又有素,不光下饭,而且下酒。


“这个味道很厉害。”果不其然,有人竖起大拇指,这样夸赞。


杨君则习惯性地谦虚回答:“过奖,过奖。


回到厨房,最后一步,是将锅碗瓢盘打扫得干净如初。杨君做完了最后的扫尾工作,关上别墅大门的同时,也将觥筹交错声关闭在了身后。看一看表,一共忙碌了四个多小时,入账三百五十元。但杨君顾不上庆祝,他需要一边疾步快走,一边掏打开背包,翻出早已准备好的面包。


这是杨君的午饭。在他看来,吃什么无所谓,重点是要能快速填饱肚子,因为晚上城南还有一场宴会需要准备,他不得不争分夺秒。


实际上这并不是杨君第一次靠面包打发掉午餐了。在过去几个月的时间里,他一直是这样度过的。甚至不光是午餐,连晚餐也一样——早出晚归,每天回到住处,常常已是九、十点钟,他累到动也不愿动,顶多吃一碗小面,或者盖饭。


每天在给别人准备大餐,可自己却吃得如此潦草,这听起来多少有些让人不可思议,然而真实的情况就是这样:尽管每个月能收入一两万,但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

“上门做菜”这个行业,自兴起以来,慕名加入的人不少,可最终坚持下来的却寥寥无几。就算是杨君,他能够能一直做到现在,也多少有一点走投无路的因素在。


无奈的选择         


杨君成为上门厨师是因为找不到其他工作。


作为一名从业十几年的厨师,五年前他结束了漂泊生活,选择回到老家万州,只是未曾想到两年后疫情倏然来临,万州的餐饮业遭遇重创,因为入不敷出,他又不得不到重庆主城区去寻生计。可城里的日子也一样不怎么好过——疫情时好时坏,餐厅的生意也跟着时好时坏,他来来回回换了许多家饭店,到最后要么发不出工资,要么老板直接关门大吉。这种时而有活干、时而没活干的日子一直持续到了2022年后半段,有一天一个朋友忽然抛来救命稻草:“你要不要做上门厨师?”


“上门厨师”并非什么新鲜概念。在2014年的O2O创业狂潮中,国内一度涌现出不少上门做菜类的APP。只不过受限于盈利模式等因素,轰轰烈烈地开端过后,最终没能逃过销声匿迹的名誉。直到近两年,这一概念忽然又如雨后春笋一般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但与之前不同的是,大部分厨师并不隶属于任何平台,更多是以单打独斗的形式存在。


杨君说:“一方面是因为餐饮业遭受重创,许多厨师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人也需要吃饭,尤其是中高收入家庭,不光注重味道,而且比以前要更注重健康。所以许多人偏向于自己准备食材,在家里做,在家里吃。”


既然有搞头,那就去做。现实容不得杨君有过多选择,他当即想好了策略——每桌十二道菜,一桌最低收费350元,如果涉及海鲜类菜品,收费还会酌情多一些。这个价格看上去并不便宜,但杨君也有自己的想法:毕竟每次上门只有自己一个人,既要做厨师,又要做保洁,而且光在路上就要折腾三四个小时,满打满算,一天最多也只能跑两个客户。时间成本不容小觑。因此他主张只做中大型宴席,而非家常菜。

这样算下来,每个月收入能有一两万元。


对于很难找到固定工作的他来说,这个数字不可谓不诱人。事实上,有许多非厨师出身的打工者,也正是因为收入的缘故,纷纷转行加入到了这一领域。


李静和亮娃便是典型。从前二人一直在杭州工地打工,眼看着这两年收入骤减,便萌生出了自己创业的念头,可创业之路并不顺畅。2022年,在赔光了全部积蓄后,他们带着孩子来到成都。因为擅长做菜,最后在表嫂的帮助下,两个人做起了“上门厨师”。


不同于杨君向来只接动辄数千乃至上万元成本的中大型家宴,李静和亮娃的业务范围更加宽泛:十几个菜的宴席他们做,五六个菜的家常菜他们一样也做。她的客户中,既有为了给孩子过生日的年轻父母,也有张罗一桌好菜来特意补偿儿媳的婆婆,最便宜的套餐只需要168元,有鱼、有肉、有菜、有汤,不光包工,还包料。


这个价格在让人心动的同时,也不免让人担心是不是他们是不是还有利润,李静细细地算了一笔账:“多的时候一天能接三四单。一个月收入两万多,扣除掉花销和给老人的三千元生活费,还能存下一万六,这比我们以前从事过的所有工作赚得都多。”


一个月后,她和亮娃便离开月租两百的简陋出租屋,搬进了一间宽敞明亮的楼房。


不过赚钱的过程一点儿不轻松。有一次,亮娃曾经为了多赚一百三十块钱的服务费,生生熬到第二天凌晨,直到客户家宴全部结束才回家;还有一次,为了维护客户感情,李静不惜驱车三十公里只为了做几个家常菜,最后一核算,不光没赚到什么钱,还差点亏本。


而随着两人接单越来越多,他们也见识到了各种各样的客户。总结下来,这些客户基本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不差钱的高收入人群,他们本就很少做饭;另一种则是年轻人,他们一来对新鲜事物接受度更高,二来因为工作忙碌,吃饭全靠外卖,压根就不下厨房。


其中不乏让人印象深刻的顾客。比如,有人在卫生间里养鸡;有人花了十年还清债务,特意邀请债主庆祝;他们甚至遇到过一次空少们的大聚会。但最令人难忘的还是那些儿女不在身边的独居老人。


一位远嫁北京的女儿在母亲生日这天,特地委托了李静夫妻准备了一桌饭菜作为惊喜。那天两人一共烧了六个菜,还精心准备了蛋糕。然而空荡荡的房间里,老人却久久不愿动筷,只顾着和女儿在电话里嘘寒问暖,直到一句“生日快乐”传来,顷刻之间泪水湿润了眼角。

无独有偶,杨君也有过类似的经历。他曾做过一场家宴,出席者全部为花甲老人,虽说老人们看起来十分欢乐,但见不到一个子女的情形还是让他有一种说不上来的奇妙感觉。


这种感觉既关乎客户,也关乎自身。


说到底,杨君也罢,刘静夫妇也罢,他们与老人的子女并没什么区别:一样远离故土,一样远离至亲,一样在为了生计而流落他乡。亲情和生存的选择题,不光客户需要面对,他们同样也无法回避。


是困境,也是生活     


当然,作为与每天面对客户的服务行业,偶尔的磕磕绊绊在所难免。有时顾客会抱怨口味不对,有时顾客也会说几句做法不正宗,这样矛盾很大程度是因为众口难调。但除了味道上的争执,很多时候,厨师还要面对做饭之外的困难。


首当其冲的就是不信任感。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餐饮业,上门做菜的工作地点在顾客家中,这意味着厨师是以一个陌生人的姿态闯入到了对方的私人空间。


杨君曾经遭遇过一个人在厨房做饭,身后站了四五个人围观的情况。顾客从头到尾盯牢了他,一会儿叮嘱他不能浪费,食材必须要用得一干二净,一会儿又提出要求,指挥他按照自己的菜谱进行操作。不舒服归不舒服,好在杨君对此很看得开,“没什么可生气的。人家要求怎么做,咱就怎么做。旁边有人在,我还能聊一聊天,放松放松。”


而李静夫妇的客户群体更加复杂,相应的,他们所遇到的突发状况也更多。


最常见的便是订单取消。他们不止一次遇到过正要出门,却突然接到客户电话通知临时有事的情形。这不光涉及到定金问题,还涉及到提前准备好的食材将要如何处理的问题。“退定金自己损失,不退定金失去客户。”两难抉择下,思虑再三,最终李静还是选择选择了前者,一边心痛,一边将一袋袋食材变成了自家晚餐,“既然选择了服务业,那总要站在客户角度来想问题。”


如果说这种状况纯属意外,尚在可接受范围内,客户赖账则有些让人无法容忍。有一次两个人到客户家中做菜,明明商量好了额外收取二十元清洁费,等到菜品上了桌,客户却忽然翻脸不认账。金额不多,重要的是咽不下这口气。


亮娃安慰她说:“算我的嘛,我给你发个红包。”


但李静依旧念念不忘,为此“气不过”好久。


幸而这样的客户只是极少数。而且相较于“客户赖账怎么办”的问题,上门厨师其实更需要担心“没有客户要怎么办?”


和餐厅不一样,上门做菜的门槛其实很低:专业厨师能做、业余爱好者也能做,不光可以全职,还可以空闲时间兼职。随着从业者越来越多,这一行业必然越会来越卷。


至于如何杀出重围,在杨君看来,快手似乎是一个不错的解决方案——在人人皆可网红的年代,短视频成本虽低,但却高效。杨君摇身一变,成了快手上的“杨厨”,分享起了自己每天的工作日常。结果出乎意料的大受欢迎,他很快就积累了十几万粉丝。“干净利落”是评论区最常见的夸赞,也有人夸他帅。当然,更常见还是上门做饭的需求,杨君表示:“几乎每天都有客户通过快手联系我。”


李静和亮娃则还要更进一步。他们不光在快手上分享工作日常,还经常通过直播与网友互动,并组建了自己的粉丝团。一系列操作给他们带了不小的流量。李静透露:“大部分订单都是由流量所带来的。”


不过就算有了客户,也并不代表着就一定就可以做大做强。饶是杨君经验丰富,每天跑两个客户也已是极限。若要完成更多的订单,他不得不考虑去寻找帮手。但杨君向来对此慎之又慎,他说:“水平差的厨师做不来,水平好的厨师可能会私下跟客户联系,到最后我不光没有赚到钱,还可能失去了客户。”


李静也面临着类似的困境,但不同于专业厨师出身的杨君,宴会菜是她和亮娃的短板,因此每每有大型家宴,他们就算不乐意,也不得不向专业厨师寻求帮助。被别人分走一半收入只在其次,更大的麻烦是没有回头客。就像杨君所讲的,自己辛辛苦苦积累下的资源,到最后却给别人做了嫁衣。


除此之外,与其他厨师合作还存在着令人意想不到的风险。一次李静找来一名兼职厨师上门做菜,结果客户食物中毒,吃进了医院,这一单不光没有赚到钱,还倒贴进去一个礼拜的收入。


这件事情对李静打击很大。此时恰逢一名老客户抛来橄榄枝,希望她可以提供长期上门做菜服务,再三考量后,她决定接受了客户要求,做起了住家保姆。每个月八千的固定薪水虽然看上比之前少了几千块,但胜在稳定。


在一众鼓励和安慰的留言之中,有网友这样评论:生意经还是要学,不能只靠努力和善良。


杨君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看起来上门做菜好像十分简单,其实是一个很辛苦的工作。”


不过人往往只关注风光的那一面。


自从在快手上出名后,时常有人慕名而来要拜杨君为师,但无一例外,坚持不了几天便不了了之。原因并不复杂,杨君看得很通透:“许多人急功近利,觉得这个赚钱很容易,想一两天就上手。但做菜并不是一两天就能学会的事情,需要长年累月的积累。没有耐心自然坚持不下去的。”


身旁学徒来来去去,到现在“杨厨”团队仍旧只有杨君自己一个人。


谈及未来时,他说打算等到自己生活安定一点,就把老婆接到身边来。他感慨地笑了笑:“两个人一起生活,还可以互相帮衬一下。”


对于这个愿望,杨君自信很快就能实现。不过对于未来“上门做菜”的前景,即是否可以做出规模,是否可以被更多人群所接受,杨君心中并没有多少把握。说到底,眼前的困难目前看不到解决的希望,而且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其中,整个行业会走向何方也是一个未知数。


好在杨君还算乐观,他觉得就算做不大,保持现状也很好,“我这个人要求不高,只要能养活一家人就足够了。”对于勤劳的他来说,只要有工作,就代表着最黑暗的时期已经过去,意味着日子正一点点变好。

而一直在努力生活的李静,同样适应了自己的新身份。因为习惯了忙碌的日子,一干起家务来,她那瘦小的身体便仿佛装了一台永动机,眼看着灶台和桌子快被擦出火花方才罢手。做保姆的同时,她也产生了新的目标——以后继续创业,开一间属于自己的“家政公司”。当然,眼下最重要的是先要做好手上的工作。她给自己打气:“梦想是美好的,先脚踏实地的活下来吧,努力做好现在。


李静的这些话,又何尝不是所有人的心声呢?在城市漂泊的人就像蒲公英的种子,风吹过时,不知要飘向何方,唯一能做到的,只有扎根土壤,倔强的活下去。生活从来都不容易,但正是一次又一次面对困境、克服困境的过程,串联出了普通人不平凡的人生,亦是他们努力生活的勋章。


一个叫We的工作室出品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作者:李渔

编辑:丑橘

图片:重庆上门做菜《杨厨》(快手ID:181401827)

李静和亮娃的美食(快手ID:lijinglw)



找不到工作的中年人,决定把自己“配送上门”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