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衣哥”朱之文的难题:村民缠身,家门不安,为何不愿离开农村
十年前,他用一首《滚滚长江东逝水》征服了全国观众,成为了“大衣哥”朱之文。十年后,他依然生活在山东菏泽单县的老家,过着与名利无缘的农民生活。但是,这样的生活并没有给他带来多少安宁和快乐。
据了解,他生活所在的村里的村民们以及四面八方莫名而来的网友都对他非常好奇和热情,经常上门找他拍视频或者合影。有些村民甚至还想借助他的名气来发展自己的事业或者解决自己的困难。“大衣哥”虽然很有礼貌和耐心,但是也觉得很无奈和压力。
除了村民,“大衣哥”还要面对媒体的追捧和采访。很多电视台和网络平台都想邀请他参加节目或者专访,探讨他走红后的心路历程和感受。“大衣哥”表示,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并没有什么特别值得说的事情。他说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在家里种地、养鸡、唱歌。
那么,“大衣哥”为什么不搬走呢?为什么不去一个更适合他发展和生活的地方呢?这可能跟他对自己身份认同有关。对于朱之文而言,他并不太适应去到与他成长环境有着巨大不同的圈子里,在那里会遇到很多认知和生活习惯上的障碍。比如,在一个央视娱乐节目中,嘉宾们拿着玩具气锤骑着玩偶围成一个圈打人,大家都是在意思意思,唯独老朱是奋力追击前排大哥往他头上扔了好几个技能。前面挨打的大哥一扭脸全是嫌弃又不好直接发怒。
这些都说明朱之文心里有一个天然且根深蒂固地认为自己是一个朴实无华、勤劳善良、淡泊名利、恪守本分、忠于故土、父辈传承等等一系列特质组成了农民这个身份标签,并且以此作为自我评价、行为指导以及社会交往的依据。而一旦他离开了这个圈子,他就会感到自己失去了一个最熟悉和最舒适的角色,而要去适应一个陌生和不确定的角色。这对于他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和压力。
身份认同是人类心理中一个非常重要且复杂的概念。它关乎着人们如何看待自己,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困境。身份认同可以有多种来源,比如家庭、社区、职业、兴趣、信仰等等。身份认同可以给人们带来归属感、自尊感、自信感、目标感等等积极的心理效果。但是,身份认同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比如固化思维、抵触变化、排斥异己、过度依赖等等。
对于“大衣哥”朱之文而言,他可能过于依赖于农民这个身份认同,并没有形成一个更全面和更灵活的自我定义。这使得他在面对现实中的变化和挑战时显得无所适从和束手无策。他可能需要在保持自己原有特质的同时,也能接受和尝试一些新鲜和不同的事物,并且能够根据不同情境调整自己的角色和行为。
当然,“大衣哥”朱之文并不是孤立无援或者无可救药的。他还有很多支持者和粉丝,在网上给予他鼓励和关心。他还有很多朋友和合作伙伴,在现实中给予他帮助和机会。“大衣哥”也并非没有才华或者没有梦想,在音乐方面他还有很多潜力可以发挥。“大衣哥”只要能够放下一些包袱和顾虑,勇敢地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方式,就有可能找到一个更加适合自己并且让自己快乐幸福的身份认同。你们说呢?欢迎在留言告诉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