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腹痛:湿热壅滞证

2023-08-08 14:08 作者:从零开始学中医  | 我要投稿


     湿热壅滞:舌胖红

     主症:腹隐痛,口苦口黏

     腹痛治疗多以“通”字立法。根据在寒在热、在气在血,确定相应治法。实者,急则治其标,宜“通”,即调血以和气,调气以和血;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下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均属“通”的范畴。在通法的基础上,结合审证求因,标本兼治。对于久痛入络,绵绵不愈之腹痛,可采取辛润活血通络之法。

舌诊上焦:

      心烦,头面爱出油:舌尖红,热扰心神,湿热熏蒸于上。

      失眠:舌尖红,火扰神明。

舌诊中焦:

      胃胀,口黏:舌中凹陷,脾胃虚弱;湿热阻滞中焦,上泛于口腔可见口黏。

舌诊下焦:

      大便秘结,排便不爽或尿频尿急:舌根略腻,湿热黏滞下焦,可见二便不爽利。

      主症:腹隐痛,口苦口黏。

      证机:湿热内结,气机壅滞,腑气不通。

      治法:泻热通腑,行气导滞。

      临床表现:腹痛拒按,烦渴引饮,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爽,潮热汗出,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

     本主软坚润燥,破结除满,荡涤肠胃,适用于腑气不通,大便秘结,腹痛拒按,发热汗出者。

      攻下燥屎:大黄10克。

      咸寒泻热,软坚散结:芒硝(冲)10克。

      导滞消痞:厚朴10克、枳实30克。

      清肠胃之热:黄连6克。

      祛中焦之湿:赤茯苓10克。

      调和药物:甘草10克。

      腹痛的病理性质复杂

      腹痛病理性质虽然复杂,但不外寒热虚实四端,四者往往相互错杂,或寒热交错,或虚实夹杂,或为虚寒,或为实热;亦可互为因果,互相转化。如寒痛缠绵发作,可以寒郁化热;热痛日久,治疗不当,可以转化为寒,成为寒热交错之证;素体脾虚不运,再因饮食不节,食滞中阻,可成虚中夹实之证;气滞影响血脉流通可导致血瘀,血瘀可影响气机通畅导致气滞。

      腹痛的治疗原则(包括总的治法)

      对于腹痛的治疗应根据辨证的寒热虚实,在气在血,确立治法(如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等)。因腹痛以“不通则痛”为常理,所以应在通法的基础上,结合审证求因,标本兼治。实证者,重在祛邪疏导;对虚痛,应温中补虚,益气养血,不可滥施攻下。由于“久痛入络”,对于缠绵不愈的腹痛,可采取辛润活血通络之法。

      为何说“不通则痛”是腹痛的基本病机?

      大凡不通,是指人体某一部位因积滞、痰湿、气滞、血瘀等阻碍气机,致气血运行不畅,发为疼痛,这是“不通则痛”的机理。腹痛的病机,不离“不通则痛”,分述如下:

     (1)外感时邪:伤于风寒则寒凝气滞,经脉受阻,气血运行不通而发腹痛;伤于暑热,或寒邪郁而化热,或湿热壅滞,以致传导失职,腑气不通而发腹痛。

     (2)饮食不节:饮食不节,停滞胃肠,或寒湿内停,或湿热内蕴皆可致腑气通降不利而发腹痛。

     (3)情志失调:抑郁恼怒,肝失条达,或忧思伤脾,肝脾不和,可致气机不利,腑气通降不顺而发腹痛。

     (4)阳气素虚:素体阳气不振,或久病阳气受损,阳气虚衰,无力鼓动气血,可致气血运行不畅而发腹痛;或由于阳虚,脾运失职,肾不主水,可致饮食、水湿内停,阻碍气机,不通则痛,发为腹痛。

     (5)瘀血停滞:跌仆损伤,络脉瘀阻;或腹部术后,血络受损,亦可形成腹中血瘀,中焦气机升降不利,不通则痛。

      如何辨腹痛的性质?

      腹痛拘急,疼痛暴作,痛无间断,坚满急痛,遇冷痛剧,得热则减者,为寒痛;痛在脐腹,痛处有热感,时轻时重,或伴有便秘,得凉痛减者,为热痛;腹痛时轻时重,痛处不定,攻冲作痛,伴胸胁不舒,腹胀,嗳气或矢气则胀痛减轻者,属气滞痛;少腹刺痛,痛无休止,痛处不移,痛处拒按,经常夜间加剧,伴面色晦黯者,为血瘀痛;因饮食不慎,脘腹胀痛,嗳气频作,嗳后稍舒,痛甚欲便,便后痛减者,为伤食痛;暴痛多实,伴腹胀,呕逆,拒按等;久病多虚,痛势绵绵,喜揉喜按。


腹痛:湿热壅滞证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