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亡曲》,雷马克由盛转衰的过渡作品
《流亡曲》(朱雯翻译),直译的话应该是《邻人之爱》,是雷马克写的第一部流亡题材的小说。 然而雷马克的流亡小说似乎不被德国流亡文学界认可。雷马克很聪明,很快就到美国去了,然后进了好莱坞,谋到一份好差事,还跟明星结婚。雷马克没有经历过太多流亡路上的苦难,所以他写的小说如《里斯本之夜》,实际只是一个跌宕起伏富有英雄儿女情怀的英雄故事,明显是为好莱坞而准备的,可笑的是,这本书却没有改编成电影,也许雷马克式的英雄套路在好莱坞也已经过气了。 然而《流亡曲》却很不同,尽管这本书写的很没意思,一半内容是一个青年四处碰壁,另一半内容是一个英雄到处行侠仗义,却仍能看到雷马克的思考。 小说中,主角寇恩(不知道为什么译作寇恩,一般般是科恩吧)被举报,被警察抓了起来,送到法院进行审判。 我记的不太清楚了,对于法院的描述,仿佛整个法院只有寇恩和法官两人,法官是个慈祥的中年人,同情寇恩的遭遇,但是他不能不把寇恩驱逐出境。 法官热切地想帮助寇恩,他向上级上诉,如果寇恩只被判处刑事拘留,就不会留下档案记录。然而寇恩说:“我是一个影子,连最基本的公民权都没有,留不留下记录有什么关系呢?” 法官看着寇恩,很伤感地说:“我有一个儿子,如果我看到他也有这样的遭遇,我简直不能想象我该……” 寇恩回答:“我有一个父亲,如果你看到了他……” (寇恩的父亲是犹太人,妻子是雅利安人,他一直认为寇恩和妻子的遭遇是自己造成的,一直处在自责和绝望中) 这段法院上的描写,几乎有些超现实了,寇恩代表着流亡者,法官代表着人道主义和法律,不只是寇恩和法官之间有矛盾,法官自己也在矛盾,揭示了法律的冷酷,而流亡者虽然是被同情的人,却表现出顽强的精神。 另外,《流亡曲》中有一段对于死后世界的描述,很有可能是雷马克唯一一次在书中描绘他对死后世界的想象。 犹太老人突然发现自己在边境上,城墙上有一道大门,有一个巨人镇守。老人赶紧在树林里躲了起来,打算等到天黑了,再尝试翻越边境。然而守门的巨人朝着他叫喊了起来,甚至知道他的名字。老人暗叫不妙:“这个守卫认识我,那我以前也在这里非法入境过,第二次非法入境意味着六个月的监禁。”。但是守卫一直叫喊,老人只好硬着头皮走到这个巨人面前,告诉他:“我是流亡者。我没有证件。我是一个犹太人”。然而巨人却告诉他,这个国度是为你而敞开的,有一个剧院,那里永远为你上演美好的戏剧,作为一个犹太人,一个受苦的人,你将会得到一个天使,你再也不用四处奔波受苦。 《流亡曲》的特殊意义在于,它反映了雷马克浪漫主义的写作手法。雷马克被称作德国海明威,公众一般认为他的写作极度冷静客观。实则不然,即使是在《西线无战事》中,描写过去时光的美好时,也富有浪漫主义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