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学的临床思维
梦之含光
(某大学,郑州 450000)
关键词:临床思维;神经病学
文献标志码:A
临床思维的核心是如何认识具体病人身上患的疾病,这是一项辩证法。任何疾病都有现象和本质两个方面。现象是疾病的外部表现,如症状、体征和辅助诊断检查发现的异常改变等。疾病的本质是人体脏器和器官发生病变后的病理生理反应,并通过临床现象表现出来。因此疾病的各种症候是医生认识疾病的出发点,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在具体实践中,医生对具体病人病情的认识可是客观的,但对病人病情的认识、思维和分析则又是一项主观的反应。因此,医生和病人的主客观的认识具双重性,在对疾病的判断中达成统一性。尽量提高每一方面的正确性,才能有利于调动和发挥医生与病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临床工作 中,资料可能收集不全或因缺乏特异性很强的诊断依据等情况,往往使认识思维不够全面。这就要求临床医生需反复思维,在随诊过程中反复询问病史,观察体征的变化或进行即时有针对性的辅助检查,来不断修正对病人疾病发生发展的认识,同时也验证医生自己的思维是否合乎该病人的实际情况。[1]
我们可以称临床思维的反义词为“教科书思维”,即书本或其他什么资料上的知识点(疾病诊断特征或标准)去考虑问题。这两种思维方式最大的区别就是“病人不会按照课本生病”。这句话老师经常用来教训我们,这是因为临床实践过程中患者的病是复杂、包含多种疾病的,而教科书上的疾病与症状是清晰对应的,所以我们在学习和面对患者时的情况是完全相反的,这就要求我们有培养临床思维的方法。
临床思维培训可以使用“四步法”[2]第一,树立定位诊断和定性诊断的基本观念,复习基础知识。神经解剖学是神经病学的基础学科。学生在之前几个学期接触学习神经解剖学,因为其复杂抽象,内容繁多,学生容易遗忘或记忆不深。学习神经病学时应自主复习神经解剖学,并利用视频、动画、图片、解剖标本等方式,化抽象为具体,提高学习效果;第二,以患者为中心,强调诊断流程,将理论知识对接到临床。传统教科书均从疾病入手,按照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的顺序讲解,学生接受的信息较孤立,面对患者时因为经验有限,不能快速将疾病和面前的患者联系起来,应积极引导学生转变思路,以患者为中心,从症状体征发病形式等入手,利用既往知识储备,并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来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再提出治疗方案;第三注重临床技能操作培训,进行手把手教学,夯实临床基本功。神经内科专科性强。神经专科查体、腰椎穿刺术、神经影像、肌电图、脑电图等都是必须掌握的临床技能。为了系统规范学习,教研室组织摸底考核,然后根据学生水平进行课程设计,多学科协作;第四,从典型病例入手,多模式学习,培养临床思维。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神经科病例,比如面神经麻痹、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出血、帕金森病、吉兰-巴雷综合征等。寻找临床病例病例,自己查阅相关文献,给出诊断和治疗方案并对照分析。
总之,神经病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具有较高的理论性和较强的逻辑性,学习难度较大。我们应该利用多方资源,从教科书模式向临床模式过渡,进行临床思维能力培训,以掌握神经内科常见病及多发病的诊治,提升知识水平。
参考文献
[1]黄大显. 浅谈临床思维[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0,2(4):221-222. DOI:10.3969/j.issn.1009-0126.2000.04.001.
[2]杨芬,张光运,石进,等. 四步法临床思维培训在神经病学教学中的应用[J]. 继续医学教育,2021,35(1):42-43. DOI:10.3969/j.issn.1004-6763.2021.01. 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