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半分钟能打二十响,乾隆对此却不屑——吉拉多尼气步枪

2021-04-04 16:53 作者:JameExcel  | 我要投稿

沙门芒尔少将是达武元帅的第三军中的一名骑兵师长,就在刚才,他听到了手下的汇报:奥地利军队已经排好了整齐的横列线,堵在了他们的面前。

此前,他已经击溃了几股联军力量,他的骑兵师,也是第三军中战绩最辉煌的一支部队。

当攻击命令被下达后,那些身穿灰色盔甲,戴着蓝顶高帽的不可一世的法国骑兵在喊杀声中冲向了奥地利军队,眼中没有丝毫惧色——奥地利人的阵型只有两列,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冲破。

沙门芒尔将军仿佛已经看见了那些奥地利士兵跪下求饶的场景,然而,接下来的一幕,却令他永生不能忘记。

奥军方阵前传来一声声闷响,也没有烟尘出现,但却就是这样毫无威慑力的声音,却带给了法军死神的诏书,只见第一排法军骑兵齐刷刷地倒向地面,接着是第二排、第三排...奥地利士兵每开一枪,只是低头拨弄了一下,又可以继续射击,在阵前的空地上,仿佛划过了一条死线,越过的人,将会接到死神的召唤...

这是关于拿破仑时代第二次多瑙河谷战役的一段描写,后来在骑兵炮的抵近射击下,奥地利军队终于还是溃散了,而达武元帅和拿破仑也最终包夹了奥军,夺取了维也纳,但一直到战后,法军都没意识到,奥军步枪队使用了一种精密而又昂贵的步兵武器——吉拉多尼气步枪。

诞生

气步枪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仍是中世纪的1580年的风箱气枪,现在,它被存放于位于斯德哥尔摩的Livrustkammaren博物馆。1580年,这是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是现代气枪的开始的时间。

风箱气枪,气囊存放于枪托位置

然而这玩意烦得很,开一枪之前要拿风箱使劲按个十分钟,而且精度和射程都不理想,没有得到广泛使用。一直到18世纪,气步枪才真正成为一种具备实用性的武器。

吉拉多尼气步枪是由意大利蒂罗尔州的一名枪匠贝塔拉米欧·吉拉多尼(Bartolomeo Girandoni,1729-1799)在1778年左右所设计的,意大利人倒是没啥动静,反而奥地利皇帝约瑟夫二世对此很感兴趣,下令研究这种不用火药的神奇步枪,不久便投入生产。

吉拉多尼气步枪,桌子的左上角放着的就是子弹

据说这奥地利皇帝约瑟夫打猎的时候,特别喜欢用这种气步枪,因为噪音小,而且关键在于,这玩意是有膛线的,打的相当准,在50米可谓是百发百中。

在奥地利军队中,这种步枪有个好听的名字,叫作“Windbüchse”,翻译过来就是“风之枪”,这比原来那个什么基尼好听多了(吉拉多尼:我可真谢谢你)

设计

吉拉多尼步枪在当时可谓独树一帜,因为在所有国家军队的制式武器中,唯有这把枪,是不用火药的,也唯有这把枪,是能够连续发射二十发子弹而不用装填的,看到这,你可能眼前一亮,这东西不是要逆天?当所有人都在一枪打完然后在那边使劲戳枪管的时候,合着你这玩意搬上去砰砰砰砰就能撩倒二十个人?那奥地利为啥不统一欧洲了?

古话讲,物极必反,用在这里也是一样的,虽然说吧,这玩意性能是好,但是价格贵啊!首先是膛线,这就不用多说了,得工匠手工一根根拉出来,要多少工时工钱就不用提了。其次这玩意是真正的“前线打得爽,后勤直骂娘”的货色(实际上是前线爽完再骂娘),当你扣完二十下扳机后,等待你的就是一个空空如也的气瓶,你要干嘛呢,哎,你要拿着气筒(对就是你给自行车轮胎打气的那玩意),对着这个气瓶压1500下,1500下!这可真是见了鬼了,我要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对着一个气筒死磕十分钟...

据说为此,奥地利军队想了个办法,让人开着专门运送气瓶的马车送到前线,为气枪兵更换气瓶,同时,发明了轮式气泵,打气的时候好歹能够轻松一点...

这东西的气瓶也难造的很,要把铁片捶打然后再进行钎焊密封、铆钉加固,工艺十分复杂...具体有多复杂么,我也说不上来,反正就是根本没法大规模生产就对了。关键是,气瓶坏了还修不了,哪怕只是磕磕碰碰破了一个1毫米的小口子,对不起,扔了回炉重造吧...

吐槽完毕,让我们来看看这把枪的可取之处。

先上动图...
细节,充满了贵族气息...当然,军用版上不会有这些花纹

我们可以仔细研究一下这把枪的结构,非常简单:中置弹仓,后置气瓶(气瓶兼备了枪托的作用),整体结构和燧发枪差不多。

图示

不过,这个气瓶,是预充气式的,pcp的鼻祖啊!

这个弹仓(弹梭),20发,可更换式的,这不就是弹匣吗!

它的气瓶装量足够它打30发子弹,这里就有问题了,为啥是30发呢?它只能装20发啊,如果考虑到更换弹匣,为什么不弄个40发的呢?

你得考虑到一个问题,这是pcp啊,气满的时候,这东西能打110米,气用了一点,可能就只能打100米了,这越到后面,不是打的越近吗,如果设计只能打20发,那我最后几发,子弹是不是从枪管里滚出来的?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步枪还有一个下挂气瓶版,据说这个版本能打60发,虽然丑了点,但是多少能增加点续航能力,关键时刻或许能保命...

下挂气瓶版,下面那个像M67手榴弹的就是气瓶,可以注意到这个版本是木质枪托,同时没有弹梭的设计,也就是只能一发一发装填,可能是猎用

接下来来说说威力。

吉拉多尼气步枪的威力不可谓不大,它发射的13mm铅弹,威力与如今的9mm帕弹伤害相当,能够击穿1寸厚的木板。

而且这种铅制圆弹命中目标后就会扩张变形,要知道这东西可是有毒的,当时的医疗条件下,除非截肢,否则...命不久矣。

13mm铅弹,从左边的侧视图可以发现,这种铅弹并不是完整的圆形,其侧面有一道一道的刻痕,这是为了使它能够贴合膛线,吉拉多尼步枪一共有12根膛线。
这玩意要是命中人体...值得一提的是,从图中铅弹的侧面(刻痕处)我们可以发现焦黑的痕迹,这是铅弹在枪管中摩擦所导致的,但纯铅并不能产生这样的痕迹,因此我判断这种铅弹在制作时里面掺入了少量的锡

服役

吉拉多尼气步枪总共的产量不到1500把,相比法国的查尔维尔燧发枪这种堪称“拿破仑的AKM”的总共七百万把产量,只能默默流泪了...

奥地利军队使用过这种步枪,这是毋庸置疑的,在许多战斗中,都有他们的身影,奥地利军队中还有专门的“气枪兵”这一职务。

奥军的气枪兵从最精锐的猎兵(jaeger)中挑选,其标配为1 把吉拉多尼气步枪、100 发铅弹(20 发装在枪上,80 发装在4 个弹梭里随身带着)、3 个压缩气瓶(1 个在枪上,另2 个放在身上备用),还有擦枪杆和打气筒(以备不时之需)。

从右到左分别是:弹梭、气筒压杆、气筒,皮包前部是两个弹梭、擦枪杆,皮包后面是气瓶,这种皮包是每个气枪兵必须携带的

美国人也曾经获得过这种气步枪,数量非常稀少,但他们却是有迹可循的,各位请看这幅油画。

这幅画描绘的是刘易斯和克拉克(Lewis & Clark)领导的探索队对美国西部展开的开拓行动,图中戴着白羽船形帽的军官就是刘易斯,可以注意到他手中拿着的就是后装气瓶式吉拉多尼气步枪,从印第安人脸上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此时既惊讶又恐惧

英国人也得到过少量的吉拉多尼气步枪,根据记载,大概在1793—1801 年之间,英军也曾使用吉拉多尼气步枪与法军进行过战斗,但由于数量过于稀少,并没有什么大的战果。

令人惊讶的是,1793年,著名的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事件中,马嘎尔尼从西洋带来的诸多贡品中就有着一支吉拉多尼气步枪,当时的清朝皇帝乾隆由此获得了它,不过,清朝并不重视火器,对于这种“气铳”,想必也没有足够的重视,史料中并没有乾隆使用该种气枪的记载,至于乾隆到底有没有用过它,谁也不知道,它可能一直被放置在宫廷仓库中纳垢蒙尘,最后不知所踪。

欧洲人对当时马嘎尔尼访华所作的油画

使用

重点来了,接下来我要教大家怎么使用这种步枪!以防你们以后有机会得到它的时候,不知道该怎么用.....(可能有机会的吧)

我们拿后装气瓶式作例子...

首先,有人已经帮你打完了气(没错,他现在正躺在地上,累得直喘粗气),你接过气瓶,接下来,你要找一点干净的水,在气瓶口的皮质垫圈上,稍微涂抹一下,这是为了保证它的气密性良好。

然后将气瓶口对准连接处,慢慢旋转进去,拧到最紧,好了,气瓶安装完成。

弹梭以同样的方式安装,在前部的连接口,依旧是拧进去(不要插拔,它有螺纹,会坏的...)。

好,装填完成!我们把击锤用力向后掰,直到它发出“喀喇”一声,这意味着子弹已经进入待发状态。

把扳机护圈前面的拨片往下拨,打开保险。

最后,瞄准目标(我希望那不是个人)开火。

砰...


半分钟能打二十响,乾隆对此却不屑——吉拉多尼气步枪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