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虾复原の编年简史
1892年,Whiteaves描述了人类发现的第一种恐虾,并将其命名为Anomalocaris canadensis(加拿大奇虾),因为标本只保存了爪,Whiteaves将其解释为叶虾的腹部。

1902年,Woodward首次尝试复原A.canadensis,给爪子后部加上了一个推测的甲壳。

1911年,Walcott描述了一种恐虾的口部化石并命名为Peytoia nathorsti(纳氏皮托虾),将其解释成水母,同年描述了P.nathorsti的完整标本,将其命名为Laggania cambria(“寒武拉甘虾”),解释为海参。


1917年,Burling把斯坦利虾属未定种Stanleycaris sp.的爪加在节肢动物Sidneyia身上,作为一种复原的猜测。Walcott同意这种复原,因为当时只有西德尼虫Sidneyia的体型能搭配上这么大的爪子。

1928年,Henriksen认为A.canadensis的爪与土卓虫Tuzoia的壳有联系,作为一种复原猜测。

1957年,Madsen提出A.canadensis是多毛类环节动物。
1960年,Simnoetta与Cave首次讨论了A.canadensis正模是节肢动物附肢的可能性,但得出的结论还是更可能是身体。
1978年,Morris重新研究了L.cambria的标本,将其解释为水母Peytoia压在了海绵上。
1979年,Briggs提出A.canadensis的正模就是某种未知节肢动物用于步行的附肢,全体则超过1m。同年Morris与Whittington也提出Peytoia不该是水母。
1981年,Whittington首次发现完整的A.canadensis标本,它保存了与A.canadensis正模一样的爪、与Peytoia相似的口部,还有身体。同年Bruton证明Stanleycaris sp.的爪子不属于Sidneyia。

1985年,Whittington与Briggs基于完整标本修改了对A.canadensis的描述,并将P.nathorsti改名为Anomalocaris nathorsti,归入奇虾类动物。同时他们又认为这两个物种不是节肢动物,而代表一个未知的门。至此奇虾已经隐约有了今天的样子。
1986年,Bergström重新研究了A.nathorsti的标本,提出其背部分节的构造与节肢动物的背板相似,同时腹侧有分节的腿。

1991年,Bergström复原的A.canadensis被公开,身体分节并且带有细长的腿。

1992年,澄江恐虾空降战场,这一年中,周桂琴、陈均远、朱茂炎等研究者们发现了两块完整的抱怪虫Amplectobelua属和一块完整的奇虾Anomalocaris属标本(著名的ELRC 20001)。


1994年,陈均远等人公布了这些澄江完整恐虾标本的发现,强势助力了恐虾类的研究。

1996年,Collins根据新的完整A.canadensis标本进一步完善了对其的描述,把A.nathorsti又更名为Laggania cambria,建立了恐虾纲与射齿目,至此“恐虾”一词正式诞生,奇虾的复原也基本与今天相同了。

在这之后,奇虾的细节复原和分类情况还在不断变动,但是大体构型已经不再变动。

鸣谢:@南蚌刘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