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手搓生命”?Nature重磅:高仿人造胚胎诞生,或可发育成器官

2022-08-29 09:52 作者:时光派官方  | 我要投稿



大家都知道生命的起源:精子和卵子遇到一起,开始分裂分化,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个体,从母体中娩出。

但是你有想过不一样的“开局”吗?如果能不用那么复杂的一步步结合就能“创造”出生命的原料,那么相比生物组件的替换也会容易很多吧。

为了解决“器官移植”紧张的局面,一代代科学家竞折腰,直到2012年诺奖的细胞重编程技术让大众看到了一丝丝希望:干细胞可以“创造”,那么或许器官再生也不是梦[1]?

今日,生物学顶刊《Nature》上发表的重磅研究可能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另一种思路:剑桥大学Magdalena Zernicka-Goetz教授团队用几种干细胞构建了模拟胚胎,并发现这个“人造胚胎”拥有分化发育出各种器官的潜能[2]


那就由小编带领大家一起阅读这篇文章,探寻这个“人造胚胎”里蕴藏的秘密。



在开启正文之前,先让我们一起来简单了解一下胚胎发育的过程吧!

受精卵形成14天后,胚胎会通过n次分裂,进入到一个关键时期:原肠胚。


图注:受精卵发育到原肠胚的过程

而从原肠胚开始,胚胎细胞就正式开始向不同的组织器官的方向发展,可以区分为不同细胞群[3]。外胚层会发育成皮肤,神经系统和其他外部组织,中胚层会发育成肌肉,骨骼系统和循环系统,而内胚层会发育成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上皮组织。


图注:胚胎从囊胚向原肠胚发展的过程

正因为此,“一入原肠深似海”,自此胚胎可以被看做一个小小的生命了。而本文的研究正是在以原肠胚为主体的胚胎上进行的。






在以往的“人造胚胎”制造实验中,胚胎干细胞(ESCs)往往作为“经典原材料”,却存在不能概括神经发育的整个发育过程的问题[4]。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这次的研究中,研究者们在ESCs的基础上又加入了另外2种干细胞:胎盘发育中十分重要的滋养层干细胞(TSCs)和诱导表达了发育重要转录因子Gata4的胚外内胚层干细胞(iXEN,“专注”肠道分化)


图注:人造胚胎和自然胚胎的发育过程

将这三种细胞一起培养4天,原肠胚形式的“人造胚胎”ETiX-胚状体就初具雏形,继续培养到6-8天,“人造胚胎”已经和自然胚胎(第7.5-8.75天)高度相似,到8天实验终止时,这二者在形态和分化内容上不能说“毫不相干”,只能说“一模一样”。


图注:“人造胚胎”第8天(下)和自然胚胎第8.75天(上)在形态等方面高度相似

为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除了细胞种类,研究者们还实时监测了各种不同分化方向细胞的占比、出现的时间线、以及基因表达,惊喜结果跃然纸上。


神经系统

和自然胚胎一样,在第6-8天,“人造胚胎”的神经呈“爆发性”式发育,表达后脑和脊髓、前脑、中脑和中脑-后脑边界标记物的细胞一应俱全,且细胞类型、表型和分化轨迹也和自然胚胎完全一致。甚至敲到其中一个关键基因,“人造胚胎”也能和自然胚胎表现出一样的“反应”。


体细胞团和心脏

在第7天,“人造胚胎”中发育出了骨骼肌、血管和皮肤的前体——体细胞团,且和第8天的自然胚胎表现出一样的大小和细胞数;到了第8天,“人造胚胎”中出现了“心跳”,和自然胚胎第8.5天的情况相一致。


图注:“人造胚胎”最早的心跳

原始生殖细胞

这个细胞群出现在外胚层的近后区域,在“人造胚胎”中于第6天出现,无论是在细胞表型还是数量上,都和7.5天的自然胚胎没有差别。

除此之外,“人造胚胎”也是严格按照自然胚胎模板在发育,第6天开始分化出卵黄囊细胞,到第8天在卵黄囊中长出了血岛,前肠和后肠袋也在第8天被检测到,预示着肠道的发育。

“人造胚胎”相当严谨,这些早期胚胎发育中十分重要、不可或缺的过程在人造胚胎中都“配备齐全”、“整装待发”。






“人造胚胎”蓬勃生长,极大程度上模拟了自然胚胎的情况,这在科研和转化上都具有巨大的意义。科研上,它能代替实验动物胚胎成为简便易得的试验模型;转化上,研究者们相信,只要给予合适的生长诱导环境,人造胚胎有很大的可能成为解锁“再生器官”的密码。

但是,肯定很多人已经开始思考伦理的问题了,这么发育下去,不会成为真正的胚胎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首先,人造胚胎无法发育胎盘。搜集“人造胚胎”和自然胚胎中所有的26种细胞,独独有一种细胞在“人造胚胎”中检测不到:对应于自然胚胎胎盘簇的连接区的细胞。

这种细胞的缺失继而导致“人造胚胎”胎盘外锥体(EPC)发育不完全,而EPC是胎盘发育的关键前体,EPC发育不全,“人造胚胎”的后续发育营养难以为继,自然不可能成为真正胚胎[5]。


图注:从EPC(左)到胎盘(右)[5]

除此之外,“人造胚胎”还是存在很多“小瑕疵”。和自然胚胎相比,在心脏发生过程中,“人造胚胎”没有清晰的心脏环,心脏区域面积也偏小;在肠道的发育中,“人造胚胎”和自然胚胎的时间线一样,分化轨迹却不一样;在卵黄囊的发育中,“人造胚胎”则更容易发育出“未成熟卵黄囊”,影响后续生长发育。


图注:“人造胚胎”和自然胚胎的差异性:心脏面积更小(左)、肠道分化轨迹不同(右)

“人造胚胎”另辟蹊径的“开局”已经很“高仿”了,但是要“成为”自然胚胎还远远不够,自然也就不用考虑胚胎伦理问题。



时光派点评


看完整个研究,小编不禁啧啧称叹:不愧是剑桥大学的大佬教授,竟能“手搓生命”,开辟新的“胚胎开端”方式。

这种“高仿原肠胚”在器官再生方面的潜力自然是不言而喻,但是要“制造”这么一个“人造胚胎”,还是需要来自小鼠的几种干细胞,“原料”限制让“人造胚胎”技术仍然局限在“需要孕鼠”的条件上。


那在这种情况下,就很适合将细胞重编程技术和该项技术结合起来。现如今,细胞重编程领域正在试图应用IPS细胞诱导分化为可应用的心脏组织[6],那么如果用IPS细胞来代替胚胎干细胞呢?或许有一天,就能打破“干细胞”的条件限制,真正实现山中伸弥小时候的梦想:

不需要用人分离的胚胎干细胞,只需要用普通的体细胞进行重编程,再进行组合分化,就能培养出全新的、可替代的移植器官来,而千万等待器官移植的人,也能被拯救于水火之中。



本研究题为《Synthetic embryos complete gastrulation to neurulation and organogenesis》,发表于生物学顶级杂志《Nature》,通讯作者为剑桥大学教授Magdalena Zernicka-Goetz,第一作者为剑桥大学Gianluca Amadei,研究由NIH先锋奖(DP1HD104575-01)、欧洲研究理事会(669198)、威康信托基金(207415/Z/17/Z)、开放慈善/硅谷社区基金会、韦斯顿海文斯基金会和滋养层研究中心支持。


—— TIMEPIE ——

参考文献

[1] Yamanaka S. (2012).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Cell stem cell, 10(6), 678–684. https://doi.org/10.1016/j.stem.2012.05.005

[2] Gianluca Amadei, Charlotte E. Handford, Chengxiang Qiu, Joachim De Jonghe, Hannah Greenfeld, Martin Tran, Beth K Martin, Dong-Yuan Chen, Alejandro Aguilera-Castrejon, Jacob H. Hanna, Michael Elowitz, Florian Hollfelder, Jay Shendure, David M. Glover & Magdalena Zernicka-Goetz. (2022).Synthetic embryos complete gastrulation to neurulation and organogenesis. Nature,

[3] Tyser, R.C.V., Mahammadov, E., Nakanoh, S. et al. Single-cell transcriptomic characterization of a gastrulating human embryo. Nature (2021).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1-04158-y

[4] Xu, P.-F. et al. Construction of a mammalian embryo model from stem cells organized by a morphogen signalling centre. Nature Communications 12, 3277 (2021).

[5] Estela Bevilacqua, Aline R. Lorenzon, Carla L. Bandeira, Mara S. Hoshida. (2014). 10 - Biology of the Ectoplacental Cone,The Guide to Investigation of Mouse Pregnancy. Academic Press, 113-124. https://doi.org/10.1016/B978-0-12-394445-0.00010-2

[6] Takeda, M., Kanki, Y., Masumoto, H., Funakoshi, S., Hatani, T., Fukushima, H., Izumi-Taguchi, A., Matsui, Y., Shimamura, T., Yoshida, Y., & Yamashita, J. K. (2018). Identification of Cardiomyocyte-Fated Progenitors from Human-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Marked with CD82. Cell reports, 22(2), 546–556. https://doi.org/10.1016/j.celrep.2017.12.057

“手搓生命”?Nature重磅:高仿人造胚胎诞生,或可发育成器官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