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清朝】说一丈不如行一尺(三)
【中國.清朝】说一丈不如行一尺(三)
在影视文学作品中经常提到的奏折,是清代特有的官文书。它始行于康熙二十年前后,当时还只限于极少数亲信官员使用,是君臣之间的一种机密通信文书,康熙一朝总共才有一百三十七名官员获准写折子。
到雍正时,奏折就作为内外臣工普遍使用的向皇上奏事进言的重要官文书,而日渐确定下来。在雍正朝,有权可以直接给皇上写奏折的人多达一千名以上。这样,雍正几乎每天都要审批数以万字的奏折,他自己就曾说:“各省文武官员之奏折,一日之间,尝至二三十件,多或至五六十件不等,皆朕亲自览阅批发,从无留滞,无一人赞襄于左右。”
奏折成为雍正了解天下吏治民生的重要途径。那么,雍正是如何看待和使用奏折的呢?
3.报喜更要报忧
雍正认为,地方情况如实上达,是朝廷制定治国安邦行政措施的重要依据。关于这点,他曾对湖南巡抚王国栋说:朕就是有神仙一样的本事,也不过是根据你们这些地方大吏奏报的情况来料理决断。因此,他反复告诫内外百官,务必据实上奏言事,万万不可隐饰。
雍正二年(1724)二月,新任江西布政使常德寿在赴任前夕进宫陛见,雍正当面训导他:“你到江西要实心任事,洁已奉公,一毫不欺,凡事据实奏闻,务使有益于地方民生。”雍正六年(1728)六月,江南崇明水师总兵林秀奏报地方米价等事,雍正在折子上的批复中叮嘱道:“一切奏陈,务宜据实无隐,不可丝毫虚饰,以蹈欺蔽之咎。”
雍正警告臣工,如果奏报的不是真实情况,实在是有害无益。他在广西巡抚金鉷的一件奏折上批示:凡所奏地方事宜,不可有一字欺骗隐瞒,一点儿都不能粉饰含糊。
他犹恐这样说还强调得不够,又晓谕道:“切记之,事情无论巨细,但务一据实不隐。”雍正接着谈到,地方百官都能如实奏报了,当皇上的才能倚赖不疑,这样就是诸臣没有折子送来,朕也放心。不然的话,不知道你们隐瞒了什么事没有报,也不知道你们奏报上来的又是怎样粉饰的,则朕没有一时一刻不在忧虑了,这不是爱朕,“正所谓苦朕之举”。
封建官场报喜容易报忧难。雍正要了解天下真情实况,对报喜亦报忧敢讲逆耳忠言者多加褒奖。自雍正元年(1723)开始,翰林院检讨孙嘉淦屡次上书皇上,直言时政弊端、君王过错,甚至弹劾皇亲。
雍正公开表示“服其胆”,对朝中九卿大员说:朕即位以来,孙嘉淦凡遇国事总是直言极谏,毫无顾虑,朕不但不怪责他,反而一再加恩,朕就是鼓励众臣直言。
雍正年间,署理四川陕西两省军政要务的总督岳钟琪,就因为“报忧”而多次受到雍正的夸奖。雍正三年(1725)五月,岳钟琪将他四月间自西宁起程前往平凉沿途所见地方少雨情形奏报,雍正夸赞道:“凡地方事情,皆如此据实不加丝毫隐饰方合朕意。朕所望内外大臣者,即此一真字耳。”
贪官污吏压榨百姓的惯用手法就是摊派克扣,岳钟琪将川陕两省乱摊乱派的名目进行综合,共有三十多项,他把这一情况如实奏报朝廷。雍正夸赞岳钟琪毫不护短,一片苦心,朱笔批示“此奏甚属公诚”。
雍正还指出,不但四川、陕西有乱摊乱派的现象,其他各省都一样。为此,雍正选派一大批官员调往四川、陕西,让岳钟琪坚决果断地替换各府州县的不法贪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