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课程全集 第一季 (32讲)( 2019年秋)

文学理论课学习笔记
2023/6/29又开始学习啦,我坚定选择中文系,慢慢更吧,想先听一会。
注意:我划掉的地方代表是个人思考,不是课堂笔记,加灰的是我觉得有意思的例子讨论,本人属于门外汉(高三生暂定选中文系哈哈哈,因为很喜欢),当成兴趣课学,所以笔记谨慎查看。
做的笔记对我个人的价值性很高
绪论:什么是理论?什么是文学理论?
1、什么是理论
(1)理解理论
理论约等于哲学
区别:理论不是系统化的方法论世界观
理论类似于就事论事。
理论是对现象的抽象分析和概括
(2)理论要求的能力
①深入思考能力(反思批判)
对那些不那么可疑的习惯性的常识的反思
e.g.初高中学习的固定定义
突然觉得自己以前面对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的想法很可怕,不像个别同学会提出质疑,但其实再一想也挺正常,因为我完全不会这个领域,质疑与创新往往是建立在入门之后。
所以个别同学的质疑一般会演化到无异议的争论之中。
游戏的本质:赚钱→让人上瘾→对人性的洞察(问题:你想玩游戏还是有人推着你玩)
很多事情就像游戏一样,信息茧房
②分析现象背后本质(现象阐释)
深入思考,反思一件事对不对,只是不断质疑,只会陷入循环,最终导向毫无意义的抬杠。
所以我们需要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这个结论。
往往需要我们们有大量的知识储备,才能去解决这些问题,要不然就是乱弹一气
人的非理性始终大于理性
做选择的时候犹豫,对于前后态度转变之快的解释是做出选择前的你跟做出选择后的你不是一个人
张爱玲的红玫瑰白玫瑰相当形象
(3)乔纳森卡勒《文学理论》中对其的定义
①理论是分析的话语
②理论是对常识的批评
③理论具有反射性(反思性)思维的思维
④理论是跨学科的
2、什么是文学理论?
(1)理解:是文学的“哲学”
同理论的理解
是探讨抽象问题(同高中具体学一篇篇课文不同)
本质上是文学研究(冷峻)
误解:中文系的学生实际上很冷峻,因为了解了本质,有点像是对文科的理解
对于中文系学什么的误区
“我们中文系不是培养作家的,我们中文系是决定谁当作家的。”
下面探讨一些问题(冷峻的方式)
①作者之意VS读者之意
对于高中的现代文阅读题,好事的作者经常会找到文章作者,让他做题做不出,就大肆宣扬毫无逻辑,中学教育的病态。
作者对自己的文学作品是否有绝对解释权,权威性?
优秀的作品反映了社会最本质的规律,是不受个人主观意识的影响(有时候感觉不受自己控制,角色自己活)
②你是否看到一只鸡?(电影学)
当我们看电影作品时,我们看到是我们最熟悉(取决于我们个人经历知识)的东西,所以每个人看事物都具有主体差异性。
(但这样就可以随意解读吗,真理只有一个)
③随意解读VS科学解读
前提:基于文本后的差异,在某个区间之内的差异,所以随意解读不可取
④为什么要阅读
(接受性/反思性阅读)
应该反思为什么
专业性体现在反思性阅读,也就是享受过后思考原理机制,不然永远是普通读者(这部剧好看,是什么套路模式?这是怎么让它好看?可能渗透了什么价值观)
(2)评价作品背后的价值系统
评价作品后面后很大的理论系统
文学理论是决定把谁写进文学史的理论
系统是变化的(时代不同,价值观不同)
喜不喜欢一部作品没有标准,评价一个作品好坏有标准。
普通人很随意地把喜欢一部作品与作品好坏结合起来,是错误的
(3)提供解读作品角度方法
有的作品很难懂
两种情况:看不懂令人愤怒,看不懂令人敬畏
我们试图去解释,那解释的含义会不会故弄玄虚自以为是了呢?
一切的意义都是阐释的结果,没有阐释就没有意义
理论就是要解读更深刻的含义,看到的视角不同。
书的类型会形成雅俗观念(小说与《百年孤独》)
(4)跨学科性
要不断学习,广泛学习
3.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
1.文学研究的四要素
艾伯拉姆斯《镜与灯》提出:
作品 (核心)结构,语法,字音...
作者:什么心情什么经历...
读者:读者读到的是什么?是否被读过才叫世界:文学作品反映了什么世界...

2.文学理论研究的五个方面
文学本质论、活动论、创作论、文本论、接受论
老师建议:
教材是基础,参考书目是辅助
教材要吃透
读不懂的硬着头皮要读,你学才可能有一天读懂,不学永远不懂
一定要多读(趁着大一),教材要结合文学作品一起使用
不要凭借书名简介选择
★涉及书籍:
绪论:
1.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半生缘》
2.【俄】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战争与和平》
3.【德】克拉考尔《电影的本性》
4.【美】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传统》
第一章:文学本质论:文学是什么?
引子:给文学下一个定义
文学跟非文学的界限是什么?
哲学的元问题(基本性根本性问题)
一、文学的“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
区别:现象背后有无本质(本质:一个事物存在的根据,跟其他的区别)
反本质不等于无本质(本质极难用一句话概括,但始终有本质,我们要追问是你认为他是文学的那个原因是什么,那就是本质)
文学本质:文学性(使得一个文学作品成为文学的特性)→俄国形式主义者雅各布森
二、文学性
(一)文学的存在方式:
- 物质性的存在×物质上不构成文学
- 精神性的存在√
(不包括载体)
(二)文学性的四个维度(找框架)
1.维度
补:另学美学
(1)审美、文化
- 人把握世界的三种方式(真、善、美)
①文学与真→真实不是与现实符合而是追求真实感
②文学与善→文学不是以善为最高目的,而是美为最高需求
文学作品中更喜欢林黛玉,现实生活更乐意跟薛宝钗打交道。薛宝钗是被文明完全驯化的人,而林黛玉体现了人性的光辉,追求一种天性的释放
③文学与美
(区别:美学:学科|||审美:人类活动)
美的本质:是否是实用性,美是无功利的
康德对美的定义:
- 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满足需求,但满足的是更高的需求)
- 无概念但具有普遍性(在审美上会争论,不要否定别人的审美,会吵架,而且没办法和解,你在否定他的前半生)
- 还有两点略
黑格尔对美的认识:
- 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透过一个载体来欣赏自己)
- 理念的感性呈现
柏拉图提出洞喻、床喻→进行二元构建:现象世界,本质世界(理念世界)
画画追求的是神似而不是形似,画的是本质而不是单单的这个物体吗,产生不了共鸣
(对于概念课后认真思考,能够自己论述清楚,举几个生动形象的例子)
(2)语言、符号
(审美只是把艺术与非艺术区分开来,但不能把文学与非文学分开,文学只是艺术的一种)
补:另学语言学
①语言的基本特征
A.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
a.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
概念辨析:
一组:
能指:符号本身(抽象表达)
所指:符号的指称对象(具体实物)
➡语言的任意性/约定俗成
二组:
语言:词汇系统语法系统
言语:日常的个体语言活动
三组:
组合:横向的句段关系
聚合:纵向的联想关系
b.罗兰巴特《神话学》
一组两词构成一组简单的语言系统
加上文化就变成了二级系统
eg1979《枫》被禁电影
c.语言本身就是一个世界
语言(日常生活说的)与文字(文人所写的)割裂,造成符号隐含意义越来越多
eg文学的美好不仅仅在于主题,没有不太影响
B.语言的话语
福柯《疯癫与文明》《规训与惩罚》《知识考古学》《词与物》《性史》
发散谈:
精神病是真的疾病还是社会权力的规范
无法确认是否是正常人
边沁的全景敞式主义——隐性权力
话语的定义:(比语言大)
语言:交际工具
话语:语言的社会存在(文学研究进入这层面)
话语包含什么: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
eg鲁迅的《祝福》
②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