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形象宣传片文案写作的万能公式?

不论是品牌形象片,还是政府宣传片,都是想要传递一些观点、观念。广告文案如果存在所谓的『万能公式』,那可能就是一种让普罗大众更易于理解、更乐于接受的沟通方式。」


问:老师提到了《中国2019》这部片子比较完整体现了如何运用「文案万能公式」,能否具体分析一下?
海峰老师:我在从业初期,也很困惑,广告文案到底有没有所谓的「万能公式」?到底存不存在着类似通用工具包的规律,可以直接套用来写文案?这几年,我也一直在持续思索这个问题。《中国2019》这部形象片的文案,可以说代表了某种「典型」,排比句,「总分总」结构,开篇先抛出设问(主旨)「是什么 让中国成为今天的中国」,然后从不同角度、维度进行诠释。

《中国2019》文案(节选)
是什么 让中国成为今天的中国?
是日出前多浇的1遍水 (农民,陕西)
是比昨天多跑的11单 (快递员,上海)
是零下40度的汗水 (冬捕,吉林)
是24点后新的开始 (桥梁设计师,广州)
是生命禁区里坚守26年的青春 (巡山队员,可可西里)
是极限之上增加的10公斤挑战 (消防员,北京)
……
创造历史的是伟大
更是一个又一个平凡的小
成就辉煌的是梦想
更是一个又一个追梦的人
初心不改70载
做更多 为更好
尽所能 为所有
是我们 让中国成为今天的中国!

我现在对于所谓「万能公式」的理解,如何思考品牌传播、价值观传播、政府形象片的文案,更类似写议论文的逻辑——就是我想和大家沟通一个观点、态度或理念,想让大多数人接受这个想法,通过文案铺垫、分论点诠释,一步一步论证这个观点是正确的、行之有效的,让大家认同我的想法和价值观。

问:能否分享一下,《中国2019》这部国家形象片的文案创作过程?
海峰老师:接到一个项目之后,我首先会考虑,这部片子后续主要会在哪里播、播给谁看。《中国2019》这个案子的传播背景,主要是中宣部希望在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在特定场合(驻外机构、领事馆等),面对特定人群(驻外大使、外交官等),向世界介绍中国。
第一步,我先理解了客户的需求,面对外国人,在驻外机构的招待会现场播放,介绍中国70年的成就。能被邀请参与这些官方招待会的外国人,应该多少都对中国有初步的了解,如果再像传统的国家宣传片那样,堆叠数据、罗列成就,好像就有点缺乏新意。
所以,在构思文案的时候,我进一步想,这些外国人对中国虽然有一定的了解,但肯定没有我们中国人那么了解中国。这70年走来,有很多的成果,但是这些辉煌具体是怎么来的,可能外国人就不太了解。从这个想法切入,就提出了开篇的第一句设问,是什么让中国成为今天的中国?
接下来的每一位的小人物,都是在回答这个「是什么」,不同职业的人都在各自的工作中努力,个体自己的生活变好了,中国整体也就变好了。

同时,结合数据,但不是那些宏观增长的大数据,而是具体到每一个小人物,把数据落实、分散到每一位个体身上,让数字变得更加真实、具有感染力。

《中国2019》这部片的文案,由设问开篇,然后找论据,通过不同面向、不同维度的散点人物,支持这个「设问」。本质上,是每一位勤劳、善良、质朴、努力工作的「中国人」,让中国成为了今天的「中国」。然后,在片尾,所有概念、点状式散点又都整合到一起,升华成了群体的核心价值观。

这种「总分总」的结构方式,也便于和客户沟通。首先确定核心论点,大家都觉得这个观点是正确、有效的,再继续往下推进分论点。70周年形象宣传片的整个工作流程,非常繁琐,可能会面临各种突发情况。后续,执行过程中,如果原本定好拍摄的小人物出现了变数,也可以在确保整体大方向的前提下,灵活、机动进行替换。

「是(什么)……」这样的句式,类似积木的排列组合,也可以做出层层递进的效果。围绕核心论点,每一个分论点的排比句,都可以有2~3种替换方式。「总分总」的文案结构,之所以说是「万能公式」,也是因它的灵活多变,可以依据各种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大峰影视课堂#73期 政府官方影视文案创作直播课
直播课程大纲:
1.都是“正能量”,为什么效果不一样?
2.怎样才能“出圈”、“刷屏”、“爆款”、“入脑”?
3.“情感”和“情绪” 哪个更重要?
4.什么样的“文案”才算“好文案”?
5.文案复盘
#免费报名
直播时间:3月1日 20:00
课程形式:PPT+在线视频
主讲:海峰老师
免费报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