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救风尘》到梦华录,为何越来越封建

传统文化复兴这一口号是什么时候提起的呢?作为一名汉语言文学的学生,我所知道的最早的提出复兴传统文化的应该是八十年代的“寻根文学”,寻根文学的作品里或多或少的流露出儒家或道家的思想,从那以后就有了所谓的复兴传统文化。
寻根文学的主体大部分是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完整的关于传统文化教育的知青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完全处在浑金璞玉的状态,他们生在红旗下,对于传统的了解甚至还不如村中的老农。但是就在他们摒弃了红宝书,接触了一些孔子庄子的言论后,他们就觉得自己十分的浅薄,觉得老祖宗的智慧真是如大海般深厚,于是乎他们就调转船头向这一条道路上行驶了。革命结束后他们的地位又回到了那个高度,他们又有了话语权,开始研究这些典籍,开始以主观的方式解释这些典籍,当年的伤痕知青成为了国学大师。传统文化复兴的道路开始走上了“正轨”,在社会主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

一些优秀的作品诞生于封建社会,多多少少会带有一些封建色彩。如果连正视封建色彩的勇气都没有何谈去改造封建呢?一没有正视短处的勇气,二没有分辨主次矛盾的能力,拿什么去创作一部好的作品呢。赵盼儿身上那种为朋友挺身而出的勇气和与纨绔子弟周旋的智慧是应该得到肯定的,赵宋二人的命运是值得同情的,周舍的薄情寡义口蜜腹剑虚情假意和仗势欺人是应该大力批判的,连我这样的未出茅庐的学生都知道有这些角度去讲这样一个讲了八百年的的故事,而这些传统文化的复兴者却只想着jinv卖不卖身,自己的琴曲平常人配不配听……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确实是传统复兴,前者为了照顾眼时下这些眼里头见不得“脏东西”的观众去特意强调jinv不卖身,还要背叛阶级骂一嘴那些以色侍人的姐妹,一种越描越黑的愚蠢方式。后者简直不能出现在社会主义社会,甚至于资本主义社会中这样的话也行不通,这句话才是正宗的封建社会的那种“礼不下庶人”的味道。
这里谈一些文学作品中关于jinv的描述,去打醒那些对于这些“传统风流韵事”的幻想。因为我没有看过确切的数据,只能通过一些文学作品的描述来了解,窥一斑而知全豹,文学作品还是有局限性,现实只会比文学作品更加残酷。首先是《救风尘》,周舍将宋引章娶回家后非打即骂还想将她置于死地,《占花魁》中的花魁不从纨绔而被扔在路边,京剧《玉堂春》里的苏三先是被沈雁林买走,后又被沈的大房陷害差点死于非命,话剧《小井胡同》里许六的老婆也是一位从良的妓女,因为无赖的调戏而喝了取灯儿(北京话,指喝了火柴头上硫磺兑的水,是自杀行为),《姐姐妹妹站起来》这部电影就更不用说,看过之后若还是心存怀念那就是非蠢即坏。
上文所说的都是封建社会加之于女性同胞的迫害,应该被彻底抛弃的糟粕却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去宣传,不正视封建社会对于女性的迫害是对她们最大的迫害……,就如同宣传穷人如何穷的一样,如果非要把穷人的穷说的不那么穷,那这不是宣传,这是拿穷人消遣,jinv描写同理。
把伪传统当成传统文化复兴,真正的传统无人问津,封建主义大肆fubi。小布尔乔亚的内心得到了满足,以传统为噱头的商家挣到了钱,“传统文化”得到了复兴,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也是像《救风尘》一样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

很喜欢《救风尘》中赵盼儿对阵周舍的一句词——“若信这咒盟言,早死的绝门户”一个既自信又智慧还有勇气的形象跃然纸上,这不比充文化人问杜子美的诗来得直截了当的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