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屋仁之助|宽容对待人与人之间的评判与差距
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工作时有人不请自来地对你指手画脚,会议中、讨论会上自己提出的意见遭到了反对,辛辛苦苦做出来的策划案被领导一口否定……这些都是类似于在评论栏看到反对意见的情形。
正是因为没有听到“自己想听的话”,所以才不开心、怒火升腾甚至悲愤沮丧。
在此,我想借用朋友的一篇博文提出应对策略,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迪。
朋友B在博客中这样写道:
当听到“如果你能再……就好了”或者“你可以尝试……去做”这样的建议和反对意见时,我会这样反思:正是因为我“没能”想到、做到这些,才会被人提点、批评。
比如,参加某次聚会后,有人这么评判我,“太一本正经了,真无趣”。于是,我首先回想自己的言行举止,“哦,原来我这个人一点也不风趣”,这么一想,心里就不会产生过激的反应了。
继而,有一天,我又突然意识到:向你提出“如果你能再……就好了”或者“你可以尝试……去做”这样的建议、反对意见的人,实际上对你抱有一种美好的期待。正是因为他们觉得你能“做到”,或者说他们相信你能成为、能做到他们希望的那样,才提出了建议或意见。
比如说那个评判我“太一本正经了,真无趣”的人,就是因为他觉得我 “应该有风趣的一面”,所以才会如此评判。如果他一开始就认定我是一个呆板无趣之人,或许连评判也不屑了。
如果明知对方绝对做不到,或者即使做到了也与他自身格格不入的话,那么我们通常不会提意见或建议。举一个简单的例子,面对一个先天不长头发的人,我们不可能说出“你把头发再留长一点就更帅了”之类的话。
所以,当听到、看到反对意见和建议时,可以不悦,但一定不要忘了告诉自己:并不是自己做得不好,而是对方希望我做到更好,期待我更完美才会提出意见和建议。
这样一来,那些意见和建议乍一看是负面的、消极的,其实对我们的成长和成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大家仔细想想,的确如此吧。
因此,最后我要告诫大家:听到不想听的意见和建议时,不必觉得受伤,换种方式考虑问题会让自己变得更好。
🐰
~周围的声音,是了解自己的契机~
有时候,我们往往认不清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这就是所谓的“真心不自知”。
但是,也会有那么一瞬间,我们突然就听到了“自己的心声”。
如果周围人所说的话语或者谈论的话题中,有些词或有些事突然就“莫名地入了你的心”,并且“久久萦绕在你耳边”,那么这些话基本“就代表了你内心的真实想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认为“别人所说的话只是代表他自己的想法”。然而,我却总会产生一种“别人说的虽然是他自己的想法,但怎么好像是从我心底冒出来的一样”的感觉。
比如,部下汇报工作时,可能他的话十句有八句你听过去也就听过去了,但是一句“无论如何也没办法了”突然就吸引了你全部的注意力。这是因为 “作为听者的你”,事实上内心深处也是这么想的。也就是说,我们经常是从别人的话语中,猛然看清了自己的内心世界。
你可能会因上司的一句“着急也没用,慢慢来”而备受鼓舞、信心倍增。因为,或许这只是上司无心的一句安慰,但却说出了你内心的渴求。在你看来,万万不可有“不着急,慢慢来”这种想法,遂带着恐慌将之封印在心底,然而一旦从他人口中听到了这样的话,瞬时让你感受到长舒一口气的轻松。
总之,我们内心真实的想法往往借他人之口,解除封印迸发出来。
所以,大家一定要告诉自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能让我们内心的真实想法释放出来的契机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大家要善于发现、善于捕捉。
这可能是会议中别人提出的一条意见,也可能是闲聊时让你内心一动的一句话,又或许是闲暇时翻阅的某本书中让你印象深刻的一段文章。
这些看似从别人口中说出的话,却常常让你觉得这并不是别人说出来的,倒像是自己心中发出的一道声音。
此外,当你被上司批评却又不得不强行咽下几乎要冲口而出的辩解时;当部下的行为实在让人难以忍受,你却忍了又忍,最终没有出口苛责时;当你觉得同事的行为实在不妥却控制住自己最终保持了沉默时……所有那些“不知为何总是想说出口”或者“久久难以忘记”的话语,就是封印在你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
越是极力克制、忍耐、遏制自己的负面情绪,内心的真实想法越是呼之欲出。一旦别人的话触动了某一点,便一发不可收拾,所有被压抑的情感一起往外涌现。
打个形象的比喻,就像我们处理漏水的场面时,堵住这个漏水口,水又从其他缺口喷涌而出,让人手足无措、无计可施。
~处理好旧伤,才能实现自我突破~
"只要你去做,明明可以做到的,却……”,听到别人这么说,有的人会感到受伤,有的人却会开心地回答,“说的也是啊!”,从而充满了斗志。
同样一句话,为什么会引起如此不同的反应呢?
听了这句话感觉受伤的人,并不是此时的这句评判刺伤了他,而是因为他本身曾经因这句话留下了心理阴影。
一般来说,偶然的一句无心之语是不可能给他人带来心灵创伤的,但很多人对此有所误解。
人,并不会因别人的一两句话而受伤,而是这句话碰巧触动、撕裂了心灵深处的“昔日伤口”。也就是说,“受伤”的实质是“你偶然的言行,恰巧触动了我的旧伤,引发了我不美好的回忆”。通俗地讲,就好比一个人的腿或胳膊曾经受伤骨折了,以后每逢阴雨天,原来骨折过的地方便会隐隐作痛。
听到别人说“只要你去做,明明可以做到的,却……”感到受伤的人,大抵小时候有过这样痛苦的经历——小时候,有些事情我们无论怎么努力还是做不到,但母亲却一次次地说:“好好做的话,肯定能成功的,再试试!”这让我们感到痛苦不堪,忍不住在心里呐喊:“不要随意说出这种不负责任的话,没看到我已经拼尽全力了吗?”
幼时不愉快的记忆就这样残留在我们心底深处,长大后,一听到“只要你去做,明明可以做到的,却……”这句话,就会感到一种沉重的心理负担,不禁哀叹“可不可以不要对我抱有这么高的期望?!”一想到“你说这些倒是挺轻松,可一旦我没达到你的要求,你就会掩饰不住满脸的失望”,由此我们便会觉得无比受伤。
同样,听到“别磨蹭了,赶紧!”这样的催促时,有的人不会多想什么,而是一边爽快地回应“知道了”,一边加快了手上的动作。但是,有的人却会瞬间情绪低落,沮丧地想:“唉,我果然还是一个干活磨蹭的人啊”。
后者一定是在小时候曾被父母训斥“别磨蹭了,快点!”“哎呀,你就不能像哥哥那样抓紧时间吗?”,并因此留下了心理阴影。或者,在学校里曾被老师训斥“吃饭慢的同学继续留下来吃饭”,那种在极度羞耻中狼狈吞咽的经历一直留在记忆深处。
我们听到“别磨蹭了,赶紧!”这句话之所以会感到受伤,就是因为这句话触动了记忆的开关,过去的惨痛经历涌现在了脑海中。听到别人说出“只要你去做,明明可以做到的,却……”“别磨蹭了,赶紧!”这些话的一瞬间,你脑子里随之冒出的是“唉,别人一定认为我是一个一无是处的笨蛋”的想法,所以我们会感到受伤。我希望大家认识到,受伤的前提是这个“一定”背后隐藏着你自己对自己的否定,自己认定自己是一个“平庸之辈”,自己给自己贴上了“笨蛋”的标签。
所以,当我们在职场上感到受伤时,不妨思考一下“我们心中是否有旧伤”,“是不是别人的话恰巧触痛了这块伤疤”?
虽说是旧伤,但伤疤被触动时,反而会丝丝拉拉地一直疼,让人更加吃不消。
~摆正心态,正确对待工作中的不如意~
身处职场,大家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问题,面临这样那样的烦恼。比如,虽然一直在卖力地工作,但销售业绩迟迟不见提高;认真地给上司提出方案和建议,却没有被采纳;其他部门的人缺乏协作精神……
遇到这些情况时,我们往往不由得焦躁起来,对待别人也失去了耐心,冲口说出一些伤人的话,对别人的过错不依不饶。
而且,越是在这种时候,我们也会越发强烈地“感到”周围的人对自己是多么严苛,多么冷淡,说的话是多么过分。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或许你会努力地回忆本书的内容并付诸于实践,比如冷静下来“倾听自己的心声”或者尽力地“消除‘一定是……’的自以为是”……你是那么认真,又是那么努力地实践这些想法。当然,你能这么想、这么做是值得肯定的,是令人高兴的。
但是,在遇到工作不顺的情况下,其实,我们不必想得过多,只需单纯地告诉自己“不要着急”就可以了。
当工作进展不顺利时,大多数人通常会着急起来,思虑重重,急切地要求自己“必须去做”“必须认真”“必须努力”“必须坚持”……
大家不觉得这样有点过于焦躁、过于急功近利了吗?
通常情况下,我们只喜欢“在工作中如鱼得水的自己”,讨厌那个“无能的自己”“不作为的自己”“只能求助于别人的自己”“不圆滑的自己”“茫然的自己”“爱发火的自己”……
但是,我们的工作不可能事事顺心,件件如意,当在工作中遭遇不顺时,我们要学会摆正心态,坦然面对、接纳、善待这样暂时无法完美解决一切问题的自己。
不管如何努力还是做不到,这是一种人生的无奈;心里有难以彻底愈合的旧伤,这也是人生的一种无奈……我们的人生总是充斥着各种无奈。
如果大家能够这样开解自己,慢慢地你会发现自己口中伤人的话语和对别人的苛责会越来越少。
是呀,碰到一个能力低下的对手是“无奈”,看到对方糟糕的工作成果是“无奈”,自己无力掌控一切也是一种“无奈”。
“如果大家能够这样想的话,那么与别人的争吵冲突也会越来越少。
让我们放慢脚步,给心灵思考的时间!
让我们对暂时无能为力的自己再多一点信心!
当你在工作中举步维艰的时候,就来读读这本书吧,一定能对你有所启发。
总结
◎ “不在乎我”“不看重我”的想法往往是误解和错觉。正是由于自己的这种主观臆想,才常常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
◎ 心中一旦有了“一定是……”的消极思想,便会不由自主地将他人的言语、行为往不好的方面考虑,所以要把自己心中负面的“一定是……”找出来。
◎ 别人不是因为你“没做到”或“做不到”,而是他们看到了你“能做到”的潜质,相信你“可以做到”,才提出了建议和意见。
◎ 不仅要意识到常识观因人而异,而且还要做到宽容地对待这些差异。”
◎ 遇上工作不顺时,不必考虑过多,只需单纯地告诉自己“不要着急”就可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