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读红楼梦|71 芙蓉女儿诔解析

《芙蓉女儿诔》文辞凄美,情感真挚,每次读完都让人无比动容。在宝玉撰写《芙蓉女儿诔》时,曹公介绍了灵感来源和创作目的,这也为我们了解其中深意指明了方向。
作者在介绍时有一处谬误,《大言赋》、《招魂》、《离骚》、《九辩》这前四篇为楚辞、后四篇并非是楚辞,而作者只说远师楚人,后面的魏晋南北朝人却不提。

《大言》和《九辩》是宋玉所作,《大言》讲的是浮夸不切实际的言辞,体现作者的狂放傲然;《九辩》的主题是悲秋,以表达对自己凄凉身世的感伤,感叹怀才不遇,及对前程命运的彷徨无措;《招魂》《离骚》是屈原所作,两者充满了瑰丽奇特的想象力,塑造了美轮美奂的神话故事,以表达自己爱国思君的精神。

《枯树赋》是南北朝时期文学家庾信,在山河破碎身世飘零,羁留北方时,表达对故乡与故国的怀念,作者以树做比,感慨物是人非,年将衰老,亦借此激励自己,树虽枯败,盘根尤在,身处何地,此志不渝;《问难》不知出处,或已经遗失,或许是指屈原的《天问》;庄子《秋水》体现了认识世界的思辨精神;《大人先生传》是魏晋时期阮籍所创。阮籍具有反抗精神,追寻自由浪漫,他不肯与篡权的司马家族合作,选择消极避世,终日饮酒为乐。
曹雪芹字梦阮,也体现出对阮籍的倾慕,他二人的身份处境也有许多相似之处。阮籍与曹雪芹皆蔑视封建礼法,嗜酒狂狷又傲岸不羁,都选择隐居山野消极避世,誓不与当权者为谋。

这篇诔文情真意切,一字一泪,是全书浓墨重彩一文。而作者却说不求名,也不求世人赞叹,写得大肆妄诞,也是因为宝玉不喜读书之故,只求感情真挚,泣泪泣血的歪意,怎能写出好诗文来?我们要是信了作者这番话,那也太天真了。
《芙蓉女儿诔》对晴雯进行盛大礼赞,缅怀哀悼她的逝去。这种情感和文辞,不同寻常。用句不恰当的话说,有些矫揉造作。
这篇诔文用在晴雯身上确实不当,作者以宝玉任意纂著为由搪塞过去,也不合理。一篇祭奠丫头的诔文尚且至此,那么诔英雄,诔至亲又该如何呢?
然而理解了作者那种深情,则会觉得无论多么夸张,多么虔诚的礼赞也不为过,理解家国的隐喻后,我们再看这篇诔文时,则会感到如此情真意切,如此感人至深。
这篇诔文并非是如作者所述那般随性而至,而是另有深意存焉。曹雪芹在设置譬喻的同时,又将真情藏在其中,这篇诔文从内容上,从思想上,从感情色彩上都是一等一的卓越之作。
我们也应该思考,曹雪芹引用这些文章,他心中就没有一点这方面的创作倾向吗?他难道不知道借用的辞赋,表达的是什么思想吗?若要理解《红楼梦》的整体思想,这篇诔文无疑是最好的切入方向。

阮籍的《大人先生传》和《芙蓉女儿诔》,结构和创作手法上有许多相似之处。
‘大人先生’是阮籍虚构出来的一位仙人,表达自己不与司马家族合作的决心,并讽刺朝廷与世俗礼法。
在《芙蓉女儿诔》中,晴雯不再是一位具体的丫鬟,而成为了一类人,一类如芙蓉花纯洁美丽的人。‘芙蓉女儿’是在世俗世界中纯真善良,忠贞不屈的爱国志士的象征。晴雯是新月周围光华最明亮的云朵,曹雪芹在晴雯身上也寄托了自己的爱国之情。
诗以言志,文以载道。曹雪芹写下这篇诔文时,介绍了创作手法和写作主旨。
书中写:
“或杂参单句,或偶成短联,,或用实典,或设譬寓,随意所之,信笔而去,喜则以文为戏,悲则以言志痛,辞达意尽为止,何必若世俗之拘拘于方寸之间哉”。
他不拘泥于固定格律,随性而发,旨在抒发悲情,他创作《红楼梦》不为功名,不求传世。
曹雪芹设譬之时,随意而至,旨在传情,旨在揭露封建统治者的种种暴行恶迹,和奸佞小人的丑恶嘴脸。
在《芙蓉女儿诔》中,曹雪芹对晴雯极力的歌颂称扬,将世间至纯至洁的精神,赋予晴雯一人身上,让四方仙神,及宇宙中至美至善之物,聚在一起为晴雯唱挽歌。

优秀浪漫的词赋,无法用语言传述,只能用心体会作者当时的感情。
其文曰:
素女约于桂岩,宓妃迎于兰渚。弄玉吹笙,寒簧击敔。征嵩岳之妃,启骊山之姥。龟呈洛浦之灵,兽作咸池之舞。潜赤水兮龙吟,集珠林兮凤翥
这篇诔文的最后,曹公让素女、宓妃、嵩岳之妃、骊山之姥。集齐世上所有美好纯净之物,营造犹如仙境的仪式,一齐为晴雯行敬拜祭祀之礼,表达作者最诚敬的怀念、最美好的祝愿、最隆重的礼赞与最哀痛的祭奠。
若单单为了晴雯,岂能用这样的大篇幅大气势?
晴雯代表了曹雪芹所敬佩倾慕的民族英雄,和她朝思暮想的骨肉至亲们,所以,用多么美好的词句和语言,都不能形容出他们的美好,都不能抒发自己心中的悲痛。
这篇诔文感情热切真诚又哀伤凄婉,如果把《芙蓉女儿诔》当作祭奠晴雯一人,只为讽刺几个愚人妒妇,仅仅把《红楼梦》当作宫斗宅斗,当作一部家族史,实在大为可惜。
这篇诔文借用了《大言》、《招魂》、《离骚》、《九辩》、《枯树》、《问难》、《秋水》、《大人先生传》的创作方法,其思想内涵丰富蕴藉,感情凄婉哀伤。整部作品的思想内涵也蕴藏在其中,理解了这篇诔文,也理解了《红楼梦》,理解了曹雪芹。
《红楼梦》如《离骚》《九辨》的愤懑枉屈瑰丽浪漫,亦如《招魂》的凄婉哀怨,亦如《枯树赋》对故园故国的思念与追忆,亦如《秋水》充满了思辨精神,亦如《大言赋》《大人先生传》的大肆妄诞设譬设喻。

在“宝钗的热毒”一文中,我提到对热毒的理解,我认为这并不是有些人想的是蛇蝎心肠,是害人的毒,而是藏在每个人心中的那份悸动,是真情真性,是不理智的冲动。每个人身上都有这种热毒。只是我们迫于环境压力和礼法规矩约束,不得已将这热毒隐藏起来。这热毒不是坏的,人要是没了它,也就无法尽情展现自己的色彩。
晴雯何尝没有自己的热毒呢?她也有不理智的时候,她气恼的时候,恨不得将坠儿的手戳破,恨不得将箱子扣在王善保家的头上。可是因为她始终保持一份善良的真情,最终使自己变得如同一颗珍珠光华闪耀。
这热毒也是打破铁屋的希望,是扯断金锁束缚的力量,是面对世间一切不公时的勇气,也是对中华文明的一腔赤城。
曹雪芹写下这篇诔文时,充满对晴雯遭受冤屈的愤懑, 及对那些馋妒奸佞小人的愤恨,这何尝不是源于作者心中的那一股热毒呢?

晴雯就像是潜藏在人心中的美梦,为了这口心气,为了这股热毒,即便是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篇诔文更像是作者的墓志铭。晴雯也是作者一生命运和理想的真实写照。
因而这篇诔文体现的精神,也不能理智地一板一眼分析,只能随曹公向晴雯表达最崇高的敬意。正如宝玉所言,亦必须洒泪泣血,一字一咽,一句一啼,宁使文不足悲有余,万不可尚文藻而反失悲戚。
我想曹雪芹借这篇诔文最终表达的是,不能放弃梦想,他也希望创造一个美梦,激励那些处在人生低谷的人。
所以,《芙蓉女儿诔》看似是诔晴雯,实则诔的是作者的命运和前途,诔的也是骨肉至亲,也是蒙冤受辱的民族英雄,也是至臻至洁的美好真情,而归根结底诔的是一个纯真自由的美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