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明朝常用火炮的数据(三)碗口炮与开花弹、虎蹲炮、翼虎炮、追风炮、虎尾炮、百子炮、

2023-09-21 14:20 作者:金牌防守术  | 我要投稿

碗口炮与开花弹

《武备集要》所载连珠炮和毒火飞砲的相关资料:

毒火飞砲与绩效新书中所载子母炮类似,有螺旋木制引信和纸筒引信两种。母炮为碗口炮,飞砲为空心炸弹,点燃母炮,飞炮飞出落地后炸裂杀伤敌人。 连珠炮:长三尺,口径一寸,膛厚六分,推测重约三十八斤。 用弹药:四两八钱大铅子一个,外加多枚小铅子,装药五六两。

木制螺纹引信大致如此。

毒火飞炮的出现和制造

《明会典卷》卷一百九十三所载毒火飞炮的相关信息: 毒火飞砲:母炮为盏口炮,装药十两,内装生铁铸造的飞砲一个,飞炮内添加五两砒霜、硫磺、毒药。母炮和子砲的引线系在一起,点放母炮,子砲则一同点燃飞出二百步外炸裂伤敌。

毒火飞炮的大概时间为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之前。 根据万历本《太原府志》卷19所载,太原府嘉靖二十三年,曾铣新造军械中,毒火飞炮占据了大量的份额,由于是消耗型的火器,数量有十万三千八百二十三个。

由于毒火飞炮比较笨重,于是在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宣大总督翁万达将其改成了轻便的单兵手持的雷飞炮。 《皇明经世文编 》 卷之二百二十三中记载了同类型单兵投掷榴弹,雷飞炮的构造和使用方法以及威力: 雷飞炮。仿毒火飞炮而少为之变者也。炮之先。鍜铁为筒。磨石为子巳矣。一变而为毒火飞炮。镕铁为子。虚其中而实之药。击处皆伤。盖传自前代。而兵家颇秘之。然毋炮重大难于举移。故以之击大营守城垣可也贼散而来近而拒之且驰且战则非所及矣。于是再变之。约其子炮而轻其母炮。约之使易飞轻之使易持也。母炮则约长尺许。上广下窄。下如神机之状。上盘菱花之形。其法虽略本飞炮而轻重别矣。敌远则用之以冲击。或至空而震、或至地而震、或中人马而震。铁物之所旁。击无不摩烂者。敌近则挥之为铁棒。连铠甲而搥挞之。当无不退怯者。人持一具。可以攻。可以守。

《皇明经世文编 》卷之二百八十三。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顺天巡按王忬在【乞留火器火药以益备御疏】中提到兵仗局也有制造过这种单兵榴弹投掷器。 乞留火器火药以益备御疏火器:今以虏贼入寇该州全缺火器束手无策。案查先为披沥愚忠驱除虏患防护京师以固根本事、本年八月二十四日、蒙工部差委千户仇英、

押运铁棒雷飞炮四百杆

、百出先锋铁炮五百杆、马上用使小铜佛郎机铳五百杆、五眼铁鎗二百杆、亦有火药什物、全解赴仇总兵军前收用、蒙本爵分付仇英军中自有不收、本官备由回呈本部、看得前项火器相应就彼收发应用。候事宁之日。照数交还

《翁万达全集》置造火器疏 据委官守备指挥袁正、报效百户伯永福呈称“先蒙军门发到铅铁、遵照指示诸种火器式样,督同火器匠张元福等、陆续造完百出先锋筒子一百五十三杆、小砲一千三百箇,铅弹子一万箇,三出连珠砲一百五杆、

铁棒雷飞母砲四百杆,子砲三千九百九十六箇

、火兽布地雷砲一千七百个,计四十架;每架六桶或二箱、每桶砲七箇,每箱砲十六箇。计可够军门标下及客兵人马应用。近蒙军门分付宣、大、三关,俱要量发、计数颇多,即今缺少铅铁及合用硝黄、欲行朔州买办、查无相应钱粮,必须奏讨帑银二万两,庶克有济。

隆庆二年,魏学曾在广宁建立车营,共建立偏厢战车一百二十辆,每车步兵二十五名,其中掷弹兵12名,合计1440名;快枪兵12名,合计1440名,车载佛郎机合计240门 《谭襄敏奏议》添设将领团练车营以图制胜疏隆庆二年八月日题 准巡抚辽东都御史魏学曾,咨查得新设车营议用偏箱战车一百二十辆,依式造完俱运到镇,每车中用拒马鎗一架,上用佛郎机二杆,

下用雷飞砲、快鎗各六杆

,每拒马鎗架上用长鎗十二杆,

下用雷飞砲、快鎗亦各六杆

,用挽车扛架打放火器歩军二十五人,共该三千人。

飞炮的引信:

中科院郑诚博士在《明清火器史丛考》中做了一些考证:

可知明代这类开花弹,主要使用两种引信,其一就是螺纹木制引信,其二就是更廉价的纸质引信。关于木制引信的记载,最早出现于嘉靖四十年,戚继光所著《纪效新书》中子母炮一章节

18卷本《纪效新书》第十五卷所载子母炮相关信息: 用大铳发射,先装木马子,然后装子炮,子炮引信为螺旋木制,可通过旋扭调节子炮的爆炸时间。点放时,先点燃缠绕在木引信上的药线,然后在点放母炮,子炮飞出炸裂杀敌。 《练兵实纪》卷五-军器制解中易有提及子母炮,相比于各种花哨的火门枪,戚继光认为是子母炮可用之器(不是佛郎机) 有火砖,一窝蜂,地雷,千里炮,神枪等,百十名色,皆不切於守战,故不备,今皆一切禁之。以节靡费,惟有子母炮,尚属可用,未当终弃,亦一奇品也。

关于开花弹的制作《明清火器史丛考》引用万历二十年,郭子章在《城书》中的记载,较纪《纪效新书》中更为详细

木制引信其实就是一种早期的延时引信,用来控引线的燃烧速度,以达到延缓爆炸的时间“木笋刻坎”,药线盘旋者,使其发之稍迟”

明清两朝,在开花炮子的引信设计上并没有多少区别,开花炮弹也未能得到广泛的应用。

成书于万历十九年之前,嘉靖四十年之后的《阵纪》一书,亦有对戚继光所用子母炮的总结: 子母砲者,功在悚敌之马,惊敌之营,乱敌之伍,夺敌之气。须药线不悞,放手惯熟,為神所畏者。母砲未发而子砲先声,则伤本处人矣。或至半途而砲发,或至敌营而火息,则砲无益於用矣。

故线似螺螄旋转令不相见

万历本《漳州府志》隆庆四年,漳州府同知罗拱辰也提到了子母炮,此用惊营最好,夜间令士卒五七人各持该炮,与贼垒处点燃子炮药线,再燃母炮发射子炮,子炮落入营中爆炸惊扰或击杀敌人。 子母炮又名惊营炮,或与贼对垒,或贼下营定处至半夜时分,遣轻剽之卒五七人,各持此炮,掩藏其火,又各带铁蒺藜,一并潜从贼营不防之处,先将铁蒺藜布在前面防其追赶。再将此炮安置停当,向营中先燃子炮火线,随即燃母炮火线,母炮一响,送子炮入营。贼必惊乱,或自击杀或溃乱奔走,脚踏蒺藜所伤必多。

《战守全书》卷十二所载子母炮用法如出一辙。由此可见这类爆炸榴弹,受到兵家的极大重视。 子母炮又名惊营炮,或与贼对垒,或贼下营定处至半夜时分,遣轻剽之卒五七人,各持此炮,掩藏其火,又各带铁蒺藜一升,远远盘旋潜从贼营不防之处,沟涧低洼中徐徐潜至附近,所在量此炮放发可落在营内处,所先将铁蒺藜布在前面防其追赶。再将此炮安置停当,五七人各将所持之炮,向营中五七处各燃子炮火线,即随燃母炮火线,母炮一响,送子炮入营,子炮一响即碎且伤人。贼必惊乱,或自相击杀或溃乱奔走。

《皇明辅世编》卷6 所载嘉靖中期,曾铣用熟铁造盏口炮为母炮,子炮用生铁铸造,用碗口炮发射后,子炮飞到敌人处爆炸成乱飞的弹片,大的入炮,小的如豆。 “母砲则以熟铁为之,子砲则以生铁铸之,贮药其中,以母砲发子炮至虏所,子砲始炸散,大者如弹,细者如荳,中之无不立毙。曾铣初以击虏(毒火飞炮),子砲已至虏所,犹未炸,虏乍见未知其能炸也,簇而视之,遂击杀数十人,或曰即前所称盏口炮”

飞炮使用的母炮

纵观世界其他国家的对榴弹炮的使用,基本都是采取低倍径的火炮做为发射具(母炮)其中臼炮最为常见。 以明代为例 明早期的碗口炮多为铜铸,既可以发射石弹,也可以发射炸弹 洪武八年碗口铳,长63㎝,口径23㎝

怀来县博物馆保存的明代前期生铁盏口炮,炮长:37.3cm、口外径:17cm、口内径:13cm 炮尾直径:14.5cm。

鲁南抗战展览馆所藏明代中期的盏口、碗口炮

北方长城沿线出土的各样碗口、盏口炮

看锈层,应为同一批出土的生铁炮,铸造时间估计差不多,还带有嘉靖二十年铭文

中国长城博物馆保存的两门明代中后期出现的锻铁碗口炮。

徐州博物馆所藏明代生铁铸造的空心炸弹

飞礞炮和雷飞炮于子母炮类似,可以通过改炮的图样推测雷飞炮的样式。

《武备志》所载:

飞礞炮,铁造身长一尺,径三寸,下柄二尺五寸、内椿火药,外小铁炮身长四寸,口径二寸五分,装毒火药、铁渣为满,用夹纸糊口。药线同于大铳,置之铳口,大铳一发,小铳自去,人马中之,瞬息而毙。

朝鲜十八世纪所著《戎垣必备》所抄录武备志中的飞礞炮

万历朝鲜战争,明军的单兵手臼炮传入朝鲜《从砲到炮》一文引用《宣祖实录》中关于飞虎子母炮的介绍,提到此炮由明朝经略朝鲜、蓟辽等处军务的宋应昌所制造。

韩国保存的飞虎子母炮实物

《韩国古火器图鉴》

长城司马台遗址出土的明代火器,右下角疑似雷飞炮炮弹。

《明神宗实录》卷五百七十。万历四十六年五月,锦衣卫镇抚周仁卿奏请浙江挑选精锐火器手三千名,各带鸟铳与三眼枪北调防边。并请于广宁添设火器手三千,教习滚地雷、千子雷、雷火鞭、飞礞炮等器。

朝鲜的飞击震天雷与毒火飞炮相似,出现于万历二十年(1592年)以前 朝鲜柳成龙《惩毖录》所载 震天雷飞击古无其制,有军器寺火炮匠李长孙者创出取震天雷以大碗口发之,能飞至五六百步堕地,良久火自内发,贼最畏此物。

《宣祖实录》卷二十六,万历二十年九月一日 ○朴晋复庆州。晋旣败,复集兵,屯安康县,夜潜兵复进,从城外发飞击震天雷,入城中堕于阵内。贼不晓其制,争聚观之,相与推转揣摸,俄而砲自中发,声震天地,铁片星碎,中仆卽毙者二十馀人,一阵眩倒,莫不惊惧以爲神。明日遂弃城,遁归西生浦。晋遂入庆州,得馀穀万馀石。事闻,陞嘉善。飞击震天雷,古无其制,火砲匠李长孙者创出。取震天雷,以大碗砲口发之,能飞至五、六百步坠地,良久火自内发,最好陷阵,而后无用之者。

所谓飞击震天雷是朝鲜发明的世界第一款定时炸弹,实属言过其实。

朝鲜除了用碗口炮发射的震天雷外,通过援朝明军带来的火器书籍《绩效新书》,仿制了更适合单兵使用的子母炮。 朝鲜柳成龙《西厓先生文集》卷十六·记火炮之始: 纪效新书有六合炮。其制以木六片相辏为之。用以摧破墙壁舟舰。而未详其制造之法。癸巳甲午间。唐将戚金,乃戚继光亲侄,自言晓解其制,余请教之,既成而试之,炸裂不堪用,欲更造,而未几戚西去未果。其后又得新书子母炮之制,於战用尤关,余令军器寺主簿李自海铸之。而余自出己意,增损其法,与我国所用飞击震天雷相类,而尤便利,诚为制胜之良具。国家如有意於战守,则此制不可不讲。

《西厓先生别集》卷之四·子母炮,柳成龙在《纪效新书》中了解到木制引信,但是不知道是什么样(纪效新书中未配图式),寻觅来的明军子母炮(宋应昌所制,应该是用的廉价纸信)炮弹,均未采用此法。于是自己按照理解,给本国的震天雷制作了木制引信。 按此制与我国飞击震天雷相近。震天雷最好夜惊贼营。壬辰。倭贼入据庆州城。兵使朴晋率军攻之。败还。翌日夜。用震天雷於城外二里余。贼初闻炮声起。惊惶莫测。忽有物大如铁釜。飞堕於贼将所在客舍庭中。贼众皆会。以火烛之。更相推转。俄而炮发。声震天地。贼中死者三十余。其未中者。亦皆惊仆失魂。明朝遂率军空城而走。庆州遂复。是一炮之力。贤於数千师矣。但其斤重。难运仓卒。原野之中。用亦非宜。

今於纪効新书。得子母炮。其制与震天䨓相类。而颇简省易致。盖其母炮子炮。皆减震天䨓三四分之二三。若乘夜袭贼营。密遣勇力之士。多持此炮。从四面乱放。如飞雹散落於贼阵。所触尽死伤。贼必汹骇。因以乘之。蔑不胜矣。纪効新书所谓用之惊营。或夜间放入贼垒。少停于贼垒中铳发。无制之兵。乌合之众。夺气之寇。势必惊惶。我得乘之。此器最妙。诚哉是言。至於我军城守。或据山城。贼从外来围。夜间用之。亦可惊散。因使精卒翼而射之尤好。但新书所载木信之制。不可晓。今以天兵遗下子炮观之。用药线自内垂下一端於外。使之燃火。若燃早则在母炮炸裂。燃迟则在空中闪风而灭。黑夜中心手忙慌。点火发放。似难适宜。今更以我国震天雷之制。参商增损。使子炮腹稍大而中置斜刻木信。以火线缠之。至底而拖出少笼以竹筩。令与甁药相击。外口用铁叶闭之。中穿小穴。以通火线於外。而铁叶外用土坚实之。至炮口而止。其外以纸糊之。预为藏药多多为善。临时用之无竆。制胜之具。

朝鲜十八世纪兵书《戎垣必备》中对飞击震天雷的介绍

韩国出土的飞击震天雷实物

虎蹲炮

《练兵实纪》卷九所载虎蹲炮的相关资料:

虎蹲炮:长二尺左右,重三十六斤,炮身有铁箍五道,炮头用铁爪固定于地面,炮尾用铁钉固定于地面。熟铁锻造而成。口径九厘米左右,火炮倍径6 用弹药:先入木马子增强气密性,再装三十枚一两重的铅子,亦或者一百枚三钱重小铅子,炮口用合口三十两重石弹一枚,如果用合口铅弹一枚,则小铅子数量减半。装药六七两。

《武备志》卷一百二十二中对虎蹲炮的介绍

朝鲜仿制的虎蹲炮

翼虎炮

《军器图说》所载翼虎炮的相关资料:

翼虎炮:管长三尺,管身有准星照门,后有长一尺六寸的铁杆插入木柄之中,木柄全长二尺二寸,全重六十斤。全长166厘米。

赵秉志【防青议略】所载翼虎炮相关资料 翼虎炮:用铁百斤,锻成后重三四十斤,用药一斤。

翼虎炮与清代的劈山炮颇为相似。 18世纪,法国来华传教士钱德明对于清军所用武器进行了考察,每种武器都有详细的名称、称呼的原由、造价、尺寸、制造工艺等项。最重要的是他绘制了较为精准的图式,这使得我们能够更好的了解这两种武器的样子。 图①左边是劈山炮、右边是过山鸟

劈山炮的炮管为锻铁材质,管长trente-cinq pouces(35法寸,约合95厘米),内口径vingt-cinq lignes(25莱尼,约合5.5厘米),用火药3盎司。 过山鸟(枪)的铳管为锻铁材质,长度quatre pieds cinq pouces(4法尺5法寸,约合145厘米),直径d'un pouce cinq lignes(1法寸5莱尼,约合3.8厘米),用火药1盎司。 就地方志来看,劈山炮多为地方绿营和驻防八旗使用,京师用的很少。这种炮体型普遍不大,重量在几十斤到一百斤出头,全长约四~五尺不等,炮后的尾部有铁质炮茎,两侧会用木头包夹,做成各式各样的手柄。管短的有四尺四寸,连柄长六尺三寸,用铅弹六钱五分,装药六钱。

追风枪/炮 《石民四十集》所载佛郎机样式追风枪的相关资料: 大追风枪:枪管短的有四尺四寸,连柄长六尺三寸,用铅弹六钱五分,装药六钱。(由于武备志中和石民四十集的作者都是茅元仪,故而其所载的佛郎机样式追风炮应该为此型号。) 《战守全书》所载的大追风枪则有八尺长,连柄长一丈,口径大于鹰铳(铅弹应在五十克以上) 鸟铳装放,必得细心人学习,先净筒,次入药,次以㮶杖筑实,又次入铅弹,又次以纸团塞,又次开火门,装发药,又次掩上火门,或跪一足而防,或立而放,照星照门,放过必要㮶杖净其铳中渣滓,有几番手脚,粗卤之人,见为不便。辽将彭簪古曾造追风枪,长八尺,连柄一丈,大於鹰嘴铳,不用火门,止燃药线,阁与城垜上,人人能放,可数百步,比鸟铳甚便,守城宜用。

由于管长装药十分不便捷,故而将其改为了佛郎机样式,每枪配子铳九门。

《孙承宗集》所载明末追锋(风)炮同样是采用子铳的发射方式,例如孙承宗的幕僚张道俊在天启四年所造追锋(风)炮则用五个子铳。

《张司隶初集》

《武备志》卷一百二十五所载追风枪

清代的子母炮可以作为参考

虎尾炮/旋风炮

虎尾炮类似于明初的旋风炮,有铁钮固定,安置于木架上,可以左右上下旋转。 《孝宗实录》卷之一百六十四: 弘治十三年七月十六日戊辰。户部主事余寰陈御虏三事:一饬兵车,以御冲突。臣伯父故兵部尚书子俊,两膺简命,总督军务,熟虑大同地方平旷,虏寇易为冲突,必以车战斯。为得策,乃参酌古制,造兵车八百余两,制度精巧糇粮,因以自赍器械得以兼设。

有曰虎尾炮者,置于车厢角柱之上四面,随贼所至移柄而击之

;有曰将军炮者,置于车厢之中,候贼众冲突,酌量击之。大同会城中路,置车四百余两,东西二路各置二百余两,教演开阖,进止俱有法则。后缘边事稍宁,守臣遂玩视不讲。乞令修举演习如法,遇有警急列营而出。间空实以鹿角小榨,以逸待劳,应变莫测。臣谨录演习车营图法,随本以进其兵车角榨小样图轴,见贮内府并工部备照。

兰州博物馆所藏嘉靖十六年旋风炮,可作为参考。炮长38.5厘米,外径10厘米,内径6.5厘米。

百子炮

《兵录》卷十二所载百子铳图

国家海洋博物馆所藏,万历四十三年铜百子炮。长98厘米,炮身刻有“万历四十三年三月某日,重二十七斤八两”等铭文。

该铳和和朝鲜百字铳一样,或许就是明末东江军或者清军从朝鲜缴获得来,朝鲜会把百子铳称之为百字铳。 《韩国古火器图鉴》

四川江口打捞的明末锻铁百子铳

军博保存的明代百子铳

一个私人藏家收藏的明代百子炮 全长90㎝、铳管长66㎝、裤管长24㎝、内口径2.2㎝,外径4.7㎝。

《皇明经世文编》【余太宰集】卷一所载百子铳的相关信息: 百子铳:管长三尺(96㎝),围一尺五寸,径五寸,管身有准星照门,炮尾有木柄,安置在木架上,木架有机关,可以左右上下旋转,可装铅子二三百枚。口径约为10㎝,火炮倍径约10 有闻辽东有百子铳其制铁筒长三尺。围一尺五十径五寸有柄。载以木架。夹持之俾不动。然木架有机。欲东则东。欲西则西。欲仰则仰。欲俯则俯。铳盛铅子二三百。射打数百步。遇五寸木板及甲胄径过。拨其机或东或西或仰或俯。随时向虏放去。一铳可毙贼马数十。

《威暨录》卷四的火攻条议所载,天启七年(1627年),四川参将林兆鼎,为平定永宁宣抚司土司奢崇明、安邦彦叛乱一事所做的军事准备,其中他对百子炮非常推崇,提到四川百子炮有大中小三种型号,大号百子炮有一百余斤、中号的四五十斤、小号的二十斤。

九十斤左右的铤装大百子炮。(网图)

关于明代火炮弹药比和弹炮比的问题:

通常来说,低倍径的火炮装药两普遍不高,因为炮弹停留在炮管的时间较短,以至于火药还未充分燃烧,炮弹就已经射出炮口,使得很多火药被浪费,火药气体过早的从炮口泄出。 但低倍径的火炮装填方便,发射速率高;身管短,重量较轻,便于移动;近距离威力较大,所以依旧被欧洲军队广泛的使用,比较知名的如俄军的独角兽炮和英军的卡龙炮。 以独角兽炮为例, 由于明代中晚期的炮多为锻铁材质,重量相较于铸铜的独角兽炮来说,必然会更为轻便,这里不多加论述 而就弹药比例而言,独角兽炮的倍径一般在8—10之间,属于一种加榴炮,这与上面所述十七世纪左右的明代锻铁炮大致相符。二者在使用大小霰弹时,其药弹比重会维持在1:7到1:10的样子。(再次感谢龙腾提供图片)

明朝常用火炮的数据(三)碗口炮与开花弹、虎蹲炮、翼虎炮、追风炮、虎尾炮、百子炮、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