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了凡国学日记第十一章 除中华文明外其他文化都不具备文明的基因(2)
农耕和治水是中华文明产生的基础。
普通人很难把农耕和治水同中华文明联系起来,我来解释一下为什么。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P508)。但人类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劳动出现于农耕。也正是农耕让人觉悟到人与禽兽的区别。《帝王世纪第一》记载“炎帝。作耒耜,始教民耕农。尝别草木,令人食榖以代牺牲之命,故号神农,,,,,,炎帝圣农氏长于江水,始教天下耕种五谷而食之,以省杀生。尝味草木,宣荣療疾,救夭伤人命。”(《帝王世纪》齐鲁2010版 P4)。(孟子)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农耕让人们远离杀生,滋养了中华民族的仁爱之心,也让中华民族的心理生态进化大大快于渔猎为主的海洋文化和游猎为主的游牧文化,更早的升华了人性。自从佛学在中国传播开后,梁武帝提倡吃素,佛僧和很多居士也开始吃素斋。这对中华文明的提炼和积淀起到了促进作用。农耕还让中华民族的先祖多定居少迁徙,更利于礼乐文明的形成和发展。
大禹治水是中华文明产生的关键环节。水是生命之源,这是全人类的共识。中华民族很早就有五行和八卦的理念来探讨生命和自然的发展过程。其中水都是这两套理论体系的重要元素。伏羲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所处时代约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在伏羲八卦中坎表示水,外二阴中一阳,符号是☵,这和卡文迪许1767年发表的水分子的化学式为H₂O几乎一模一样,但伏羲要比其早了不知几千年。中国人历来都重视风水对人类定居及日常生活的影响。河水的流向和水的分布无形中决定着人类的生存方式和生存心态。 人类在长期的发展和进化过程中,大洪水是世界多个民族的共同传说,在人类学家的研究中发现,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印度、中国、玛雅等历史中,都有不同时间出现的洪水灭世的传说。可是只有中华民族的大禹对洪水进行了彻底根治,而西方一些国家,则是采取了神话的方式,用诺亚方舟来逃避大洪水。大禹治水的丰功伟业证明了中华民族对水的认识和把握能力是超强的,更让中华民族认识到命运是人自身主宰的而不是怪力乱神所能决定。
(2未完待续)
孔元2573年正月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