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主体
拉康关于“主体的构成性的去中心”(decenterment)并不意味着庸俗唯物主义的二元论,因为这种庸俗唯物主义实质上是一种形而上学:一方面是主观经验、第一人称体验,另一方面是在经验现象背后地控制着意识活动的客观的无意识机制。这种庸俗唯物主义(或者更确切的名字是物质主义)声称,重要的并不是主观上经验、体验到了什么,重要的是背后的无意识的机制,因为这些机制和规则操纵了我们的意识活动。
而与之相反的表象主义则坚持第一人称的体验不能简单地还原为其背后的客观机制,即便这种客观机制是存在的。它坚称,主体并不是什么无意识的机制和运作,主体就是我的第一人称体验本身,这种体验是不能够被任何机制和原理所剥夺的。“无论何种机制支配着我的行为、感知和思想,谁都不能剥夺我的所见和所感。”(285页)
而拉康的立场不同于上述的两种立场当中的任何一个,所谓“主体的构成性的去中心”既不意味着,主体的主观体验实际上是被客观的无意识机制所支配的;也不意味着,即便有某种机制在支配着我的体验,但仍然无法剥夺表象本身;两种立场的实质都是二元论,都承认了现象(第一人称体验)和本体(背后的机制)之间的康德式的二分。
那么对于拉康而言,“无意识”或“去中心”究竟意味着什么呢?齐泽克说:“最激进的无意识是无法触及的现象。”(285页)弗洛伊德-拉康的“无意识”概念的悖论性在于,一方面它是表象,另一方面,它无法被表象化;也就是说它是无法被表象化的表象(appearance cannot be appeared),是超越于表象的表象(appearance beyond appearance)。这一无意识概念在根本上是拒绝二元论的:真正的无意识既不位于表象界,也不位于超越于表象界的超验“实在界”;真正的无意识位于这两者之间幽灵性的裂缝里面,它不是表象与实在的二元对立,它是唯一的、现实的表象世界的自身分裂。我们必须要将弗洛伊德-拉康的立场定位在最激进的、真正的唯物主义的立场:只存在唯一可能的现实世界,而这一现实世界本身遵循的是拉康所谓的“非-全”逻辑(Logic of non-All),亦即其不具有绝对的自身同一性(self-identity)。正是因为表象自身的分裂,所以真正激进的维度既不是表象背后的实在界,也不是得以显现的经验现实本身,而是位于两者之间裂隙之中:“表象自身的分裂——‘事物真实地向我们显现的样子’,……事物的现实又与事物直接向我们显现的表象针锋相对。”(288页)
表象主义将主体定位在内在的第一人称体验之处,即自我体验或经验意识;而真正的主体意味着“下列两者间的‘不可能’的关系:其一是空洞的、非现象性的主体,其二是主体依旧无法触及的现象”(286页),亦即主体的基本幻想,这一基本幻想是无法显现出来的现象,构成和支撑着主体的象征现实;换句话说,基本幻想或无意识幻想是不可能的现象,是漂浮在幽灵空间当中的现象本身。这一幽灵空间正是弗洛伊德—拉康意义上的“去中心”:“没有主体的表象(表象不向主体显现)”(28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