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骼身高管理课程:五个孩子的身高误区,你认知多少?
在孩子长大的时候,父母肯定听过不少关于长高的传言。什么“长高就长高”、“父母高就高,父母矮就矮”、“孩子没长好,就是没营养”、“孩子一定会长得很晚”等等,你有没有听过这样的传言?你觉得他们都是正确的?为了不让自己掉进坑里,高高个子的管理班总结出了下面的五大误区,一块一块地打掉~

误区一:父母高,子女高;父母矮小,子女也长不高
这个观点得到了许多父母的认同,是真的吗?如果家长身高高,那么孩子的遗传目标身高(即由其父母的身高计算出的这个孩子的遗传身高值)相对较高,这是一个基础较好的孩子,如果掌握好了这个标准,那么孩子未来的身高应该会更高。
但是不能因为这一点就忽略了后天的监控,特别是要关注到性早熟。从年龄上来说,性早熟会对孩子的身高产生很大的影响,其他的孩子都在慢慢长大,而他们的孩子却几乎没有长高,这是很多孩子的不幸。
有的家长因为个子矮小,就会悲观的认为自己的孩子以后肯定长不高,这是绝对的。遗传因素只有60%-70%,如果能掌握好后天30%-40%的几率,注意营养、运动、睡眠、情绪等因素,孩子的身高一般都会超过遗传身高7.5 cm,一般都是比较理想的。
误区二:吃得多,就长得多

很多老年人都持这样的看法,所以经常劝小孩多吃,或者亲眼看着小孩吃完后也会很高兴。但是,这种看法是错误的。饮食过少会造成营养不足,从而影响儿童的身高;但是,吃多了,营养就会变多,而且还会影响到生长激素的分泌,特别是那些喜欢吃甜食和油炸食物的孩子,如果吃的太多,会造成身体的过早发育,骨龄越大,骨骺线就会提前闭合,对孩子的身高有很大的影响。所以,要想让孩子长高,必须要有一个好的营养,就算是再好吃的,也不能吃的太多,不然不但无济于事,还会影响到他的身高。
误区三:孩子只是晚长
直到今天,许多父母都觉得,自己的孩子之所以不能长高,是因为他们的身体发育得太慢,等他们长大了,就会变成正常的身高。这种看法是不对的,很多小孩最后都没有长到理想的高度。大家都知道,身高的潜能取决于孩子的骨龄和实际年龄,超过或低于1周岁的话,说明其发育不正常。所以,要搞清楚“不长个”的成因,就得给小孩测骨龄。
饮食均衡 补充营养素
无论是青少年孩童还是成年人,身高不足均是由于骨骼营养不足造成的,所以想要长高,就要抓住根本,为骨骼补充营养。适合想要长高人群的优质钙源有乳酸钙、全脂驼乳粉等,这两种钙质能够更充分地被人体吸收,平时生活中可以多补充;补充乳矿物盐也非常重要,它能够进一步提高钙利用率,增强骨密度,促进骨骼生长的同时也能增强骨骼强度,减少骨骼问题产生;最后,骨胶原蛋白肽也是人体必不可少的一种成分,它能够形成骨与骨之间的关节软骨,锁住骨骼内的营养成分。以上这些物质大家可以逐一补充,也可以通过骨高源素同时补充,省去麻烦的同时,还能加速长高的进度。

误区四:要长高,就放肆运动
很多父母都是这么想的,所以一有时间,他们就会去看自己的孩子,比如跳远、跳高、跑步……,有的还会让他们锻炼的时间和速度。国家一级运动员冯一洲认为,运动只是增加身高的一种辅助手段,并不是保证身高的唯一保证。锻炼的时候要注意方法,不要盲目的吃太多,以免造成身体的疲劳、食欲减退、身体免疫力下降、肌肉拉伤等。
误区五:爹矬矬一个,娘矮矮一窝

民间的确有这样的观点,认为母亲的身高对子女的基因影响大于父亲。的确,很多母亲都是身材矮小,长得又矮又小的。但是,从现有的调查结果来看,大多数科学家都认为,身高遗传是一致的,即男性对孩子的身高有更大的影响,而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更大。还有一些专家对此表示否定。但是,现在还没有任何科学证据表明,妈妈的身高对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