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史笔记33 莱布尼茨、沃尔夫
哲学史笔记33 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出生于德国。 克里斯提安.沃尔夫(Christian Wolff,1679→1754),出生于德国。 关于斯宾诺莎;关于莱布尼茨;单子论前;单子论;矛盾律和充足理由律;最好世界;沃尔夫 1、关于斯宾诺莎: 在斯宾诺莎的部分,我一直在回避一个问题,即由能动的自然到被动的自然这一部分的“产生问题”,也就是说如何由实体(属性)产生出样式,我们总不能理解为是实体想到了或者说出了这样的东西,从而有了这些样式吧?这并不符合实体,因为斯宾诺莎认为人的认识能力仅仅就认识到实体的两个方面:思维和广延,所以我们只能把这种思维到观念、广延到事物的关系理解为一种流溢,由于实体的无限而流下出的有限,就成为了样式。(类似新柏拉图主义) 这也就意味着,虽然这种流溢被表述为从思维到观念、从广延到事物,但其实只是实体自己的流溢,所谓的思维侧和广延侧就是人的认识能力下的区分而言,在这个意义上,这种交感论似乎是无懈可击的。 但是最重要的问题,往往在于满足的地方,就斯宾诺莎而言,为什么完满的(或者叫无限的)实体要流溢出一个不完满的样式? 我们首先要理解这种流溢,但是如何理解这种流溢,如何去设想一种谢林所说的,实体不能一刻处于这种完满之中,而必须外在化的流溢? 另一个问题,如果按照斯宾诺莎的流溢所说,自然秩序也是按照实体而流溢的,就是说整个流溢的过程是按照实体自己的“自由”所进行,否则如何设想一种流溢先于流溢的可能性,同时又能反过来规定这种流溢的姿态? 总而言之,就是几个问题: 1)为什么完满的实体要流溢不完满的样式? 2)为什么这种样式是外在化的流溢? 3)实体是非是盲目的流溢? 2、关于莱布尼茨: 到此为止,接下来就是莱布尼茨,其实莱布尼茨并没有比斯宾诺莎多更多的东西,莱布尼兹一直在强调单子是纯粹的精神实体,所谓的广延不过是单子的表象能力的一种作用。 (因为广延可分,所以作为最小单位的单子不具有广延。) 但在斯宾诺莎那里,他也没有说广延是可分的,他直接就说实体是唯一的、不可分的,如果按此理解,只有当这种事物被理解为是被组合的,广延才是可分的,所以莱布尼茨的观点,可能更多的来自于对于原子论的复苏。(谢林) 但是在另一方面,也可以说莱布尼茨是康德的临门一脚,把单子理解为物自体,毕竟人的理智并没有部分认识到物自体,只能被自己的表象能力所包裹,而只有上帝的理智直观才能看到所有的物自体,在这个意义上,就可以用康德的模态或者范畴(我记不太清了),来理解这样一种模式,人这个单子的表象能力只能是通过那些范畴表来认识,而不能超出去。 3、单子论前 莱布尼茨关于单子的理论似乎起源于对原子的反驳,他认为有广延的东西是无限可分的,你们(运用原子这个概念的人)所说的“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体,但这和“物质的原子”的提法是自相矛盾的概念;只有不可分的单纯实体才是“真正的原子”,也就是单子。 而单子就是广延的反面——我思实体,莱布尼茨认为,意识不局限于人的意识,不同的事物都有程度不等的意识。 他对斯宾诺莎和笛卡尔的理论进行了反驳: a、认为笛卡尔误以为外面的那些所谓的个别事物是与我思实体相异的广延实体。 b、若是和斯宾诺莎一样认为只有一个实体,那么个别事物为何会具有差别?广延不足以区别事物。 4、单子论: 所以莱布尼茨认为只有单子才能解决上面的两个问题,莱布尼茨对单子给出了如下定义: 单子不是别的,只是组成符合物的不可分的实体。 a、单子没有广延,因为任何有形的东西都是可分的,因而必然有部分。 b、单子不能以自然的方式产生和消灭。这里的自然的方式指的是组合或分解,因为单子不可分,那么单子就只能是上帝创造而“突然产生”的, c、单子不受外部影响,因为只有具有广延的东西才能划分出内外界线,任何来自外部的作用都要通过内部的量变才能实现,也就是所谓的单子没有窗户,它不能被其他单子所影响(除了上帝)。以单子与单子之间是不可能有联系的,但是这与世界的相互联系是矛盾的,在这个意义上,才需要一个最高的单子——上帝来进行一种安排,即预定的和谐,而这种预定的和谐在单子之内表现为一种自由,单子的自然变化似乎是从它自己内部的原则进行的,是单子所固有的一种欲望,一种朝向更高的知觉能力的欲望。 d、单子的质是固定的,每一个单子具有固有的质的规定性,单子与单子的区别是质的程度的差别,而不是量的大小的差别。 课本认为,单子所具有的无形性和精神性来自于莱布尼茨对于当时自然科学的解释的尝试,想在怠惰的物质之外,去找到力的原则,这就使单子似乎是被从一种反面来理解,认为既然实体是没有广延的,那么,它就必然是精神的;既然物质是惰性的,精神实体就必然是能动的。 莱布尼茨认为单子的能动性体现在它的表象能力上,同时表象能力也是区分e中质的差别的依据,莱布尼茨按照单子知觉的能力程度排列出了不同质的三种原子: 1)最低级的单子只有细微的知觉,存在于无生物、植物之中,就是说植物单子的表象能力就像是人睡着时(不做梦)的那种感觉。 2)较高级的单子具有动物灵魂,动物灵魂除了细微知觉以外,还有记忆。就像动物会条件反射,按铃铛就有吃的之类的。 3)更高级的单子具有理性灵魂,只存在于人的自我意识之中。理性有两个特点:一是按矛盾律和充足理由律来思维,又称作“精神”;二是能够以“自我”为思维对象,进行反思活动,相当于笛卡儿所说的“我思”,莱布尼茨称之为“统觉”。 4)最高级的单子是上帝。 这种分类只是勾勒出了一个大的框架,但其实每一层的不同单子之间也是存在质的差别的,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单子,这是莱布尼茨所说的“差异律”,正因如此,任意两个不同的单子之间都可以存在一个知觉能力较前者低,较后者高的单子,这就意味着每一层内部和每一层之间的知性能力序列是连续的,这就是“连续律”。 从“朝向”、“连续律”、“差异律”出发,所有的单子都朝向更高的单子就可以表述为,在之后的单子对在之前的单子有一种吸引、主宰,可以正因为这种结果,莱布尼茨对东方的等级制存在某种认同,在家庭的内部,家庭成员要“朝向”父亲,在国家,民众要“朝向”君父。但哲学似乎不能这样降临在人间,这一方面会沦为一种合法性,另一方面又会毁灭莱布尼茨哲学对于流溢的样式世界和实体的对立关系,让一种思考变为崇拜。 (在这一块,莱布尼茨又从宇宙以秩序存在而反推出上帝存在。) 按照这一理解,身心关系似乎就容易了,“构成心灵的单子比身体中的单子的表象的清晰程度更高,心灵可以自觉地支配身体;身体中的单子对心灵的表象表现为身体对心灵的不自觉的影响。莱布尼茨不反对说心灵与身体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但他反对把身心之间的相互作用看作为两个实体的关系”。 5、矛盾律和充足理由律: 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提到过矛盾律: 矛盾律:相互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为真。 如蝙蝠是鸟类和蝙蝠不是鸟类,这两个判断不能同时为真。 之后我们再来聊斯宾诺莎的逻辑,斯宾诺莎说所有的原因可分为两种:必然理由和充足理由。必然理由服从矛盾律,充足理由服从充足理由律,在莱布尼茨这里。 根据前者,我们判定包含着矛盾者为假,与假相对立或矛盾者为真。 根据后者,我们认为,任何一件事如果是真实的或实在的,就应该有一个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的理由,虽然这些理由常常不能为我们所知道。 这二者分别对应于两种真理,推理真理和事实真理: 1)推理真理:(运用矛盾律)适用于纯粹数学和逻辑学中的分析命题,它完全不依靠感觉经验,是只从不证自明的公理出发,进行演绎便可以达到的真理。 2)事实真理:(运用充足理由律)适用于经验科学中的综合命题,从经验事实出发进行归纳,从偶然性联系中找到某一事物的原因。 换言之,莱布尼茨的逻辑学是从单子论的认识局限出发的,他的意思就是说为什么在人的认识能力里会有或然的关系?因为人不能找到这个或然发生的所有原因,来给这些相似的事件进行区分,一但人的认识能力提升到上帝的级别,就可以给这堆或然的东西都原因进行分别演绎,就能找到必然性,在这个意义上,所谓的或然性只是人的认识能力的不足。这里其实就是预定的和谐的体现,上帝早就把一切事物都设置为具有必然性的了,只是人的认识能力不够。 (举个例子,莱布尼茨认为哪怕你早上起床去吃个包子,有没有喝豆浆都是上帝预先设置好的) 所以,我们可以把矛盾律和充足理由律分别理解为两种能力,前者是分析(笛卡尔的演绎),后者是综合(培根的归纳)。 莱布尼茨用两种方式分别证明了上帝存在: 1)莱布尼茨说,上帝是所有可能存在事物的源泉,根据“所有可能性的总和是必然性”的道理,上帝因此而是一切必然理由的依据。上帝是必然实体,他的可能性包含着实在性,他的本质包含着存在,所以凡是可能的,就是存在的。 在这里,莱布尼茨似乎认识到了谢林所说的,如果存在,那么这种存在的必然的,而不是偶然的,就是说即使单子是可能的存在,但是这种可能性就印证了上帝的存在,那么上帝必然存在。 2)既然一切偶然事物的存在都有充足理由,而这些充足理由要追溯到事物的系列之外,这就证明了一个必然实体的存在。 6、最好世界: 这个问题是关于“恶”的问题,为什么上帝是完满的,它却不能产生一个全善的世界? 莱布尼茨说:这种关于恶的说法也是来自于人认识能力的不足,如果人能达到上帝的认识能力,知晓所有的原因,那么在人看来是不好的事情,在上帝那就成了别有用心。 例如没有恶,善就不能表现出来,有了善恶,才有了自由意志,对于人来说自由才成为了可能,而对于上帝来说,一切都处在必然性之中,包括善恶,所以善恶只是在于人的认识能力的不足。 那么,虽然在上帝的理念中存在着无数个世界,但是上帝所选择的,一定是最好的世界。 进一步说,这种创造世界和选择世界的过程也分别是必然理由律和充足理由律, 上帝按照必然理由律创造出无数的可能世界,它们彼此和谐,没有任何矛盾。但它们不一定是现实的存在,上帝又按照充足理由律,在无数的可能世界中选择一个现实世界。 7、沃尔夫: 沃尔夫把莱布尼茨的哲学系统化,把它搬上大学讲坛,使莱布尼茨成为康德以前的德国哲学的主流。 黑格尔说,沃尔夫哲学体系的基调是“理智形而上学的独断论” “沃尔夫对哲学进行了系统分类,他第一次提出“本体论”(ontology)概念,本体论是“第一哲学”,哲学的分支围绕世界、灵魂和上帝三大主题,分为宇宙论、人类学、心理学、自然神学、实践哲学等。他把演绎推理方法和形式逻辑的矛盾律作为普遍的哲学方法,用定义、公理、定理的形式把哲学范畴组织成一个抽象的呆板的思辨体系,人称“莱布尼茨—沃尔夫体系””。 暂时就这样漫画式的理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