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奇葩单兵火器
连子铳
连子铳是明朝嘉靖年间创制的一种连射式手铳,铳身铁质,后安木柄。自铳膛中部向后装填若干用纸筒包好的火药,火药筒之间的空隙用引线连接,并在铳身开一个圆孔,垂直插入装着铅弹的铁管。第一枚弹丸在铳膛中与火药筒相接触,发射时先点燃第一节火药筒中的火药,将第一枚弹丸射出。射毕后第二枚弹丸自动落入铳膛中,第二节火药筒中的火药恰好被第一节火药筒中的药线点燃,将其射出尔后依次进行,自数枚至十几枚,提高射速。连子铳是我国最早使用的连射式手铳。

一窝蜂
一窝蜂是个形象的名字,类似于现代的多管火箭炮。靖难之役中朱棣率领塞北骑兵一直所向披靡,毫无败绩,以步兵为主的朝廷军队屡战屡败。李景隆率领的南方军队使用的一窝蜂由一支支神机箭组成的火箭筒,虽然给朱棣巨大的压力,但是火箭不是当时战场的主角,无法改变整个战局,最终朱棣还是赢得靖难之役的胜利。一窝蜂以特制木桶盛火箭,桶为长柱形,上大下小。内有安剑格板二层,旁侧有火门,上有活盖。内可装火箭三十二支,每支分插一格,杆长四尺二寸,上缚药筒,筒长四寸。每支火箭的引信集作一束,通向火门板上的火门外。点火后数十支火箭可同时射出,火力极猛,可击敌于三百步之外。箭桶除可以人负行作战外也多用车载,没车可架十数桶。明代此种多发火箭形制名目甚多,长者箭长四尺余,短者不足一尺,每桶盛箭从百支到数支不等。有两头装箭,一头放完, 另一头再放者。有以人背带,有以车载者。射程一般多在二三百步。其发射装置初多以竹蔑编为简筐,口大尾小,纸糊油刷,内编横顺格。后多以木桶、木匣为之。

火箭起源于中国,是依靠自身向后喷射火药燃气的反作用力飞向目标的兵器,也是是中国古代重大发明之一。“火箭”一词最早见于《三国志·魏明帝纪》裴松之注引《魏略》,但那时的“火箭”只是在箭杆靠近箭头处绑缚浸满油脂的麻布等易燃物,点燃后用弓弩发射出去。火药发明后易燃物由燃烧性能更好的火药所取代,靠火药燃气反作用力飞行,虽然仍沿用这一名称但含义已根本不同。北宋后期民间流行能高飞的“流星”(或称“起火”),已利用火药燃气的反作用力。按其工作原理“流星”之类烟火就是用于玩赏的火箭,不迟于12世纪中叶。这一技术也已用于军事,1127年—1279年宋军用火箭车布成车阵,1161年宋金采石之战中所用带着火光升空的“霹雳炮”也是一种火箭。
早期的火箭是在普通的箭杆上绑一个火药筒,发射时用引线点燃火药,火药燃气从尾部喷出,产生反作用力推动火箭前进。它以火药筒作发动机,以箭杆作箭身,用翎和箭尾上的配重铁块稳定飞行姿态,以箭头为战斗部。其构造虽简单但组成部分却很完整,是现代火箭的雏形。火箭的战斗部是一般的箭头,或代之以刀、矛、剑,强者可射穿铠甲,射程可达五百步(约775米),有时在箭头上涂缚毒药来增强杀伤效果。最初的火药筒制作简单,用多层油纸、麻布等做成筒状。它是用竹篾编造,筒内装满火药,前端封死,后端留有小孔,从中引出引火线。到明朝时制造火药筒的经验已相当丰富,戚继光在《练兵实纪·杂集》中记述:火药筒的火药要装得密实;中间要钻孔,增大火药的燃烧面;孔要钻直,否则火箭飞出会偏斜;孔深要适宜,太浅则燃烧面小,产生燃气少,火箭飞得慢甚至中途坠地,太深会把药筒前端烧穿;孔径以能容纳3根引火线为好火箭可飞得急而平。这些经验在现代火箭制造原理中衡量也是正确的。
到明朝初年火箭技术迅速提高,发展成种类繁多的火箭武器,广泛用于战场,被称为“军中利器”。明将戚继光(1528~1587年)抗击倭寇入侵时火箭已是常用的武器,戚继光火箭有大、小两种,大的用纸筒盛火药,用荆木做箭杆。其药筒粗2寸、长7寸,箭杆粗6~7分、长5尺以上,全箭重2斤多,能远射300步。《武备志》记载十几种多发齐射火箭,其中有一次发射20支的“火龙箭”,一次发射32支的“一窝蜂”,一次发射100支的“百虎齐奔箭”等。这些火箭都是装在一个筒形容器内,待4支火箭燃烧将完时把各支火箭的药线连在一根总线上。作战时常并架数十桶至百桶,总线一燃,众矢齐发,龙腹内装火箭数支。势若雷霆之击,莫敢当其锋者。据《明实录》记载:火箭有一定滑行能力,可借助风力增大飞行高度和距离。一窝蜂实行多发齐射,火箭加翼,增加射击密度,迄今仍是提高无控火箭杀伤威力的基本途径。

多发齐射火箭有多火药筒并联火箭、有翼火箭、多级火箭、反推火箭、毒烟火箭或火焰火箭等装药。多火药筒并联火箭中一支火箭装有 2个同时工作的火药筒的“二虎追羊箭”和装有 4个火药筒的“神火飞鸦”等,是最早的多火药筒并联火箭。早期火箭的战斗部就是一般的箭头,据《火龙神器阵法》记载:“神火飞鸦”是用细竹篾、细芦、棉纸做成鸦状,腹内装满火药,身下斜钉4支火箭,太深会把药筒前端烧穿;孔径以能容纳 3根引火线为好,使用时同时点燃4支火箭,飞远百余丈(约320米)。多火药筒并联推进可增大射程或增加投送重量,但也会因各火药筒推力大小不等,点火先后不一而导致飞行失败。实现多火药筒并联飞行,是火箭技术的一大进步。
除“神火飞鸦”外《武备志》记载的“飞空击贼震天雷炮”也是有翼火箭,它是用竹篾编造,中间装一火药筒,其余部分装满火药,两旁各安风翅一扇。火箭加翼不仅可改善飞行稳定性,而且使火箭具有一定滑行能力,从而可借助风力增大飞行高度和距离。

多级火箭在《火龙神器阵法》中就有记载,这是最早见于史书记载的多级火箭。《火龙神器阵法》记载一种名为“火龙出水”的火箭:用5尺(约1.55米)长的毛竹去节削薄作龙身,前后装上木制龙头龙尾,头尾两侧各装火箭一支,龙腹内装火箭数支。发射时先点燃头尾两侧的4支火箭推动火龙前进,待4支火箭燃烧将完时(都是装在一个筒形容器内)连接的引线引燃龙腹内的火箭,这些火箭向龙口飞出后继续飞向目标。水战可离水三四尺燃火,飞水面二三里去远。
反推火箭雏型是“飞空砂筒”,箭杆上绑与两个喷射方向相反的火药筒,一个将火箭送向敌阵杀伤或点火,接着点燃另一个将火箭退回。毒烟和火焰火箭的使用在一种名为“万人敌”武器的使用中就有记录,“万人敌”是用粘土做成的中空扁圆柱体,内部装满火药和毒剂,四周开有小孔,外面用木框架固定,可用作守城的武器。使用时点燃引线,从城上抛下,靠小孔中喷射的气流旋转飞行,喷出的毒烟和火焰可杀伤敌人。这是一种利用反作用喷气原理的武器。

早期用于发射各类“火箭”的发射装置非常简陋,初期只是一种“叉形”架,后来出现竹筒导向器。明赵士桢进一步发明“火箭溜”,形状类似短枪,火箭在其滑槽上滑行发射,能更好地控制方向。多发齐射火箭则是通过火箭桶(筒、柜)实现的,上下二层格板给单支火箭定位、定向,通过手控调节火箭筒方向。戚继光率军作战时曾将这样的“火箭柜”固定在车上,提高了机动能力,并用火箭车布成车阵,颇似现代火箭炮的发射方式。发射装置和发射方式的改善,使火箭的射向、射程和火力范围得到较好的控制,提高了作战威力。
火箭技术在中国古代不仅被广泛用于军事,而且具有科学价值。明朝初年还有人作了火箭载人飞行的最初尝试,据说在14世纪末中国人万户在一把坐椅的背后装上47个当时最大的火箭,并把自己捆在椅子前边,两手各拿着一个大风筝,然后叫仆人同时把这些火箭点燃。其目的是想借助火箭向前推进的力量飞翔,并利用风筝降落。由于错估器材本身的承受力,不幸爆炸身亡。尽管这次试验没有成功,但万户已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个试图利用火箭来飞行的人。
神火飞鸦
神火飞鸦是明朝军队所装备的火器,由火箭的反作用力向前推动,下绑两个火箭。明朝史书上记载:军用火箭“神火飞鸦”外型如乌鸦,.用细竹或芦苇编成,内部填充火药。鸦身两侧各装两支“起火”,“起火”的药筒底部和鸦身内的火药用药线相连。作战时用“起火”的推力将飞鸦射至100丈开外,飞鸦落地时内部装的火药被点燃爆炸,爆炸时的飞鸦宛如今日的火箭弹。明朝史书还记载一种原始的火箭弹——震天雷炮,可依靠自身装药燃烧推进。“火龙出水”的军用火箭专用于水战,竹筒制的龙内装火箭外装“起火”,“起火”将龙身射至空中,又点燃龙身内的火箭,于是火箭再次射出,这已经相当于一种两级火箭。 13世纪以后中国火箭武器已有很大发展,到了16世纪抗日名将戚继光已在军中大量装备火箭,其箭长5尺以上,绑附火药筒,能远射300步,倭寇见之丧胆。

宋应昌《经略复国要编》 中神火飞鸦的攻城战法:一、各门既围,既宜铺设铁蒺藜数层在地,以防卫(倭)突出死战。周城遍布灭虏、虎蹲等炮,列以重兵固守,使倭不得越城潜突。毒火神火等药及大将军炮须排布东南、东北二角及正南、正西、正北三面,射放可使城中到处遍及,若在一面便不能周。且以先后论之,盖当夜静诸倭睡熟,先将毒火飞箭射入薰之。及到醒觉受毒已深,复用明火飞箭射入烧之,诱倭出屋救火,随用大炮飞送铅铁子击之。此正兵家所谓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乱之挠之之法也。二、火炮既设,倭必固守。当於无风半夜先放毒火飞箭千万枝入城,盖夜半阴气凝结,火烟难散。倭虽雄壮怎禁毒气薰灼,受者呕吐眩晕,病卧难起。当此之时须悬重赏召死士,俟黎明时每人含戚金所合解药二三丸,用艾主事所置布袋或盛米、或盛土、或盛沙石,再用柴草堆垛於上攀援登城观其动静。如倭果中毒难动,砍门直入,否则再用毒火等类薰烧击搏。

万人敌
万人敌是一种守城用的大型爆炸燃烧式武器,发明于明朝末期。明朝有一种叫万人敌的燃烧性火器,这种火器是用泥制成的,周围留有小孔的空心圆球。晾干后装填火药,并掺入有毒物质。当敌人攻城时点燃引信并抛到城下,火焰会四面喷射并不断旋转烧灼敌军。因为它制作简单且取材又方便,又有杀伤功能,所以才有此称号。《天工开物·佳兵第十五·万人敌 》记载:万人敌,凡外郡小邑乘城却敌,有炮力不具者。即有空悬火炮而痴重难使者,则万人敌近制随宜可用,不必拘执一方也。盖消黄火力所射,千军万马立时糜烂。其法用宿干空中泥团,上留小眼,筑实消黄火药,参入毒火、神火,由人变通增损。贯药安信而后外以木架匡围,或有即用木桶而塑泥实其内郭者,其义亦同。若泥团必用木匡,所以妨掷投先碎也。敌攻城时燃灼引信,抛掷城下。火力出腾,八面旋转。旋向内时则城墙抵住,不伤我兵;旋向外时则敌人马皆无幸,此为守城第一器。而能通火药之性、火器之方者,聪明用人。作者不上十年,守土者留心可也。

宁远之战中明军把棉被卷起来,点上火后扔下去,转瞬间沾满火药的棉被开始剧烈燃烧,随后开始四处飘散。漂到哪里就烧到哪里,只要沾上就会陷入火海,即使就地翻滚,也毫无作用。在冰天雪地的严寒中一道火海包围了宁远城,把无数的后金军送入了地狱,英勇的后金工程队全军覆没。这种临时发明的武器就是鼎鼎大名的“万人敌”,从此它被载入史册,并成为世界上燃烧瓶的最早雏形。明末开封之战中农民军乘着元旦再次向开封守军猛攻,他们先是向城上打炮,然后埋伏在护城河外的数万农民军一跃而起冲向城墙。这次已经有不少战士冲上城墙,守军急忙用“万人敌”和芦柴投向农民军登城的地方,再加上烘药和油。顿时城上烈焰弥天,农民军无处立足,再次败退,已经上城的农民军皆被杀死。

火龙出水
火龙出水是中国古代水陆两用的火箭,发明于16世纪中叶,与飞空砂筒一样是一种火箭,也是二级火箭的始祖。火龙出水在《武备志》中就有记载:用茅竹五尺去节,并用铁刀刮薄。前后各装上一个木制的龙头、龙尾,龙头的口部向上,龙腹内装神机火箭数枝,把火箭的药线总连在一起,由龙头下部一个孔中引出。在龙身下前后各倾斜装着两个大火箭筒,把它们的药线总连在一起,更把龙腹内装神机火匍的总药线连在前边两个火箭简的底部。点燃安装在龙身上的四支火药筒,这是第一级火箭,它能推动火龙飞行二、三里远。待第一级火箭燃烧完毕就自动引燃龙腹内的火箭,这是第二级火箭,这时,从龙口里射出数只火箭直达目标,致使敌船烧毁。水战可离水三四尺燃火,飞水面二三里去远,如火龙出于江面。筒药将完,腹内火箭飞出,人船俱焚。


十眼铳
十眼铳是一种火器,优点是一开始就装填好十发分装的弹药,因此可以一段段连续发射。这种设计在实战中并没办法发挥很好的效果,因为前面的子弹经过的枪管长度太短,所以射程与命中率都不佳,导致这类火器没有被大量装备。

拐子铳
拐子铳是中国明朝时期的一种连发手枪,是带有曲柄的四连发火绳枪,类似于转轮发手枪原理,长37.5厘米,射程150米。装填方式类似于佛朗机大炮,推进药与弹头是包在同一个包装里,这种弹药包称为子铳。子铳外连着一条导火线,发射将子铳放入作为铳管与把手的母铳中点火击发,通常一个母铳的铳管可以装填数发子铳,因此射击频率较其它的前膛式火器来得更高。


迅雷铳
迅雷铳是明朝火器专家赵士桢在1598年发明的多管火绳枪,吸收鸟铳和三眼铳的优势,铳身上装五个铳管,各长2尺多、重10余斤。每发一枪后转动72度发射另一管,五管均射毕后铳身前端可发射火球焚烧敌兵。枪管安装在前后两个圆盘上,中央为长木柄,栖上设有发火装置的“机匣”。各枪管都装有准星和照门,不仅延伸了枪管。缩小了口径,而且在中射程、射速和射击精准度奉命都有巨大突破。铳管上配有圆牌来作护盾用,加上外罩后状如琵琶,射击时支撑铳身的斧子也可在射完后用来防卫。迅雷铳发射完毕后可以作为冷兵器使用,因长187厘米、重2.5公斤而易于携带使用。发射时将圆牌套在铳上,小斧倒插在地用来架枪,使机匣上的龙头对准一支枪管的火门。按一下龙头即发火,5支枪管依次轮转射击。如果5枪放完后来不及装填弹药时即可去掉圆牌,倒转枪杆用长枪头刺杀已逼近的敌人。1602年的迅雷铳改进型可连续发射18弹,可以连发28-30多弹,甚至40多弹,初具近代机关枪的某些功能。迅雷铳出现之前戚继光就发明了“五雷神机”,有三眼、五眼、七眼等制式。能提供密集火力,射程达180米,是压制蒙古骑兵的利器。明末骑兵成建制配备的单兵火器三眼铳能轻松击穿50米内的重甲目标,突入敌阵后又能当狼牙棒用,这种火器在抗倭援朝、抗击满清期间屡建奇功。迅雷铳结构复杂、操作费时,在作战时难以短时间内排成战阵,五个铳管射毕后重新装填又相当麻烦。由于有多种配件可用于作战(火铳、铳身内的火球、做支架用的斧子、铳管尾部的尖刺亦可用作长矛),士兵往往处在选择超载状态,因此迅雷铳还难以投入战场,更难以成军。

五雷神机
五雷神机是戚继光在北方战线防卫蒙古军队发明的,有三眼,五眼,七眼各种规格。一般使用时二人一组射击,一人支架和转动枪管,一人瞄准射击。各口都有准星,柄上装照门。转瞬之间可轮流发射,大致相当于现代的左轮手枪。《明武志》中记载五雷神机是5管单兵火绳枪,管用铁造,各长1尺5、重5斤。围柄而排,有准星,管内装药2钱、铅弹一枚,共用一个火门。枪管可旋转,点火射击后转到下一火门,平射可达120步。明朝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正月初六李如松兵临平壤城下,抗日援朝战争进行到最激烈的时候,日军将领小西行长率日军主力负隅顽抗,被五雷神机击中后受伤,李如松趁此一举攻下平壤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