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发展的分析和建议
本论文内容主要通过分析会计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历史发展规律,并通过此提出对会计未来的发展的建议。
论文研究的意义,有助于会计相关从业者了解会计从古到今的变化、目前现状。所有知识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发展起来的。即使是质变也需要量变为前提;
论文有助于会计相关从业者了解前车之鉴,发展是曲折上升的,肯定会遇到困难。通过研究解决困难,避免犯重复错误,建立有效的制度和措施避免;
论文有助于会计相关从业者科学对未来发展预测,未来是不确定的、不必然的,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只有尽可能全面预测会计学科未来,并针对性发展,才不会使会计学变成黄昏学科。
会计的定义
会计工作是以各种法律法规为依据核对记账凭证、财务账簿、财务报表,从事经济核算和监督的过程,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专门的方法,核算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会计工作人员是进行会计工作的人员,有会计主管、会计监督和核算、财产管理、出纳等人员。
会计的起源
中国从周朝就有了专设的会计官职,司会。司会主管财政经济,及对群官政绩的考察。掌管赋税收入、钱银支出等财务工作。
儒家十三经中《周礼天官》记载:谓天官所属有司会,设中大夫二人,下大夫四人,上士八人,中士十六人,以及府、史、胥、徒等。
这只是最早会计的文字记录,但有观点认为会计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开始,简单刻记与直观绘图记事就算是会计。我从会计的定义“以各种法律法规为依据”这段话中认为会计应该是从周朝开始。
虽然《史记夏本纪》记载:自虞、夏时,贡赋备矣。或言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这会认为会计从夏朝出现。
但《史记夏本纪》出自汉朝,而《周礼天官》出自西周,所以我认为《周礼天官》比《史记夏本纪》可靠性高。
一、古代会计阶段
在中国古代,会计的发展与政府的财政管理密切相关,政府需要管理税收和财政收支,因此会计也成为了政府财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会计阶段,会计主要是由政府官员进行,官员们使用简单的记账方法来记录税收和财政收支。
商业活动的兴起也促进了会计的发展。在古代会计阶段,会计主要由商人自身进行,商人们使用简单的符号和计算方法来表示货物和计算得失。
古代会计阶段起于周朝、终于清朝,几乎包含了整个封建制度的时间段。
二、近代会计阶段
新中国成立前期(1917年-1949年):中国开始接触西方的商业和财务管理理念,这促进了会计的发展。中国的第一所有会计系的学校--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系成立于1917年,标志着中国近代会计阶段的开始。此时期我国会计工作处于起步阶段,主要是进行财务记录和统计工作。
计划经济时期(1950年-1978年):此时期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会计工作主要是为国家计划和经济管理服务,会计制度和会计标准逐步建立。
近代会计阶段起于1917年、终于改革开放1978年。
三、现代会计阶段
现代会计的发展始于改革开放以后。在现代会计阶段,中国开始接触国际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标准,这促进了中国会计的发展。
中国的会计法规也得到了不断完善和更新,会计职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经济改革时期(1978年-1992年):此时期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会计工作逐渐向市场经济转变,会计制度和会计标准也逐步改革。
市场经济时期(1992年-2018年):此时期我国会计工作逐步走向市场化,会计制度和会计标准逐步与国际接轨,会计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
新时代(2018年-现在):此时期我国会计工作进一步加强监管和规范,推动会计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以满足新时代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
中国古代的单式簿记与复式簿记
当前人们认为单式记账法没有构成账户体系,是一个简单的、不完整的记账方法,对每笔业务只在一个账户中进行记录。与之相对应的复式记账法由虚、实账户构成了完整的账户体系,对每笔经济业务都必须以相等的金额,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相互联系地登记,借以反映资金运动的来龙去脉。
(一)中国传统的账簿组织体系
中式三账
中式三账设置起始于西周,发展于南北朝、宋元时期,在清代得到完善。
中式三账是指“草流、细流、总清”这三种账簿。它们是中式会计账簿的骨干,是最基本的账簿设置。
第一种账簿是草账。又名“草流”、“草批”、“原流”、“底账”、“底簿”以及“花账”等等。这种账用于赶急暂记,起原始凭证的作用,其性质与西式簿记的备忘录相同。草账的账页格式,当时一般采用全白纸头的“无格条账”。为了书写方便,记账者在登记之前,通常将账纸对折成八格,每格记录一笔,一律八笔,颇有规则。《喻世明言》中商人蒋兴哥到广东去经商、催款时“只带得本钱银两、账目底本……”,这种“底本”即是“草账”。在中国古代,行商通常仅用一本“草账”记录日常的经营活动,凡往来账项都在这册账上签押作保。因而,这册账既起账簿的作用,也起原始凭证的作用,世人认可,官司有效。到一定时期为了考核盈亏,才往总清账上誊写。
第二种账簿是流水账。又名“日流”、“细流”、“清流”、“二流”、“流水总登”、“日积月累”、“堆金积玉”以及“铁板流水”等等。流水账起整理账目的作用,一般在每日营业终了,账房主管以“草账”作为依据记录。流水账所用的印格账簿,俗称“腰格通天条账”。这种账簿的账页居中横贯一线,称之为“腰格”,与腰格相垂直,并列有数条红线,称之为“天条”。两线之间称为列,每列记录一笔账目。腰格之上称为收方,记收入类账目,腰格之下称为付方,登记支出类账目。旬结、月结和年结数额居中平行摆列,每旬之间和每月之间均留有一定空格或空页,用以分别前后账目。登记流水账,要求采用汉字体数码,以时为序,工整书写,不得潦草。对每笔账目的记录,以日月为首,次为会计记录符号,内容摘要居中,数额置于最后。账目之间,上下对比齐整,一目了然。由于这种流水账便于业主盘查,有清算作用,故当时民间又称其为“清流”。
第三种账簿是总清账。又名“誊清账”、“总簿”、“总账”等等。总清账是“三账”之中最重要的一册账簿,对外保密,对内部一般人员也保密,所以,当时人们称它为“财神账”或“看家账”。“总清账”的作用有三个方面:一起分类核算的作用;二起盈亏计算作用;三是民间会计报告──红账编制的依据。这些与西式簿记的总账作用大体相同。总清账所用的印格账簿,为“腰格斗方账”式。这种账的账页上横天线,下横地线,中贯双轨红线,而左右两方垂直立有红栏。从外表看,方方正正,所以称为“斗方账”式。斗方之外,上方称为天头,用于书写日、月,下方叫做地脚,用于添注账目小数。分类标志以红纸黑字标签贴在“斗方”账页的右上角。登记总清账,要求用毛笔工整书写,使用正楷字,数码规定采用会计体。上收下付,以双线为界,不得越轨。总清账中各类账目的布局,采用四柱式,旬结、月结和年结运用四柱法结算。此外,总清账中的分类核算,以经营需要为转移,以管好各类账目为出发点。
三账之间的关系。由草流到细流是整理转记,由细流到总清是归类整理。
中国固有的复式记账法
从单式记账方法向复式记账方法的演进,古代中国经历了“三脚账、龙门账、四脚账”的发展过程。
三脚账:非现金交易复式记账,现金交易单式记账
龙门账:全部业务在誊清簿中划分为“进、缴、存、该”四大类,分别反映“收入、支出、资产债权、资本负债”。
“四脚账”又名“天地合账”。“四脚账”产生的确切时间至今尚无法确定,但一般认为它产生于十八世纪中叶,即清乾隆至嘉庆年间。
我国对借贷复式簿记方法的主动引进和采用
1905年,我国学者蔡锡勇所写的《连环账谱》一书发行,是我国介绍借贷复式簿记的第一部著作。
中国自办企业、事业对借贷记账法的运用,发端于1908年创办的大清银行。
三柱结算法萌芽于周代,确立于秦汉时期,东汉至唐初期间,出现三柱结算法向四柱结算法的转化,至唐代中期,三柱结算法为四柱结算法所取代。三柱结算法将一定时期的全部经济业务区分分为入或收(指本期收入,内含期初结余)、出或付(指本期支出)、余(指期末结余)三项要素,以三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依据,采用入—出=余、或收—付=余的计算公式,计算一定时期内某种财产的增减变化及其结果。
四柱结算法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会计结算方法之一,分别为“旧管”、“新收”、“开除”、“实在”。“旧管”的基本含义即“期初余额(或上期结存)”,“新收”的基本含义即“本期增加额”,“开除”的基本含义即“本期减少额”,而“实在”的基本含义则为“期末余额”。四柱结算的基本公式为“旧管+新收-开除=实在”。因此用现代的话来讲,“旧管、新收、开除、实在”就是进行会计核算及会计结算的四大要象地把它们比喻为支撑大厦的四根支柱,缺一而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