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每日积累:古代常见官职及任免

2023-06-21 19:38 作者:睡不饱的文艺青年  | 我要投稿

古代官职及任免

一常见官职名称

相国,起源于春秋晋国,起初称之为相邦,汉王刘邦即汉王位后,又重新设立相邦职位,后代为避讳改称相邦为相国,是战国秦及汉朝廷臣最高职务。

丞相,先秦时期,丞相是相国的副手,地位低于相国;三国以后是辅佐皇帝总理百政的官员,即百官之长。

宰相,是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并非具体的官名。宰相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官职对应,像在明朝时期的比较有权力的内阁首辅等,有时也被称为宰相。

尚书,最初是掌文书及群臣章奏的官员,隋朝始设五省六曹制,唐朝完善确立三省六部制,六部的每个部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是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奉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权都不同。

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在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

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等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地位渐低。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

节度使,唐代总揽一州或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多设立,世称“藩镇”。

经略使,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

二常见官职任免的文言词

表示授予官职的文言词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举、荐: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举其偏,不为党。(《左传·襄公三年》)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宋史·侯可传》)

拜:授予官职。如:拜相如为上大夫。(《廉颇蔺相如列传》)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如:泰定初……选丞相东曹掾(yuàn)。(《元史·贾鲁传》)

除:任命,授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表示罢免官职的文言词

罢:免去,解除官职。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wǎn)、王臧(zāng)等。(《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黜(chù):废掉官职。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封建论》)

免:罢免。如:免官削(xuē)爵。(《汉书·贡禹传》)

夺:削除。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书博鸡者事》)

废:废黜,放逐。如:及留侯策,太子得毋废。(《史记·吕太后本纪》)

表示提升官职的文言词

升:升官。如:升(鲁)台都事。(《元史·贾鲁传》)

擢(zhuó):在原官上提拔。如:擢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

迁:一般指提升。如:再迁为太史令。(《张衡传》)

陟(zhì):提升,提拔。如:陟罚臧否(zāng pǐ),不宜异同。(《出师表》)

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如: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宋史·辛弃疾传》)

表示降低官职的文言词

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贬:降职。如:贬连州刺史。(《旧唐书·刘禹锡传》)

左除、左降、左转、左授、左宦、左迁:降职。

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并序)》)

一旦失恩先左降。(白居易《自题》)

帝怒,乃罢(陆)贽(zhì)宰相,左除(张)滂(pāng)等官。(《新唐书·裴延龄传》)

表示调动官职的文言词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如:迁东郡太守。(《汉书·王尊传》)

徙:一般的官职调动。如:徙齐王信为楚王。(《史记·淮阴侯列传》)

调:变换官职。如:调为陇西都尉。(《汉书·袁盎传》)

转:调动官职。如:再转复为太史令。(《张衡传》)

补:补充官职空缺。如:太守察尊廉,补辽西盐官长。(《汉书·王尊传》)

改:改任官职。如:改刑部详覆官。(《宋史·王济传》)

出、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如:永和初,出为河间相。(《张衡传》)出宰山水县,读书松桂林。(韩愈《县斋读书》)

入:地方官调任京官。如:由和州刺史入为主客郎中。(《新唐书·刘禹锡传》)

表示兼、代官职的文言词

兼:兼任。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摄:暂代官职。如:俄检校侍中,摄吏部尚书。(《新唐书·杜如晦传》)

守:暂时署理职务,多指官阶低的人署理官阶高的职务。如: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以(王修)为主簿,守高密令。(《三国志·魏书·王修传》)

领:兼任较低的官职。如: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晋书·袁乔传》)

行:代理官职。如:于是拜俊泰山太守,行大将军事。(《后汉书·陈俊传》)

署:代理,暂任。如: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三国志·诸葛亮传》)

权:暂代官职。如: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刘公嘉话》)

判:高位兼低职或出任地方官。如:除镇安武胜军节度使、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韩琦传》)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每日积累:古代常见官职及任免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