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会战:一场注定不会成功的反攻
“鼓衰兮力竭,矢尽兮弦绝,白刃交兮宝刀折,两军蹙兮生死决。降矣哉,终身夷狄;战矣哉,暴骨沙砾。鸟无声兮山寂寂,夜正长兮风淅淅。魂魄结兮天沉沉,鬼神聚兮云幂幂。日光寒兮草短,月色苦兮霜白。伤心惨目,有如是耶!”这是唐代的文学家李华创作的散文《吊古战场文》虽然创作时代距离明末清初有数百年,地点也不同,这篇散文中所谓的“古战场”应该还是在北方;而南明政权和清廷的厮杀大多在南方;吊古战场文所表达的中心思想也是反对频繁的战争。但是这篇文章中渲染的古战场上那种肃杀中透着绝望的氛围却和南明永历末年的西南战场十分契合。

前文说到,1658年五月三路清军已经齐集贵阳,贵州全省已经大部沦陷,以李定国为代表的南明政权领导层经过商议之后在两个月之后出师,一方面保卫贵州的仍没有沦陷的区域,另一方面力求收复贵阳,但是咱们前面也说过,中路清军人数大约在三万人左右,西路清军也有两三万人,东路清军不到两万,此时清廷三路大军已经在贵阳汇合,贵州省内的清军人数已经达到了七万人之多,反攻注定要以失败告终。

《客滇述》记载“帝赐李定国黄钺,同冯双礼等扼盘江河,据鸡公背,经营贵州;又使白文选同镇将窦民望等守七星关,进抵生界,距遵义数十里,牵制清兵,以应定国”鸡公背在今天的贵州安顺,白文选以及猛将窦名望守卫七星关,派兵进抵生界,距离遵义仅数十里,七星关在今天的贵州毕节。看地图就可知,李定国在贵阳以南,白文选在贵阳以西,看来是准备对贵阳清军来一场两面夹击,当然两面夹击怎么能够呢,于是他又使者联络四川酉阳宣慰司的南明宁国侯王友进、荆川侯王光兴,请这二人领兵由思南府动兵,同时以原李自成旧部为主力的夔东十三家明军在督师大学士文安之的指挥之下对重庆发动了进攻,但是由于“三谭”发生内变,谭文遭到了谭弘以及谭诣的刺杀,重庆之战以失败告终。

王友进、王光兴二人于1658年九月二十三日发兵数百人袭击思南府下管辖的婺川县城把知县马又骅捉去,二十九日二人又和已经投降清朝的酉阳宣慰司冉奇镳交战,冉奇镳和二王在十月初十到十月初七多次交战,自报称“初十日起至十二、十六、十七等日,连冲贼营,屡有斩获,必期尽行歼灭,固卫思南。不料王友进又率伊弟伪宜城伯直冲溪 大营,遂踞溪隘道,入本司界内”而早在十月初八,二王兵锋就已经距离印江县止二三十里,距离思南府城不过六七十里。十月十五日,李定国“亲领贼兵,已到关岭屯扎;伪将军祁三升、李如碧等三十余营头,俱齐集平坝地方”此处距离贵州省城不过一百二三十里。

十月二十三日,兴安王冯双礼派出的明军攻破湄潭县城,冯双礼白文选等人驻扎于湄潭县准备进攻遵义府。李定国又命令龙平泊罗大顺进攻新添卫。清军提督李本深,总兵马鹞子(王辅臣?)带领官兵到达思南府以及石阡府,王友进、王光兴二人兵力不敌,不战而逃,云南彻底沦陷之后,二王先后降清,该路明军反击失败。

而先前入黔的清军主力大多集中于贵州东部,李定国亲自指挥的反击最终以失败告终。南明贵阳总兵胡正礼、辰沅总兵李永昌带领千余名官兵汇合当地的苗民进攻瓮安县城,结果在甲党贡遭遇清总兵胡茂祯的伏击,明军被杀数百人,清军仅损失三十四人,胡正礼被俘牺牲,李永昌中箭坠马逃跑,战马被清军俘获,清军又以200名火器手追击明军,杀二十余人,明军都司王仁被俘牺牲,攻遵义府的计划也以失败告终。

与此同时,清信郡王多尼又率领满洲军主力至贵州,李定国完全陷入了被动挨打的状态。多尼到达贵州之后和征西大将军平西王吴三桂、征南将军固山额真赵布泰会于平越府之杨老堡,三人决议再次分兵,多尼从贵阳正面进攻,吴三桂从遵义进攻,赵布泰从都匀进攻,在1658年的十二月份会师于昆明。十一月,多尼大战明将刘镇国于安庄卫,刘镇国全军覆没,本人战死于城西的响水桥。

多尼部清军乘胜进攻关岭,攻鸡公背,鸡公背地形险要,这虽然增加了清军攻打的难度,但却也让明军的粮草运输颇为困难。明军无粮炸营,祁三省等明军将领控制不住溃军,最终也被裹挟而去,清军又在松岭卫击败巩昌王白文选的二万人,白文选退到七星关,吴三桂又从水西包抄南明军后路,白文选大惊失色唯恐后路被截,于是放弃七星关,仓皇逃入云南。

在多尼部清军进军的同时,赵布泰的清军推进到盘江罗颜渡口,驻守在这里的明军将船只全部凿沉,以防止被清军所用,投降知府岑继鲁向清军献策,到下游十里处找到了被明军摧毁的船只,将其修好之后,清军就 坐着这些船趁着夜色渡过了盘江,沿岸的明朝守军不战自溃,赵布泰部又在凉水井击溃李成爵部明军,李成爵本人战死,部下全军覆没。

李定国又迎战于炎遮河,赵布泰部清军迅速夺取制高点向下发动冲击,明军以大量的火器反击清军,清军被打死打伤甚多,但明军的火器发射的口焰引燃了战场周围的草木,整个战场顿时烟雾滚滚,风向将其反吹到明军阵地之上,满洲骑兵借此机会冲击明军,李定国本人惊慌失措,脱离了指挥位置,这一致命的失误直接导致了此战的失败,清军一口气追杀四十余里,李定国的大儿子李溥兴也被清军擒获斩首。此时,鸡公背明军已经溃败,白文选也已经放弃七星关逃入云南,李定国知道自己孤军独木难支,贵州全省的沦陷已成定局,所以只得下令放弃贵州,全军撤入云南,自己则抢先赶到昆明奏请永历皇帝南撤。清军尾随明军而至,最终在1658年的年末攻入云南。而清军攻入云南之后,明军依旧没有组织起任何有规模的抵抗,一直到1659年二月末的磨盘山战役。然而此时,云南也已经丢了一大半了,但实际上在当时的云南各处仍有为数众多的明军但是这些人缺乏统一指挥,大多数人要么最后投降吴三桂,要么永远消逝在密林之中。

纵观1658年二月到1658年十二月的明清桂川黔会战,李定国先失战机后指挥失误:清军是从1658年的二月份正式动兵,一直到1658年的五月份在贵阳会师,虽然说孙可望的叛降给了清军的进攻很大便利。但实际上,孙可望进攻昆明是在1657年的八月份,从八月份一直到第二年的二月份总共有将近六个月的时间。即使以常理推断的话,孙可望这个叛徒要取悦于新主子,那必然要拿出一点有价值的东西,比如说自己亲自操刀的西南明军的布防图,天上掉了这么一块大馅饼,清廷再不借此除了南明朝廷这个心腹大患,那就不正常了。

也就是说,孙可望逃跑之后,李定国应该要考虑的第一件事就是应对即将到来的清军进犯,而不是把孙可望的旧部全部调回昆明。孙可望的叛逃本来就不得人心,至少大多数的孙可望旧部还是心向大明的此时对其稍加笼络,就不会出现什么太大的问题,根本不至于把他们都调回昆明。而三路清军来犯,如果说能在其会师之前集中兵力歼灭其一路,比如兵力最弱的赵布泰部清军,其他两路清军失去配合,贵州未必沦陷得如此之快。而在1658年七月之后的反攻,则已经是风萧萧兮易水寒了,无论是分兵御之,还是集中兵力御之,都已经没有任何作用了。

一失足成千古恨,李定国最终失去了所有的挽救南明王朝的机会。
喜欢这篇文章的转发和点个赞长按5秒给个三连,顺便关注天天,关注天天不易走偏,人均寿百,年入千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