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师小哲】《小逻辑》读后随笔(二十)——现象界、内容与形式
这一篇讲本质论的第二部分——现象。现象又分为现象界、内容与形式、关系三个部分。这一部分讲前两阶段(因为关系确实比较复杂)。

131.现象。本质必定会表现出来,本质的映现是扬弃其自身的直接性的过程。这种直接性,就其自身反映而言是持存、质料,就其反映他物,自己扬弃其持存而言是形式。映现是属于本质而不属于存在的特性,发展了的映现就是现象。
PS:这句话的信息量其实还蛮大的。例如现象其实是由本质的影响发展过来的,所谓的“透过现象看本质”至少在知性领域说明了现象是由本质引起的,现象后必有本质。本质则不在现象之后,也不在现象之外,本质是实际存在的东西,实际存在就是现象。
(a)现象界
132.现象界。现象界的事物直接扬弃其持存,这种持存是形式本身的一个环节,这种形式就是现象界事物的本质,其区别于直接性的自身回复就是它的根据,这个根据仍然是现象界的东西,这样就形成了这样一种无限:由形式和非持存来中介持存的无限过程。这种无限的中介也是自身联系的统一,这样,实存就发展成一个现象的整体和世界,即现象界。
PS:简单来理解就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当然,这里的“一”与之前提到过的黑格尔哲学体系中的“一”不是一个意思。
(b)内容与形式
133.内容与形式。就形式返回自身,当做本质性的持存来说,形式就是现象的规律,就是内容;就形式不返回到自身来说,这样的形式是内容的否定面,是无独立性和变化不定的东西,是一种与内容不相干的外在的形式。这就形成了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对立——内容与形式的对立。
内容具有形式在其之内,形式又外在于内容,在绝对关系(关系是现象的第三阶段)中,两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PS:这里内容与形式的对立和质料与形式的对立并不相同,两种对立的角度和层次是不一样的。质料是不包含形式的而内容包含成熟的形式。
黑格尔这里强调了内容与形式的相互转化要在绝对关系中设定起来是因为只有在无限的思维中,形式与内容才可以完全地相互渗透,而有限的自然界却做不到这一点。黑格尔从返回自身为出发点而设定的无限可以说在构建自己的哲学体系时非常好用,似乎只要使用这个概念,就可以彻底把唯物主义、怀疑论、不可知论、诡辩论统统压在脚下了。
134.从内容与形式到关系。直接的实存是持存自身的规定性,也是其形式的规定性,也就是说其对于内容的规定性是外在的。尽管如此,内容依然是主要的。经过这样设定起来的现象就是关系。
在关系里,内容作为发展了的形式,既作为实际存在的外在性和对立性,又作为它们的同一性的联系,在这种联系里,差别的两方面才是它们本身那样。
PS:这一部分似乎变得更加绕了,比如关于质料与内容的区别似乎很难说清楚,比较关键的一点是,内容是现象发展到现象界之后才出现的,这时候的现象已经是现象界了,或者说我们已经把视角放开了,不再只专注于一个物,而是物的整体,这样,内容就不像质料那样是“微小”的东西,相反,内容已经是一个全体了,或者说内容是比质料“大”得多的一个概念。

下一篇讲辩证法中另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关系。